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4 10:0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承天寺夜游
常考知识点



1.资料链接
(1)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2.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对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写作特点
①层次分明。文章虽然就是一段,但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
②行文自然。按照所想——所为——所见——所感来写,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③叙事简洁。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节,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更显得紧凑。
④写景别致。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
古义:仅仅,只是 今义:常用语转折

②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里 今义:中间的
(2)重点字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②怀民未寝:睡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④相与步中庭:共同,一起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⑥月色入户:窗户
⑦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
⑧解衣欲睡:脱、 脱下
(3)重要句子翻译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问题探究
①“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②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答: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③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④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
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答: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典型题精选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3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④,将归于临皋④。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 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 状似松江之鲈。顾⑦安所⑧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⑨。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苏轼《后赤壁赋》)
【注】①是岁:这一年,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顾:但是。⑧安所:从什么地方。⑨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事。诸:之于。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状如松江之鲈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是岁十月之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C.已而叹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薄暮暝暝,虎啸猿哀(《岳阳楼记》)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模拟测试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从武林门①而西,望保叔塔②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③,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④,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
【注释】①武林门: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又名北关门。②保俶塔:在西北面宝石山上,吴越时所建。③昭庆:寺名,在西湖东北岸上,吴越时所建。④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即棹小舟入湖     
(2)从武林门而西     
(3)月色入户     
(4)念无与为乐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茶毕 群响毕绝
B.花光如颊 如有所语
C.才一举头 管夷吾举于士
D.午刻入昭庆 入则无法家拂士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甲乙两段文字同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典型题精选
1.A【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A.助词,的;代词,它。B.均为代词,这。C,副词,不久。D.动词,迫近。
2.(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2)我有一斗酒,(收藏)了很久。【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念”,想到。“为乐”,交谈取乐。“必以之分人”,“于”后省略“我”,翻译时补出来。(2)“之”指斗酒,译为“它”。
3.【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内容的理解,题目要求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在细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出即可。
【乙】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模拟测试
1.(1)划 (2)向西 (3)窗户 (4)考虑,想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1)棹,名词活用为动词,划。(2)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最后两个词语虽出自课外,但是与课内文言词语意思相似,要注意平时多加以积累,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2.B【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与辨析。A.喝完;都;B.均为好像。C.为抬;选拔;D.进入;在国内。
3.(1)庭院里的地面像澄澈透明的积水一样,水中还有交错着的藻和荇草,这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呀。
(2)用茶过后,就立即划小船进入湖中。【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如,好像;交横,交错纵横。(2)毕,完毕;棹,划。整句翻译为“用茶过后,就立即划小船进入湖中”。
4.甲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乙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志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鉴赏不同文言语段包含的情感。甲文写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乙文采用采用了描写和抒情,着力渲染了西湖“物人艳冶 ”的特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乙】译文
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保淑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华好像少女的颜面,温柔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