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24 22:3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这一课的学习,为后面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本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
本课是一篇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因此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理解什么是溶解,哪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哪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特别是面粉在水中的情况显然不同于食盐和沙在水中的情况,我先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但是实验后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争议,这时,教师再让学生通过过滤的方法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观察比较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的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本课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教学准备】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药匙、铁架台
实验药品:食盐、沙子、面粉、白糖、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猜这是一杯什么饮料,怎样才能知道?(生:品尝)你们能看到水中的糖吗?为什么?我们经常用到“溶解”这个词,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部分我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猜杯子里是什么饮料,从“溶解”一词入手,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本课,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1、取一小勺食盐,观察这时候的食盐是什么样的?
2、取一小勺食盐,放在烧杯的水中,不搅拌,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师生交流。
3、轻轻地搅拌几下,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师生交流。
4、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师生交流。
5、将食盐换成沙子,按照同样的方法做上面的实验。
6、比较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
7、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子在水里不溶解”?
设计意图:原有概念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点,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首先要揭示学生原有的真实想法。这部分的设计是针对不同孩子的原有概念水平设计的,我们出示的食盐和沙子恰好验证了孩子们的原有概念,大多数孩子都知道“化了”,而个别不知道“化了”的孩子在经历了这个实验之后也初步建立了溶解的最初概念,这时孩子们的“溶解”概念是不全面的,有待于我们的教学去修正和完善。)
三、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子在水中不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和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勺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 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在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设计意图:引发认知冲突是构建学生心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就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活动,这时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与新知产生认知冲突,当问题“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更像沙子还是更像食盐”出现时,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虽然学生观察到同一事实,但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时学生就对自己对”溶解“的理解产生一丝疑惑,正是这种”疑惑“为”溶解“概念的学习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四、过滤实验
1、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2、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3、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五、归纳整理,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放学回家后看看还有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哪些不能溶解在水里?
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 均匀分散不能看见 溶解 不能分离
沙子: 能看见 没溶解 能分离
面粉: 能看见 没溶解 能分离
实验报告单
( )组 时间:
物质
不搅拌
搅拌后
放置一会后
食盐
?
?
沙子
?
面粉
?
?
?
【教学反思】
在上这一堂实验课之前,我就了解了一下,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放进水里会慢慢化掉,而把沙子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就像有些学生听说过“溶解”这个词,但是不知道究竟什么溶解。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来发现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和特征。
上完了这一节课,我感觉学生的观察还有描述不够深入,而且在描述食盐和沙子这一个环节不够充分,学生不做实验也能凭生活经验得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们做这一个实验有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观察到食盐和沙子在水中不同的现象,并能把它描述出来,为接下来观察面粉,理解溶解这一概念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描述的时候,一下子就说出了盐能溶解,沙子不能溶解这一结论,而我也没有进一步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什么现象,说盐在水中溶解了?看到什么现象说沙子没有在水中溶解?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一堂实验课下来,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讲的太多,对学生扶的过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实验常规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