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2.3 加热和冷却 说课 课件 苏教版 (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2.3 加热和冷却 说课 课件 苏教版 (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25 16: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实验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实验方法
实验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八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了解雨、霜、雾的成因。
2.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知道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二、学情分析
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变成云、雾、雨、霜、冰、雹的成因,学生却比较陌生了,如何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这成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三、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够做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3、初步具有在实验中边观察边记录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五、实验方法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本实验主要采取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以及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以实验为线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六、实验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实验演示 开展新课
实验器材:烧杯 酒精灯 三脚架 石棉网 玻璃片 火柴 玻璃杯 冰块 湿毛巾 盐 温度计
探究雨、霜、雾的形成
1、造雨实验,探寻雨的成因。
①加热烧杯里水至沸腾。
②用一块冷玻璃罩在烧杯的上方,观察玻璃片上是否有水珠。
实验现象:冷玻璃罩上出现了许多的小水珠,小水珠越来越大,并不断落下来。
小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滴下形成雨。2、造霜实验,探寻霜的成因。
①先倒上半杯冷水,再加入适当的冰块,擦净杯子外壁上的水,测量杯内的温度;
②在冰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食盐溶化后,再测量杯内的温度;
③观察杯子外壁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杯子外壁上有一层白色的小冰晶出现。
小结: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小冰晶,形成霜。
3、造雾实验,探寻雾的成因。
①在玻璃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
②用一块冰块接近瓶口;
③把冰块从瓶口移开,再接近瓶口。反复几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瓶口,“白气”出现,把冰移开,“白气”消失。
小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飘浮在低空,形成雾。
(三)归纳总结,智能反馈
总结:概括地说,雨、霜、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降温而凝结形成的。
(四)交流研讨,拓展延伸
1.交流雨、霜、雾的成因。
2.引入生活实例,拓展延伸。
思考:为什么冬季下雪而不是下雨呢?
七、板书设计: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水蒸气受冷变液态 雨雾 凝结
固态 霜
八、教学反思与评价
1、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雨、霜、雾的成因,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以往学生了解雾、雨、霜的成因,是通过幻灯片或动画间接的感知。本次授课通过雾、雨、霜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和了解它们的现象及其成因;让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近距离展现在眼前,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乐趣。学生可以就地取材,在生活中动手操作。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如果冰块个数不足,或温度的掌控不够精确,会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4、为更好地让学生直观感受实验,我应多次模拟实验,可以更好地把控实验的用量和温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