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1课《梦回繁华》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汴梁(biàn) 绢本(juān) 瀚林(hàn) 田畴(chóu),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竿(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杻(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2、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坊市 城廓 覆灭 内忧外患
B、簇拥 驮队 冗长 舳舻相接
C、宏敞 漕运 题跋 无遐一顾
D、酒肆 清淅 摄取 摩肩接踵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已是3月份,太行山深处依旧春寒料峭,夜里尤其寒冷难耐。
B.经过长途跋涉,这一队徒步旅行者终于到达山顶。
C.雪后早晨的街心公园,几个老人一起慢悠悠地散步,摩肩接踵,惬意安详。
D.东湖的元宵节灯会热闹极了,游人络绎不绝。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C.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D.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的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5、(2016·潍坊)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冬腊月,山里的蜡梅相继开放。它们虽然生长在贫瘠的岩缝间,经受着凄风苦雨的侵袭和无人问津的寂寞,却也无怨无悔;即使零落成泥,也芳香依旧。到了三四月份,生长在高原上的紫花地丁也会自在绽放,三朵两朵地挨在一起,看上去,____①____。花瓣左右对称,向外弯曲,____②____。紫花地丁紫得清新淡雅,____③____。它虽微小但并不自惭形秽,反而更追求精致,活出精彩。
A.①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②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③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B.①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②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③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C.①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②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③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D.①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②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③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与陈伯之书(节选)
丘迟 《丘司空集》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1),感生平于畴日(2),抚弦登陴(3),岂不怆悢(4)!所以廉公之思赵将(5),吴子之泣西河(6),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7),自求多福。
[注释]
(1)[故国之旗鼓]因为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所以说是“见故国之旗鼓”。(2)[畴日]昔日。(3)[抚弦登陴]拿着弓箭登上城墙。弦,弓弦;陴,城墙上的女墙。(4)[怆悢(liàng)]悲伤。(5)[廉公之思赵将]廉颇原是赵将,后来被迫奔魏,但仍思复用于赵。(6)[吴子之泣西河]吴起治于西河,因为魏武侯听信谗言,西河可能不保,所以吴起望西河而泣下。(7)[规]打算。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见 见故国之旗鼓。 每见壁间题字。
B、树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
C、思 廉公之思赵将。 学而不思则罔。
D、之 人之情也。 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2、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
3、“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
答: 。
4、文中的“将军”指代( )
A、廉颇 B、吴起 C、陈伯之 D、丘迟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译: 。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这一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这句话中的“基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
不拘一格的宋代便服
王志艳
①与礼服相对,便服是帝王百姓及士庶百姓平常所穿的衣服。宋代主张衣着要简洁朴素,不提倡华丽奢侈,服装日趋世俗化。
②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极其生动的北宋民俗写照,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的各色人物服饰。总体来讲,男子的衣着依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官吏、商贾、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衫,头戴巾子,下身穿长裤,足登靴、履。遗憾的是,由于色彩和花纹无法表示出来,这些衣衫显得式样变化不大。
③但从宋代的纺织技术上看,当时的丝绸色彩和纹样是十分丰富的。宋代世俗社会中仍不乏追求华丽衣衫的人。《水浒传》中描写柴进的衣着时,说他“身穿一领紫绣团胸花袍,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可见当时人们虽然趋向简朴,但对服饰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清明上河图》中众多人物的服装,该也是五颜六色、缤纷竞呈的了。
④相比之下,穿着短衫的各种劳动者就随便得多。这里有农民、船家、商贩、挑夫等,大多是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脚穿草鞋。上衣长短不一,长的可及膝下,短的仅到后腰。这些短衣的衣袖以及短裤的裤腿都比较细窄,便于劳作。很多劳动者,挽起袖子,有的人上身只穿一件对襟半臂。更有趣的是一些挑夫身穿由前后两个衣片连成的两当式布背心,这种背心直至今日还可以在北方的农村中见到。这些劳动者的装束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⑤宋代是封建士大夫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封建文人阶层。在他们中,普遍存着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从北宋开始盛行的山水花鸟画中,显示出一种散淡清雅、和平闲逸的艺术气氛,充分体现出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审美情趣。与这种情趣相协调,宋代文人特别喜欢穿宽松朴素的便装。朱熹给自己设计过一套家常衣服:上衣是直领对襟的传统短襦,下摆至膝;下身为黄色的裙裳,腰间束一条镶着黑边的白绢;足登方履。这身便服更多地保存了古代汉族衣裳的特点,简单典雅,很适合士大夫们既好古又追求闲逸的心理。
⑥当时士大夫阶层还爱穿宽大的长袍。它也叫道袍,或者直裰、直缝,这是由于它的背面分为左右两片,中间一道直线缝合。直裰多用素纱、素绢、麻布及棉布等衣料制作,颜色以黑、白为主,这是宋代官方规定百姓平民可以使用的服色。除去市民文人之外,僧侣也经常穿直裰。所以后来黑色的直裰变成了僧袍,和尚们日常穿用。
(选自《中国服饰:异彩纷呈的华夏衣冠》,有改动)
1、从《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画面看,宋代男子的衣着一般分为哪两类?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③段写《水浒传》中柴进的衣着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简要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大多”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说说宋代主张衣着要简单朴素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C 2、B 3、C 4、D 5、A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1、C
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3、人之情(人的思乡之情)
4、 C
5、廉颇曾思念着复为赵国的将军,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这都是人之常情。
参考译文
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长起来,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一群一群的黄莺振翅翻飞。(如今与梁军对垒)您每当登上城墙,手抚弓弦,远望故国军队的军旗,战鼓,回忆往日在梁的生活,岂不伤怀!这就是(当年出亡到魏国的)廉颇仍想作赵国的将帅,(战国时魏将)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 的原因,都是(人对故国的)感情。难道独您没有(这种)感情吗?切望您能早定良策,自己弃暗投明。
(二)课内精读
1、①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②写实性很强。③画面细节的刻画真实。④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
2、举例子、引用。通过举《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例子,及引用其中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写实性很强的特点。
3、不能删去。“基本”在这里起限制作用,删去后就成了“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一致”,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三)类文阅读
1、长袍帮和短衫帮。
2、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部分宋人对服饰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从而说明了宋代世俗社会仍不乏追求华丽衣衫的人,同时也体现了宋代便服的不拘一格。
3、“大多”是“大部分”的意思,表限制,说明宋代劳动者大部分是这样打扮的,也有少数人不是这样打扮的。“大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劳动者是为了便于劳作;宋代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着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他们喜欢穿宽松朴素的便装。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1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课题
梦回繁华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细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分析说明方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4、品味文章的遣词造句,品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5、通过对本文画面介绍的学习,挖掘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重点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名画背后的意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清明上河图》3D动态视频。
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内容解读等相关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梦回繁华》一文,来进一步了解这幅上千年的名画吧。
听。
用视频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这一对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特点:内容庞大,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笔法灵活,写实性强。
作者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明确:作者首先介绍这幅图的时代背景及艺术价值(第一段);接着介绍其作者、社会背景及特殊意义(第二段);然后介绍画的规格(第三段);接下来详细介绍画面内容(第四段);最后从内容、结构、技法归结出画作的特点,并说明其写实性(第五段)。
读完课文,文题“梦回繁华”怎么理解?
明确:北宋灭亡以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他们日日回首故土、梦想回到夕日的繁华中去。而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他们用来安慰自己、梦回繁华的画卷。所以,以“梦回繁华”为题,有深厚历史内涵。
作者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画作的内容?作用的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从三个方面:一是画的开卷处;二是画的中段;三是画的后段。这是使用的空间顺序。
举例说明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而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
(2)整个画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画卷的布局特点。
(3)《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引用说明法。真实可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写实性强的特点。
交流讨论。
读课文,找答案。
讨论交流。
让学生迅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培养快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巩固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
知识链接
关于《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关于张泽端
张择端,字正道,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笔记。
了解作者,识记文学常识。
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汴梁(biàn) 坊(fāng) 绢本(juàn) 络绎不绝 (luò yì) 跋涉(bá shè) 漕运(cáo) 沉檀 (tán) 料峭(qiào) 遒劲(qiú)
摩肩接踵(mó zhǒng) 舳舻相接(zhú lú)
田畴(chóu) 驮队(tuó) 纤夫(qiàn)
冗长(rǒng)
2、解释下面词语
春寒料峭:形容春天异常寒冷的天气。料峭,微寒。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锺,脚后跟。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笔记。
积累字词
精读课文
细读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写这幅画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以及画作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交代画作的背景和意义,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对这幅画的介绍,并为对画作的说明作好了铺垫:正是因为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才产生了这幅画,才有了这幅画丰富的内容,南迁后北宋遗民对这幅画作的看重,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第3段中把这幅画作比作一部乐章,并用“慢板”“柔板”“快板”“紧板”“尾声”等词语来比喻其各个部分。这些词语可以任意交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这几个词语分别比喻画作的开卷处、中段和后段,根据第4段内容可以,它们与各段内容是紧密相连的:开卷处景物稀疏,所以用“慢板”“柔板”来比喻;中段是这幅画的高潮部分,内容繁多,所以用“快板”“紧板”来比喻;后段内容以街道为主,就像一个故事的结尾部分,所以用“尾声”来比喻。
在文章的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引用《东京梦华录》中的文字?
明确:第5段重点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强”这一特点。而引用资料,则能增加这一说明对象特点的可信性,反复引用,更是让读者相信了它的这一特点。
如果要求你将第5自然段分作两个自然段,你会从哪里分开?
明确:从“有别于一般的界画”后面分开。因为这句话以前的文字,是归纳第4段从画的内容中所得出的画作特点,而后面的文字则是在介绍这幅画的“写实性强”这一特点。
学生整理答案,写在草稿本上。
笔记。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
课外借阅《清明上河图的故事》,然后说说你对这幅名画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认识,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课后练习。
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巩固提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
A.桅杆(wéi) 遒劲(jìn) 汴梁(biàn)
B.着色(zhuó) 纤夫(qiàn) 岔道(chà)
C.生卒(zú) 考订(dìng) 舳舻(zhóu)
D.握篙(hāo) 田畴(chóu) 沉檀(tá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C )
A.蔟拥 城郭 摩肩接踵 长而不冗
B.覆灭 踏青 长途拔涉 细致入微
C.犹如 绢本 内忧外患 无暇一顾
D.宏敞 摄取 络绎不绝 春寒料俏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可否去掉?
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答:不能去掉,“基本”表程度上的限定,是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大体一致,并不完全相同;去掉后,变成完全一致,与事实不符;“基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画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介绍的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学习了古历史知识,知道了《清明上河图》高超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它巨大有艺术价值。由此,我们由衷地为古人的智慧而自豪,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
听
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设计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