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2.文章中心概括
本语采用摆事实和对比论证,阐述了人若要有成就,必须先经过磨练,逆境出人才,忧劳能兴国的道理。
3.写作特点
(1)文章思路清晰: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观点。(2)语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辩有力、富有气势等。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①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②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2)古今异义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③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办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④征于色
古义:显示 今义:出征
⑤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入
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国外 今义:出去
⑧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不具备的才能 今义:不可以
(3)一词多义
①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于斯人也 (介词“在”)
征于色(介词“在”)
生于忧患(介词“在”)
②发:发于畎亩之中 (发,被起用)
发于声 (发,发出)
③拂: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④而:而后作 (表承接,无义)
而死于安乐也 (表并列,无义)
(4)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是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痛苦。
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劳累。
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饥饿。
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颠倒错乱。
②名词作动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原意为过失,文中指犯错。
(5)重要句子翻译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7)问题探究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答: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体现真正的君子风度。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
②“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 ”都提到稳固旧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强调“时习”;后者强调“知新”,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③据传宋代开国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论语》充满了智慧,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典型题精选
一、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5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
(3)乃喟然而叹曰
(4)故述往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于 是 卒 述 陶 唐 以 来 至 于 麟 止 自 黄 帝 始。
4.(1)【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5.【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4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必先苦其心志
(2)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
(3)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4)猱则已走避高木
2.翻译下面的语句。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3.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模拟测试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段,完成1—4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http:?/??/?baike.baidu.com?/?view?/?69433.htm" \t "_blank?)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C.曾益其所不能 荡胸生曾云
D.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不知而不愠
D.管夷吾举于士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C.论证严密,首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答案
典型题精选
一、1.(1)通“增”,增加 (2)犯错误 (3)于是,就 (4)因此,所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曾,通假字,通“增”,增加。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过错。
2.(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 (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关键词要翻译准确,注意特殊句式。(1)作,奋起。(2)发愤,抒发愤怒。“……也”,判断句。
3.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句子翻译的提示断开即可。
4.(1)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段内容要点的概括。【甲】文从内在的角度论述了大臣和贤士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从外在角度论述了国外的威胁和祸患可以让国家时刻处于警惕状态中。(2)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乙】文中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5.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段内容的理解。 【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都在困顿之中奋发,最终有所作为。对照【甲】文中与此相关的表示作者观点或抒发情感的词语,寻找到“生于忧患”即可。
【乙】译文
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
二、1.(1)参与 (2)通“遍”,遍及 (3)赐福,保佑
2.C【解析】“之”字解释,例句和C项:助词,的。A.代词,代指这件事。B.动词,去、到。D.宾语前置的标志。
3.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牺牲”“加”等关键词的解释。
4.取信于民【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可先通读全文,弄懂文意,然后有目的地在文中找答案。如果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就需要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原文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就阐述了“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
【乙】译文
野兽之中有一种叫猱,小而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挠出了窟窿 (?http:?/??/?www.baidu.com?/?s?wd=窟窿&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老虎非常舒服,不觉得脑袋挠破了。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吃完了,还没有察觉。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模拟测试
1.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辨析。B.均为“使……劳累。A.被选拔;发动。C.“曾”通“增”,增加;“曾”通“层”,层叠、一层一层。D.集市;买。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虚词辨析注意先判断用法(词性),用法相同再判断意义是否相同。 A.均为连词,所以。B.代词,他的;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D.项,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从;介词,表比较,比。
3.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段内容的理解。D.“通篇设喻说理”说法有误,文章主要运用排比举例和对比的论证说理方法。
4.(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第(1)句中“恒”和“过”的意思分别为“常常”“犯错误”,第(2)句中“然后”的意思是“这样以后”。第(2)句式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顺序,即“于忧患生”“于死安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