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教案+练习+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教案+练习+视频)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9 11:48:59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4课《一着惊天海》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祭祀(shì) 国殇(shāng) 颠倒(diān) 惨绝人寰(huán)
B.杀戮(lù) 杀戮(lù) 篡改(cuàn) 威尔逊(shùn)
C.呓语(yì) 警惕(tì) 遁形(dùn) 振聋发聩(guì)
D.铭记(míng) 缅怀(miǎn) 磅礴( bó) 公祭鼎(dǐ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藉 悠久 矢志 颠倒黑白
B. 典章 妄图 野蛮 苍海桑田
C. 扭曲 右翼 顽固 一以贯之
D. 恐怖 初忠 隆重 时代变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劫难,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B.提起学霸张雷的名字,如雷贯耳,振聋发聩,令人肃然起敬。
C.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D.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新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奇迹来。
B.即将遨游太空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它不能不为国人感到骄傲。
C.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5、依次填入下列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岳飞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铁血丹心、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张骞的拓路功绩……早已载入史册,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若心无国家之尊严,他们怎有如此壮行?
①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掩埋了丝绸路上的声声驼铃
②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里的点点残血
③几百年的瑟瑟秋风,早已吹散了塞外沙场的连营吹角
④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湮没了零丁洋里的阵阵叹息
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席上啖菱( ) ②或曰( ) ③啖菱须去壳( ) ④欲以清热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 )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读
阅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完成题目。
1、文章开头一句引文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历史,不可能被忘却!”一句中的逗号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列举日本高中和大学教师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
莒南村民讲述渊子崖保卫战:
“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本报通讯员 徐德理 陈德溪
①对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莒南县渊子崖村村民林祥松感慨,这个纪念日太有意义了,要让子孙后代都铭记这段历史。
②“我们得吸取教训,要团结起来,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说到这儿,67岁的林祥松给记者讲述了发生在渊子崖村的抗日保卫战。渊子崖村,被称为“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保卫战被称为“村自卫战的典范”。
③林祥松说,1938年,渊子崖村为了避免兵匪的骚扰、掠夺,在村子四周建起了4米高的城墙和炮楼。1941年12月的一个早晨,到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的1 000多名日军,包围了渊子崖村。“一看鬼子围过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拿起土枪、土炮,在炮楼上对着鬼子打。”林祥松说,鬼子就用小钢炮炮轰城墙、城门,最终将村子西北部的城墙炸了一个半人高的洞,“一看破了洞,就有五六个人拿土枪过去封堵,离洞最近的林九兰,从家里拿来了铡草用的铡刀,蹲在洞的旁边,钻进来一个铡一个,一共砍死了7个鬼子。后来,鬼子就调整了小钢炮的方向,往天上射,炮弹刚好落在城墙里边,林九兰就这样牺牲了。”
④在老辈们的述说里,林祥松印象深刻的还有林庆一、林庆海两兄弟。“鬼子进村之后,就到处放火。躲在柴火垛里的两兄弟,一下子被鬼子点了,两人蹿出来之后,和四五个鬼子赤手肉搏,最后,两个人每人抱了一个鬼子,跳进火堆里,与敌人同归于尽。”
⑤依靠“以死的精神来抵抗”,渊子崖村等来了八路军的援军。战斗从清晨一直到傍晚,渊子崖村民和八路军共歼灭日军112人,同时也有140多名村民和40多名八路军、武工队战士牺牲。
⑥“虽然参加这场战斗的村民都一个一个离世了,但这段历史,我还要不断地讲给村里的小一辈听,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林祥松说。
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文章第③—⑤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祥松还要不断地把这段历史讲给村里的小一辈听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国家公祭网开通以来,海内外网友纷纷参与在线公祭并留言。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在“缅怀留言”一栏里留下自己的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D 2、C 3、B 4、A 5、D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1、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剥掉 ④想要
2、B
3、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参考译文
有个人是从出生以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都有!
(二)课内精读
1、开头一句的意思是说:“我们国家举行公祭,把这一天法定为纪念日,并且铸造宝鼎,以此纪念在大屠杀死难的同胞。”这句话交待了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在大屠杀中死难的人,有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并且以此引出后文的话题:爱好和平与正义,维护世界和平。
2、不能删去。这个逗号在这里有强调主语的作用,目的是为了突出“历史”一词的地位,让读者重视这段惨绝人寰历史。
3、用日本本国的事例,更有说服力,更能说明日本右翼势力不得人心,进而有力的证明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和正义。
4、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不只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更是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最好体现。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远离战争,热爱和平。
(三)类文阅读
1、点明写这篇通讯报道的背景与机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第③段:全村抗敌,林九兰壮烈牺牲。第④段:两兄弟抱住鬼子同归于尽。第⑤段:渊子崖村民配合八路军歼灭了敌人。
3、让村里的小辈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4、【示例】不忘历史,敬畏生命,传承精神,珍视和平。
课件33张PPT。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人教版 八年级上新知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于是,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开启了长达40天的恶梦,短短40天时间,30万中国人被屠杀,日本,这个万恶的国家,在这里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80年后,中国人民在南京举行公祭,在祭奠遇难者的同时,我们更要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初读感知1、举行国家公祭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初读感知2、给课文划分段落(不用概括段意)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5段)
第三部分(第6段)文体链接1、社论
本文是一篇社论。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对即时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舆论发生重大的影响。文体链接 从作用及注意事项上来讲,社论是报纸的灵魂与旗帜,它体现报纸的方向。党的各级领导经常通过自己的机关报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舆论,指导实践。它是一种最重要的评论形式,被人们称之为"党报的元帅"。发表社论,一般要经同级党委或有关部门审定。由于规格高,影响大,要坚持少而精。知识链接2、社论的要点社论代表报社评论对象是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目的是引导舆论知识链接3、权威地位地位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亲自写作并审阅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独特优势。字词积累祭祀(jì sì) 国殇(shāng)
惨绝人寰(huán) 杀戮(lù)
威尔逊(xùn) 篡改(cuàn)
呓语(yì) 振聋发聩(kuì)
遁形(dùn) 铭记(míng)
缅怀(miǎn) 磅礴(páng bó)字词积累国殇:死于国事,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人寰:人世。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
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呓语:说梦话。文中指不切实际的话。
振聋发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 声音很大,使耳
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
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字词积累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
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沧海桑田: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
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课文精读 作者在这一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也就是作者的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1、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什么?课文精读2、读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了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的文章、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以及日本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例。课文精读2、读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有什么作用? 作者的目的是从正面告诉我们,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然热爱和平,仍然用南京大屠杀时刻提醒我们,远离战争,永葆和平。课文精读 3、“历史,不可能被忘却!”一句中,“历史”后面的逗号可否删去?句末感谢叹号可不可以改为句号?课文精读 逗号起到强调主语“历史”的作用,突出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永远不可能被忘记,删去后就不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句末感叹号则是为了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人们永远不会忘掉这段历史。所以它不能改为逗号。课文精读 4、读第三段,作者列举日本右翼势力的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在于提醒广大和平爱好者,在日本,右翼势力仍然猖獗,另一方面是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言行进行对比,从反面告诉我们,右翼势力的倒行逆施只是一种白日梦,不可能实现。课文精读 5、“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精读 南京大屠杀会被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所永远牢记,而且会时刻警惕战争的发生;只有日本右翼分子还在做着向外扩张的美梦不愿醒来。这句话也暗示我们,日本右翼势力的妄想永远不可能实现。课文精读6、课文2-5段写了什么内容? 这一部分是整个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爱好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愿望,而一切破坏和平的倒行逆施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 7、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说明了什么?课文精读 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不只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更是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最好体现。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远离战争,热爱和平。课文精读 这是全文的结论,作者要告诉人们,中国人民将矢志捍卫世界和平。8、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什么?主题探讨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从标题可知,作者写作本文,不只是为了悼念在大屠杀中死难的中国同胞,更是为了提醒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战争是残酷的,保护世界和平才是最可贵的。语言品析 本文是人民日报在2017年12月13日发表的一篇社论,这天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的公祭日,作者钟声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中,作者没有愤慨的言辞,但作者却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平凡的叙事之中。作者通过对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言论和行动的列举;对日本右翼势力不得人心的事例的列举,流露出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的痛恨,对世界和平的热爱。写法探究 作者使用了对比的方法,列举出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谴责和批判,与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行为进行对比,论证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这一观点。拓展延伸 课后收看《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或2017年12月13日我国举行国家公祭时的新闻记录片,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不少于300字。巩固提高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祭祀( ) 国殇( ) 惨绝人寰( )
yì语( ) míng记( ) miǎn怀( )
Sì shāng huán 呓 铭 缅巩固提高2、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惨绝人寰:形容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惨痛到了极点。
振聋发聩:比喻用惨痛的教训警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
,永远铭记。
沧海桑田:比喻80年时间南京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巩固提高3、“历史,不可能被忘却!”一句中逗号的作用是什么? 逗号起到强调主语的作用,突出南京大屠杀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课堂小结 以史为鉴,才能勿忘国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在南京大屠杀的那一刻被抹黑,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我们要牢记这一耻辱。有国才有家,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用我们的知识保卫我们的国家。初读感知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课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了解新闻社论这种文体。
培养学生速读课文,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让学生们勿忘国耻,永远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
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社论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文中表露出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寓情于叙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课件包中共三个视频,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视频进行播放)。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于是,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开启了长达40天的恶梦,短短40天时间,30万中国人被屠杀,日本,这个万恶的国家,在这里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80年后,中国人民在南京举行公祭,在祭奠遇难者的同时,我们更要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板书课题)
听。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痛恨,引出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初读感知
举行国家公祭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给课文划分段落(不用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5段)
第三部分(第6段)
谈感受。
读课文,找答案。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的能力。
文体链接
社论
本文是一篇社论。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对即时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舆论发生重大的影响。
从作用及注意事项上来讲,社论是报纸的灵魂与旗帜,它体现报纸的方向。党的各级领导经常通过自己的机关报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舆论,指导实践。它是一种最重要的评论形式,被人们称之为"党报的元帅"。发表社论,一般要经同级党委或有关部门审定。由于规格高,影响大,要坚持少而精。
社论的三个要点
(1)代表报社
(2)评论对象是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
(3)目的是引导舆论
3、权威地位
(1)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直接表达党的观点和意图,传达党委和政府的声音。)
(2)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社论的内容多半是针对当前的重大事件、重大典型、重大问题或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表明报刊编辑部的立场、态度和意见,必要时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措施,指明任务和方向,因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高度的指导性。有的重要社论实际上成了党的重要文献。)
(3)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亲自写作并审阅党报社论的传统。
(4)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仅表现在各报对社论所作的编排上的强势处理,如加框、变换字体、变大字号、排列在最显要的版序上,等等,而且更表现在各级报纸或各种新闻媒介对社论的转载或统一联播。)
选择性笔记
了解社论的相关知识。
字词积累
生字积累
祭祀(jì sì) 国殇(shāng) 惨绝人寰(huán)
杀戮(lù) 威尔逊(xùn) 篡改(cuàn)
呓语(yì) 振聋发聩(kuì) 遁形(dùn)
铭记(míng) 缅怀(miǎn) 磅礴(páng bó)
2、词语积累
国殇:死于国事,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人寰:人世。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呓语:说梦话。文中指不切实际的话。
振聋发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 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沧海桑田: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笔记。
积累字词
精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什么?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也就是作者的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读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列举了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的文章、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以及日本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例。作者的目的是从正面告诉我们,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然热爱和平,仍然用南京大屠杀时刻提醒我们,远离战争,永葆和平。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一句中,“历史”后面的逗号可否删去?句末感谢叹号可不可以改为句号?
明确:逗号起到强调主语“历史”的作用,突出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永远不可能被忘记,删去后就不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句末感叹号则是为了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人们永远不会忘掉这段历史。所以它不能改为逗号。
读第三段,作者列举日本右翼势力的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是在于提醒广大和平爱好者,在日本,右翼势力仍然猖獗,另一方面是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言行进行对比,从反面告诉我们,右翼势力的倒行逆施只是一种白日梦,不可能实现。
“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南京大屠杀会被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所永远牢记,而且会时刻警惕战争的发生;只有日本右翼分子还在做着向外扩张的美梦不愿醒来。这句话也暗示我们,日本右翼势力的妄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6、2-5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一部分是整个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爱好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愿望,而一切破坏和平的倒行逆施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
7、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说明了什么?
明确: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不只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更是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最好体现。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远离战争,热爱和平。
8、最后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这是全文的结论,作者要告诉人们,中国人民将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学生整理答案,写在草稿本上。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探究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从标题可知,作者写作本文,不只是为了悼念在大屠杀中死难的中国同胞,更是为了提醒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战争是残酷的,保护世界和平才是最可贵的。
讨论交流
明白本文的主题思想。
语言品析
本文是人民日报在2017年12月13日发表的一篇社论,这天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的公祭日,作者钟声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中,作者没有愤慨的言辞,但作者却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平凡的叙事之中。作者通过对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言论和行动的列举;对日本右翼势力不得人心的事例的列举,流露出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的痛恨,对世界和平的热爱。
讨论交流。
体会社论的语言特点。
写法探究
作者使用了对比的方法,列举出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谴责和批判,与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行为进行对比,论证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这一观点。
笔记。
初步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
拓展延伸
课后收看《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或2017年12月13日我国举行国家公祭时的新闻记录片,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不少于300字。
思考。
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
巩固提高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祭祀( ) 国殇( ) 惨绝人寰( )
yì语( ) míng记( ) miǎn怀( )
Sì shāng huán 呓 铭 缅
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惨绝人寰:形容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惨痛到了极点。
振聋发聩:比喻用惨痛的教训警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永远铭记。
沧海桑田:比喻80年时间南京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简答: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一句中逗号的作用是什么?
答:逗号起到强调主语的作用,突出南京大屠杀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以史为鉴,才能勿忘国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在南京大屠杀的那一刻被抹黑,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我们要牢记这一耻辱。有国才有家,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用我们的知识保卫我们的国家。
听。
教育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段):提出爱好和平维护正义的观点。
第二部分(2-5段):正反两面论述要爱好和平维护正义。
第三部分(6段):结论,中国人民将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