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培优练习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理解选择: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
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4.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二.名句赏析:
1. 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三.理解作答:
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2.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5.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
1.C 2.B 3.A 4、C 5、B 6、A
二.
1.末句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2.内容:天气晴好,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
三.
1.“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3.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2分),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2分)。
4.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
5.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唐诗五首》基础练习
理解选择:?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4.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5.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春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6.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二.名句赏析:?
1.?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请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请赏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三.理解作答:?
1.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描述了什么,有什么情感??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4.诗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2.D??3.B??4.D??5.B??6.B?
二.1.总体:这一联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为千古名句。?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描绘景色: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2.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3.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余地。?
三.
1.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并把自己的孤寂悲凉之情巧妙融入景中,侧面表露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2.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3.对,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诗五首》提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相关习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本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的诗人 。
2.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 的心情。
3.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相关习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7.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
?8.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9.“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 ?????,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1分)
2.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 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 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3.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4.下列各项中,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
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5.“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6.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7.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8.“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9.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2分)
10.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2分)
11.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
作者? 的感情。(2分)
3.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2分)
4.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3分)
7.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参考答案
一、?
1.唐,王绩;2.孤独抑郁
3.?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1分),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1分) 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分)
4.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5.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6.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答对手法2分,分析2分)7.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8.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二、
1.? C;2.?B;3.岳阳楼、滕王阁;4.?寂寞、惆怅5.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6.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7.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8.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9.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三、
1.诗人自己
2.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3.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4. D
5.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6.“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7.燕然
8.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分)
9.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意思对即可)
10.示例-:“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慼。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示例二:“孤烟” 显示在无边的荒莫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共2分)
11.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解析:这是道理解古诗中心的题。古诗中心通常在最后两句中可以看出,古诗中的关键语言,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诗人在萧关逢候骑,可看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四、
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3.叙事;思乡;4.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5.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6.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答出大意即可)(3分)
7.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