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培优练习
一、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
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6、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7、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8、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9、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1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1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14、作者赏月是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中感悟到了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15、补充下列对偶句
出句:将影做藻见奇趣
参考答案
一、翻译句子
1、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4、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二、阅读理解
1、①考虑 ②只是 ③睡觉 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 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5、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6、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7、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8、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9、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10、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1、月光(赏月)
12、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张怀民。
13、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14、作者赏月是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贤人如吾两人耳。自得其乐、英雄无用武之地、冷清、悲凉之情
15、以水喻月抒闲情
《短文两篇》提高练习
一、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译文: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二、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6.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7.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9.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三、阅读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1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___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6.“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7.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8.“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9.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0.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
一、比较苏轼两篇作品。
1.(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2.B
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
5.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二、阅读《短文两篇》
6.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7. B (2分)
8.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9.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 、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三、阅读理解??
1、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3、A 4、A
5、乐观、豁达
6、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7、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8、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9、B 10、D 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