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9 17:3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藤野先生》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绯红(   ) 不逊(  ) 诘责(   ) 发髻(  ) 扒手(  ) 订正(   ) 畸形(   ) 瞥见(   ) 解剖(  ) 深恶痛疾(   ) 杳无消息(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有几个和我熟(shí)   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tuō)   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2)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piē)   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cuò)   的话来。?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油光可鉴 鉴:           (2)不逊 逊:        ?
(3)匿名 匿:             (4)适值 适:        ?
4、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   ,给我   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   ,不倦的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A、鼓舞  感激  希望  教导 B、感激  鼓舞  期望  教诲
C、感谢  鼓励  教诲  希望 D、感激  鼓励  希望  教诲
5.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C、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B、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C、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D、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7、鲁迅原名    ,浙江    人,我国伟大的    家、     家、________家。1918年发表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到眼前的毕业照,小新不由想起三年来大家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B、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C、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D、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藤野先生》(节选),回答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④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9、从选文看,“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0、“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一句运用了    、    的修辞方法。?
11、第④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在这里的作用是 ?     。
12、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13、选文中所说的“精通时事”的人是指哪些人?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4、文段(甲)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15、文段(甲)中(A)(B)前面的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他们:           B、他们:          ?
16、文段(甲)中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
17、在文段(乙)中用波浪线画出(甲)段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具体心理变化。

18、联系两则材料看,(乙)文中的“那一回”指什么?为什么“那一回”之后,作者的认识有了改变,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回答。

三、课外阅读
我的四位恩师
季羡林
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 。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别人先不说了,只谈我自己。关于才能,再自谦也不能说自己是白痴。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谈到勤奋,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但是,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如果我一生还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机遇的内涵十分复杂,我只谈其中恩师一项。
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机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四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知遇之恩的恩师,我不一定都听过他们的课,但是,只读他们的书也是一种教导。我在清华大学时,读过陈寅恪先生所有发表的著作,旁听过他的“佛经翻译文学”,从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当了一年教员之后,由于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入学第二个学期,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讲座教授。当在教务处前看到他开基础梵文的通告时,我喜极欲狂。难道这不是天赐的机遇吗?最初两个学期,选修梵文的只有我一个外国学生。然而教授仍然照教不误,而且备课充分,讲解细致。几乎是我一个学生垄断课堂,受益之大,自可想见。二战爆发,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被征从军。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虽已年逾八旬,毅然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我一个中国学生。西克先生不久就告诉我,他要把平生的绝招全传授给我,包括他费了20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在吐火
罗文研究领域中,他是世界最高权威。我非天才,六七种外语早已塞满了我那渺小的脑袋瓜,我不想再塞进吐火罗文。然而像我的祖父一般的西克先生,告诉我的是他的决定,一点征求意见的意思都没有。我惟一能走的道路就是:敬谨遵命。回忆起来,冬天大雪之后,在研究所上过课,天已近黄昏,积雪白皑皑地拥满十里长街。雪厚路滑,天空阴暗,路上阒静无人,我搀扶着老爷子,一步高一步低,送他到家。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现在我真觉得,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他为了学术,不惜衰朽残年,不顾自己的健康,想把衣钵传给我这个异国青年。此时我心中思绪翻腾,感激与温暖并在,担心与爱怜奔涌。我真不知道是置身何地了。
二战结束后,听说寅恪先生正在英国,我连忙给他写了一封致敬信汇报成绩。很快就收到了回信,问我愿不愿意到北大任教。北大为全国最高学府,门槛一向极高,难得进入。现在竟有天赐机遇落到我头上来,焉有不愿意之理!寅恪先生把我推荐给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寅恪先生在学术界有极高的声望,一言九鼎。胡先生立即接受。于是我这个三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在国内学术界尚无籍名,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北大的大门,而且,还做了北大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此后三年内,我在适之先生领导下学习和工作。我同适之,虽然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是见面的机会非常多。他那间狭窄简陋的校长办公室,我几乎是常客。作为系主任,我要向校长请示汇报工作,他主编报纸学术副刊,我又是撰稿者,免不了常谈学术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待人亲切和蔼,见什么人都是笑容满面,对教授是这样,对学生是这样,对职员和工友也是这样。从来没见他摆当时颇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我作为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决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
19、根据上下文,在第一段空白处依次填上恰当的词语。
20、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差强人意: 。
(2)如坐春风: 。
21、“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现在我真觉得,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我”为什么会这么想?

22、季羡林先生说:“我一生碰到了四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师。”
(1)他们分别是谁?请列举出来。

(2)其中你最佩服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并概括他对季羡林的影响。

参考答案
1.fēi xùn jié jì pá ding jī piē pōu wù yǎo
2.(1)识 托 (2)瞥 挫
3.(1)照 (2)谦逊 (3)隐藏 (4)正好
4.D  5.B  6.A
7.周树人 绍兴 文学 思想 革命 狂人日记  
8.D
9.“这样”指代清国留学生表现出种种丑态丑行。这句话在结构上领起全段内容,内容上一开始就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即对清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种种表现非常厌恶与反感,这为下文写离开东京埋下了伏笔。
10.比喻 夸张
11.反语 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12.主要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感受,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使得作者很失望。
13.指清国留学生中那些不务正业,热衷于一些无聊的事情的人,作者用讽刺的说法表达了对这些人的失望与反感。
14.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借荒谬推理表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激。
15.A: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 B:麻木的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16.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17.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8.“那一回”指在医学课上看幻灯片的经历。在那次的事件里,中国人表现出的麻木与漠然深深地刺痛了作者,使作者认识到对于愚弱的中国国民来说,思想的医治远比身体的医治更为重要和紧迫。
19.才能、勤奋、机遇
20.(1)大体上还能使自己满意(2)赞美胡适亲切和蔼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21.西克先生可亲可敬,忠诚于学术,不顾年高体弱也要上课,把自己的学术成果毫不保留传给外国人,这种敬业精神使我从心底敬重他。
22.(1)陈寅恪、瓦尔德施米特、西克、胡适之。
(2)示例:陈寅恪:他学术造诣深厚,对年轻学子热情,善于发现人才。
影响:他的著作和授课,奠定了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方向,他大胆推荐年轻的季羡林到北大任教,使他有机会成就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