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练习
1,下面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祭祀(sì) 篡改(chuàn) 惨绝人寰(huán)
B.悼念(dào) 杀戮(lù) 振聋发聩(kuī)
C.辱没(mò) 矢志(shǐ) 颠倒黑白(diān)
D.大肆(shì) 呓语(yǐ) 无处遁形(dùn)
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 )
A.初忠 野蛮 书藉 国殇
B.抢劫 妄图 抵籁 记念碑
C.警惕 捍卫 铭记 幸存者
D.彰显 磅礴 腼怀 鼎铭文
3,下面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惨绝人寰的暴行,他投袂而起,愤怒揭露了法西斯的豺狼本性。
B.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C.涨潮时,无数浪花飞溅,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般势不可挡。
D.有的野心家随意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弄得史学领域乌烟瘴气。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 ②①③ B.②③0① C.③②①D. ③①②
5,下面有关新闻评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新闻评论 现f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
B.新闻评论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C.新闻评论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
D.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下面有两幅图,请选择其中一幅,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后,说说自己从图中读出了什么。
阅读理解
正义的边界
鲍鹏山
①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是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
②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地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地报复。
③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④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制暴。
⑤举一个例子,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仍与抢劫者斗智斗勇。最终,那个19岁的抢劫者精神崩溃,瘫倒在地,而李建华则拨打了 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及时救治。
⑥这是很感人的事件。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对于这样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帮助。
⑦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使我毛骨悚然。从不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你更像歹徒啊!”
⑧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坚决推行“堕三都”【注】,他的学生子路被鲁国执政季桓子任命为家臣,负责具体执行。可以说,堕三都的成败,关乎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命。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伯寮,竟然对季氏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最终离鲁出走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⑨这样一个学生,后人把他称为“圣门蟊螣”,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国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大夫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不像话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有力量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
⑩孔子说:“如果我的道能够行得通,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伯寮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 ”(《论语·宪问》)孔子断然拒绝子服景伯的杀人建议。
?公伯寮不好。但是,假如我们用杀掉他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就更不好了。用极端的手段来清除异己,还有比这更坏的行为和更坏的人吗?
?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定隐含对某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
?正义是有边界的。
(选自《读者》2018年第9期)
【注释】 堕三都: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毁坏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的事件。堕(huī),同“隳”,毁坏。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第⑦段,作者认为网友“更像歹徒”,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因为天下的祸乱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B.李建华老师在特殊的时刻拨打电话救歹徒,虽然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也纵容了坏人。
C.孔子的学生公伯寮对季氏进谗言的行径遭到当时人们及后人的唾弃,以至有人意欲杀之而后快。
D.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他认为“道”能否行得通,取决于“命”,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练习
1,下面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C)
A.祭祀(sì) 篡改(chuàn) 惨绝人寰(huán)
B.悼念(dào) 杀戮(lù) 振聋发聩(kuī)
C.辱没(mò) 矢志(shǐ) 颠倒黑白(diān)
D.大肆(shì) 呓语(yǐ) 无处遁形(dùn)
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C)
A.初忠 野蛮 书藉 国殇
B.抢劫 妄图 抵籁 记念碑
C.警惕 捍卫 铭记 幸存者
D.彰显 磅礴 腼怀 鼎铭文
3,下面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对惨绝人寰的暴行,他投袂而起,愤怒揭露了法西斯的豺狼本性。
B.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C.涨潮时,无数浪花飞溅,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般势不可挡。
D.有的野心家随意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弄得史学领域乌烟瘴气。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B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 ②①③ B.②③0① C.③②①D. ③①②
5,下面有关新闻评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B )
A.新闻评论 现f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
B.新闻评论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C.新闻评论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
D.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下面有两幅图,请选择其中一幅,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后,说说自己从图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图一:图片上展示了五只不同肤色的手相互紧握构成的一个圆,形成一股超能量。这让我们联想到这个由各种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国家的朋友共同构成的世界,虽分隔在不同地域,但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会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我们相互团结互),最终能创造出一股协助共赢的超能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些手的两两相连,也让我联想到,要想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和梦想,我们必定要伸出你我的手,献出你我的力量,在相互的帮助,共同的协作下才能够谋得共同的发展。图二:图片上是一只站立的鸽子,紧紧依偎着它的是一只幼小的猴子。赢弱无助的猴子依傍着不甚强壮的鸽子,那是信赖与爱的彰显,那是生命对生命的扶持。尽管他们种族有异,鸽子托起的是生命的重量,呼唤的却是我们心灵深处的善良与包容。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的社会,“博爱与大同”将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标,“以和为贵”的中华传统美德将是我们共同传承的民族瑰宝。(以上仅供参考,只要紧扣图文内容,言之成理,重点突出,内容具体,表达好即可)
阅读理解
正义的边界
鲍鹏山
①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是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
②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地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地报复。
③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④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制暴。
⑤举一个例子,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仍与抢劫者斗智斗勇。最终,那个19岁的抢劫者精神崩溃,瘫倒在地,而李建华则拨打了 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及时救治。
⑥这是很感人的事件。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对于这样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帮助。
⑦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使我毛骨悚然。从不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你更像歹徒啊!”
⑧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坚决推行“堕三都”【注】,他的学生子路被鲁国执政季桓子任命为家臣,负责具体执行。可以说,堕三都的成败,关乎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命。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伯寮,竟然对季氏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最终离鲁出走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⑨这样一个学生,后人把他称为“圣门蟊螣”,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国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大夫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不像话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有力量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
⑩孔子说:“如果我的道能够行得通,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伯寮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 ”(《论语·宪问》)孔子断然拒绝子服景伯的杀人建议。
?公伯寮不好。但是,假如我们用杀掉他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就更不好了。用极端的手段来清除异己,还有比这更坏的行为和更坏的人吗?
?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定隐含对某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
?正义是有边界的。
(选自《读者》2018年第9期)
【注释】 堕三都: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毁坏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的事件。堕(huī),同“隳”,毁坏。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正义是有边界的。作者先由孔子的观点“以直报怨”引出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误观念,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然后用一个现代的例子、一个古代的例子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正义是有边界的”这一中心论点。
8.文章第⑦段,作者认为网友“更像歹徒”,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网友的思想是以暴制暴,甚至过犹不及,这和作者文中所提出的用正义来对待“坏人”,或者说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坏人,其实自己的破坏性更大的观点相一致,这样的行为或思想是作者反对和批判的。
9.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因为天下的祸乱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B.李建华老师在特殊的时刻拨打电话救歹徒,虽然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也纵容了坏人。
C.孔子的学生公伯寮对季氏进谗言的行径遭到当时人们及后人的唾弃,以至有人意欲杀之而后快。
D.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他认为“道”能否行得通,取决于“命”,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