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教版
八年级上
有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一只青蛙不小心跳进了正沸的水中,它奋力一跃,跳出了沸水,救了自己一命。第二次,它又不小心跳进了正煮着了温水中,它顿时感到好舒服呀,不愿再跳出来了,结果,它被煮熟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第二次让它感觉不到危险,在舒适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关于忧患意识的讨论。
新知导入
初读感知
1、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百里奚(xī)
法家拂(bì)士
初读感知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
/
天将降大任
/
于是人也
(2)劳
/
其筋骨,饿
/
其体肤。
(3)行拂
/
乱其所为。
(4)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
初读感知
3、本文是怎样得出自己的观点的?
本文是在文章结尾才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初读感知
4、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首先,作者一连列举了6个人的事例,这6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出身都很卑微,先经历各种磨难,后成就自己的人生。然后再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走近作者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资料链接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词语疏理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被任用
田地
被任用
泥瓦工
鱼盐贩子
狱官
海滨
集市
词语疏理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上缺乏钱财,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
这个
使……受苦
使……劳累
缺乏
违背
心意
用它来
使……坚忍
增加
不具备的能力
词语疏理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自己的困意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被人了解。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经常
犯错
困惑
阻塞
思路
振作
表现
脸色
被了解
词语疏理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国内
如果
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国外
灾难
常常
课文精读
1、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人
6个名人的实例
个人主观因素
经历磨难
个人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忧患意识
结论
2、如何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
课文精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学识和人生的经历。而要想获得这些宝贵的人生财富,就得有所付出,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个人的学识和经历,为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如何理解“人恒过……而后喻”一句?
课文精读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犯错误解不可怕,只要我们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那么,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由此看来,犯错反而会成为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段重要经历;同样的,人生有喜有悲,起起伏伏,只要我们把每次的悲喜起伏都当作是一次人生经历,从中吸取教训,那么,这次的悲喜起伏也就成了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4、如何理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
课文精读
对于一个人来说,穷则思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落后挨打就会激起一个国家和民族反抗的决心,也会生出改变落后面貌的想法。但如果一个国家长时间没有外辱,就会生出怠惰之心,最后变得落后。清朝时的中国正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5、谈谈你对作者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课文精读
就个人成才而言,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当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
5、谈谈你对作者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课文精读
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就国家的治理问题而言,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其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臣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写法探究
人们常说,实事胜于雄辩,再好的律师也需要用实事来说话。比较孟子了三篇短文,我们会发现,孟子最擅长的论证问题的方法就是举例,在举例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论述,以达到阐明自己观点的目的。《富贵不能淫》中例举了男子与女子成
写法探究
年时的教育为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举了三里之城攻而不下与放弃坚固的城池逃跑的例子;本文举了6个有共同点的名人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有很强的说服力。
拓展延伸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今天,人们还衍生出了许多类似的名言、俗语、警句,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这样的句子,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巩固提高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quǎn
yuè
gé
bì)
巩固提高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作为(
)
衡于虑(
)
出则无法家拂士(
)
使……吃苦
违背
同“横”,阻塞
辅佐
.
.
.
.
巩固提高
3、翻译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心里忧愁,思虑堵塞,然后才有所作为;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往往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课堂小结
我们的父辈祖辈常教育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话虽然有点唯功利至上的味道,但也不无道理,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不吃一点苦是不可能的。同学们,你们想出人头地吗?你们做好吃苦的准备了吗?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人方面:磨砺、奋斗
个人才智
国家治理:法家拂士
治国之道
敌国外患
居家思危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课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3、学习课文内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重点
1、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翻译。2、培养学生忧患意识,培养逆境中求生存的能力
。
难点
1、文言词语的把握以及课文翻译、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有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一只青蛙不小心跳进了正沸的水中,它奋力一跃,跳出了沸水,救了自己一命。第二次,它又不小心跳进了正煮着了温水中,它顿时感到好舒服呀,不愿再跳出来了,结果,它被煮熟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第二次让它感觉不到危险,在舒适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关于忧患意识的讨论。
听。
通过故事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听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1、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百里奚(xī)
法家拂(bì)士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行拂/乱其所为。(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3、本文是怎样得出自己的观点的?明确:本文是在文章结尾才得自己的观点: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首先,作者一连列举了6个人的事例,这6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出身都很卑微,先经历各种磨难,后成就自己的人生。然后再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认真听,并标注读音。标注出节奏。思考。
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能力。
走近作者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笔记。
了解作者,识记文学常识。
资料链接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词语积累
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2)发:起,指任用。(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4)傅说(fù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5)举:选拔。(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10)士:狱官。(11)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12)海:海滨。(13)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14)市:市井。(15)故:所以。(16)任:责任,担子。(17)是:代词,这,这些。(18)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19)必:一定。(20)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21)心志:意志。(22)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23)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24)体肤:肌肤。(25)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26)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扰乱。(27)所为:所行。(28)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29)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30)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31)曾益:增加。曾,通“增”。(32)能:才干。(33)恒:常常,总是。(34)过:过错,过失。(35)困于心:心中有困苦。(3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3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赵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39)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40)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41)入:动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42)法家:有法度的世臣。(43)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44)出:动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45)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46)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47)恒:常常。(48)亡:灭亡。(49)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50)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2、通假字2、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2)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3)法家拂士(同“弼”,辅佐)3、词类活用(1)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4)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5)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4、一词多义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表动作发生的处所)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表动作发生的对象)③而死于安乐也(在,表动作发生的处所)
笔记。
积累字词
文意疏通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笔记。
翻译文章意思。
精读课文
1、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进行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接着由个人论及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如何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明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学识和人生的经历。而要想获得这些宝贵的人生财富,就得有所付出,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个人的学识和经历,为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理解“人恒过……而后喻”一句?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犯错误解不可怕,只要我们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那么,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由此看来,犯错反而会成为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段重要经历;同样的,人生有喜有悲,起起伏伏,只要我们把每次的悲喜起伏都当作是一次人生经历,从中吸取教训,那么,这次的悲喜起伏也就成了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如何理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明确:对于一个人来说,穷则思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落后挨打就会激起一个国家和民族反抗的决心,也会生出改变落后面貌的想法。但如果一个国家长时间没有外辱,就会生出怠惰之心,最后变得落后。清朝时的中国正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谈谈你对作者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明确:就个人成才而言,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当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就国家的治理问题而言,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其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臣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学生整理答案,写在草稿本上。笔记。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重点细节的作用。
写法探究
人们常说,实事胜于雄辩,再好的律师也需要用实事来说话。比较孟子了三篇短文,我们会发现,孟子最擅长的论证问题的方法就是举例,在举例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论述,以达到阐明自己观点的目的。《富贵不能淫》中例举了男子与女子成年时的教育为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举了三里之城攻而不下与放弃坚固的城池逃跑的例子;本文举了6个有共同点的名人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有很强的说服力。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对孟子文章的写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拓展延伸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今天,人们还衍生出了许多类似的名言、俗语、警句,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这样的句子,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示例:(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3)置之死地而后生。(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思考。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巩固提高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quǎn
yuè
gé
bì)解释下面加点词语。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作为(
)衡于虑(
)
出则无法家拂士(
)使……吃苦
违背
同“横”,阻塞
辅佐翻译句子(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心里忧愁,思虑堵塞,然后才有所作为;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往往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我们的父辈祖辈常教育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话虽然有点唯功利至上的味道,但也不无道理,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不吃一点苦是不可能的。同学们,你们想出人头地吗?你们做好吃苦的准备了吗?
听。
让学生明白吃苦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
板书设计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人方面:磨练、奋斗—个人才智
国家治理:法家拂士—治国之道
敌国外患—居安思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2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1、基础知识部分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恒过然后能改
鲁肃过寻阳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得志,独行其道
空乏其身
B.百里奚举于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衡于虑,而后作
人不知而不愠
D.蝉则千转不穷
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是
(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的时候。
B.行拂乱其所为。
译: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
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译:进入这个国家,没看到一个懂法度的大臣,走出这个国家,也没看到一个敌对的国家构成威胁。
5、(2016·青海)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学生在网上阅读的好处很多,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________________。其次,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再者________________。
①网上阅读信息量大、内容庞杂,同学们很难在大量的信息中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
②对视力的危害很大,电脑在工作时,其显示器会对人体产生较大辐射,从而伤害眼睛
③“读网”比读书更具有诱惑力,上瘾后就更容易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④相对于传统阅读,网络阅读更容易处于失控状态
A.
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②④③①
D.①③②④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2)必先苦其心志 (
)
(3)曾益其所不能 (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你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
4、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5、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拓展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1)行拂乱其所为 乱:
(2)发于声
发:
(3)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
(4)征与吾共安天下
安: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翻译:
。
3、【甲】文第二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做简要说明。
答:
。
4、【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
.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C
2、D
3、A
4、D
5、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1、(1) 任用,选拔(或“被任用”、被选拔)
(2) 使……痛苦
(3) 通“增”,增加
(4) 脸色(表情、神情、神色)
2、表达的是下联的意思。
3、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4、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5、C
(二)类文阅读
1、(1)扰乱
(2)显露、流露
(3)哪一个
(4)使……安定,管理
2、(1)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2)但是创业的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
3、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4、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附【乙】文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左右大臣说:“创业与保持现有的成就哪一个更难?”房玄龄说:“开创新朝代的初期,与群雄一起用武力争斗,然后使他们臣服,是创业难。”魏征回答说:“历代帝王,没有哪一个不是在艰难时得到权力,而在安逸时失去权力的,(所以)保持成就难。”太宗说:“房玄龄和我共同夺取天下,出生入死,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和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常常害怕骄奢从富贵中生成,祸乱从疏忽中生成,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时期)已经过去,眼下守成的困难,才是各位大臣必须谨慎对待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