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愚公移山 (课件+教案+练习+音频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愚公移山 (课件+教案+练习+音频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31 11:43: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课题
愚公移山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2、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结尾的作用;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概括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的“智”与智叟的“愚”的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读列子的文章,总会感觉到其中充满着大智慧:小学读《两小儿辩日》,我们感觉到列子对认识事物的观点充满辩证的味道,初一时我们学习《杞人忧天》,感觉到列子心胸的开阔,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他的《愚公移山》,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东西呢?
听。
用已学过的文章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听朗读,思考下面问题。读准下面加点字词的读音。魁(kuí)父
箕畚(jīběn)
冀(
jì)州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穷匮(kuì)一厝(
cuò)
雍(
yōng)南
荷(hè)担智叟(sǒu)   亡(wú)以应   迂(yū)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3、愚公一家人为什么要移山?(用课文中原文回答)点拨: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4、愚公一家移山成功了吗?是怎样成功的?点拨:成功了,是靠大力神的帮助成功移山的。
听,并在文中找相关句子。
培养学生结合注解初步理解文意的能力。
作者介绍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作品《列子》又名《冲虚经》,书中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了解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文体知识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其特点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常用手法有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本段交待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及位置。方:方圆,面积。仞:一丈为一仞。河阳:黄河北岸。水之阳为北,水之阴为南;相反,山之阳为南,山之阴为北。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第二部分)段意:愚公一家商讨并开始挖山。且:将近。面山:正对着大山。惩:苦于。毕力:尽力。平险:铲除险峻的大山。平,铲除;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直接。杂然:纷纷地。许:赞同。以:凭借。献:提出。曾: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效果。损:削减,这里有“铲除”的意思。如……何:把……怎么样。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且,况且;焉,哪里。诸:兼词,“之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荷:挑。
叩:敲、打。垦:挖。箕畚:用箕畚。易:交换。反:同“返”,返回。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第三部分)段意:智叟和嘲笑与愚公的反击。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其如土石何:又能把这些土石怎么样?其,表示反问语气。长息:长长地叹息。固:顽固。彻:改变。若:如,比得上。虽:即使。穷匮:空尽。加增:增加。苦:担心。亡:同“无”,没有。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第四部分)段意:愚公一家人的愿望终于实现。已:停止。诚:诚意,诚心。厝:同“措”,放置。陇断:山风的阻隔。
5、全文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笔记。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字
指通豫南(古:直接,今:指示)投诸渤海之尾(古:之于,今:众多)荷担者(古:挑着,今:负荷)山之一毛(古:草木,今:头发)长息(古:叹息,今:休息)惧其不已也(古:停止,今:已经)
笔记。
积累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且
①年且九十(将近)②且焉置土石(况且)(2)焉
①且焉置土石(往哪里)②始一反焉(语气词)(3)之①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②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④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⑤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4)其①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②感其诚(代词,他的)③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5)而①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②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③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④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6)于
①达于汉阴(介词,到)②告之于帝(介词,向)
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2)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没有)(3)一厝朔东(同“措”,放置)
文言句式
且焉置土石?(宾语前置句:句子省略了两个词,补出为:且君置土石于焉?疑问代词“焉”作介词“于”的宾语,所以前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句。“子孙”是中心语,“荷担者”和“三夫”都是修饰语,即定词,本应放在“子孙”前,这里后置了。)甚矣,汝之不惠。(状语前置句。“甚”是“不惠”的修饰语,即状语,本应放在“不惠”之前,这里后置了,其作用是起强调作用。)
课文精读
1、作者一开始就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大小和位置,有什么作用?点拨: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和位置,是为了突出移山工作的艰难,为体现愚公精神的可贵作了铺垫。2、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点拨: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贵男,始龀,跳往助之”中可以看出。3、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困难?
点拨: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文中写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点拨: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5、愚公妻子与智叟都曾质疑愚公的挖山行动,但两人的“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点拨: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无可救药的老头。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6、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7、文章以神话结尾,有什么意义?两座山的搬走,虽是大力神所为,但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另外,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重点细节的作用。细节描写的作用。重点情节的作用。对比分析能力的培养。品味人物形象。结尾的作用探讨。
语言品析
别具匠心的对话美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选择性笔记。
了解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拓展延伸
愚公一家挖山不止,一代传一代,传到这一代还是继续挖山不止吗?请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思考。
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
巩固提高
《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汤问》
寓言
只要有决心和恒习,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列子
御寇
道)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雍(yōng)南
惩(chén)
冀(jì)州
B.荷(hé)担
孀妻(shuāng)
始chèn(龀)
C.魁(kuí)父
陇(lǒng)断
万仞(rèn)D.穷匮(kuì)
箕畚
(běn)
一厝(chuò)(C)3、下面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C.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D.
本在冀州之南
投诸渤海之尾(D)4、翻译下面句子(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冬夏季节交换了一次,才能有一个往返。(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凭你残余的年岁和体力,还不能铲掉山上的草木,又能把这些土石怎么办呢?(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译: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们会不停的挖下去。5、下面句子与“且焉置土石”句式相同的一句是(B)A.投以骨。(状语后置)B.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省略句)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诗歌主题。
板书设计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目光长远愚公移山
智叟:汝之不惠,不能毁山之一毛
------目光短浅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
基础知识部分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

A.
杂然相许(赞同)
B.
寒暑易节(更替)
C.
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D.
虽我之死(虽然)
2、下面句子中的“其”字与“其真无马邪”一句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真不知马也。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如土石何?
D.惧其不已也。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组长建议同学们发言要直截了当,不必转弯抹角。
B、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C、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地艰苦奋斗
D、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滥造。
B.
我们要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并且及时改正。
C.春天的兰州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D.
通过这次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6.下面几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动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⑤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A.④⑤①③②
B.⑤④③②①
C.⑤④②③①
D.④①⑤②③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
②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
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A.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B.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C.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D.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答: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刘病日笃(病重)
告诉不许(告知)
九岁不行(不能行走)
B.拜臣郎中(授官)
寻蒙国恩(寻求)
当侍东宫(充当、任)
C.逮奉圣朝(及、至)
淋浴清化(蒙受)
夙婴疾病(绕)
D.供养无主(主人)
辞不赴命(致辞)
实为狼狈(难堪)
2、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⑧谨拜表以闻。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⑦
D.②④⑧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之二虫又何知
B.
猥以微贱
去以六月息者也
C.
急于星火
俨骖騑于上路
D.
且臣少仕伪朝
彼且奚适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几件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
B.第二段叙述朝廷对自己多次征召。如果说第一段侧重于表现祖孙情,第二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从而引出既要尽孝,又要尽忠的两难状况。
C.作者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不见斧凿痕迹。
D.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
D
2、
C
3、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
A
5、
B
6、
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C
2、①D
②B
③C
④A
3、B
4、C
5、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二)课外阅读
1、C
2、C
3、B
4、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
愚公移山
人教版
八年级上
我们读列子的文章,总会感觉到其中充满着大智慧:小学读《两小儿辩日》,我们感觉到列子对认识事物的观点充满辩证的味道,初一时我们学习《杞人忧天》,感觉到列子心胸的开阔,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他的《愚公移山》,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东西呢?
新知导入
初读感知
1、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魁(kuí)父
箕畚(jīběn)
冀(
jì)州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穷匮(kuì)
一厝(
cuò)
雍(
yōng)南
荷(hè)担
智叟(sǒu)   亡(wú)以应 迂(yū)
初读感知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
吾与汝
/
毕力平险,指通
/
豫南,达于
/
汉阴。
(2)

/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
/太行、王屋何
(3)
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
/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
(4)命
/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
/雍南。
初读感知
3、愚公一家人为什么要移山?(用课文中原文回答)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初读感知
4、愚公一家移山成功了吗?是怎样成功的?
成功了,是靠大力神的帮助成功移山的。
走近作者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作品《列子》又名《冲虚经》,书中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资料链接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其特点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常用手法有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
词语疏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第一部分)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第一部分:本段交待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及位置。
方圆

黄河北岸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词语疏理
将近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正对大山
苦于
曲折绕远
尽全力
直接
汉水南岸
纷纷
赞同
提出
凭借
铲平
况且
哪里
词语疏理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第二部分:愚公一家商讨并开始挖山。
之于
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用箕畚
寡妇
换牙
交换
返回
词语疏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聪明

铲除

叹息
顽固
改变
比得上
词语疏理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第三部分:智叟和嘲笑与愚公的反击。
即使

担心
同“无”
词语疏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第四部分:愚公一家人的愿望终于实现。
山神
停止
诚意
放置
阴隔
古今异义
指通豫南(古:直接,今:指示)
投诸渤海之尾(古:之于,今:众多)
荷担者(古:挑着,今:负荷)
山之一毛(古:草木,今:头发)
长息(古:叹息,今:休息)
惧其不已也(古:停止,今:已经)
一词多义
(1)且:
①年且九十(将近)
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2)焉:
①且焉置土石(往哪里)
②始一反焉(语气词)
(3)之:①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②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④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⑤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一词多义
(4)其:①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②感其诚(代词,他的)
③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5)而:①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②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③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④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6)于:
①达于汉阴(介词,到)
②告之于帝(介词,向)
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2)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没有)
(3)一厝朔东(同“措”,放置)
文言句式
(1)且焉置土石?(宾语前置句:句子省略了两个词,补出为:且君置土石于焉?疑问代词“焉”作介词“于”的宾语,所以前置。)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句。“子孙”是中心语,“荷担者”和“三夫”都是修饰语,即定词,本应放在“子孙”前,这里后置了。)
(3)甚矣,汝之不惠。(状语前置句。“甚”是“不惠”的修饰语,即状语,本应放在“不惠”之前,这里后置了,其作用是起强调作用。)
课文精读
1、作者一开始就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大小和位置,有什么作用?
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和位置,是为了突出移山工作的艰难,为体现愚公精神的可贵作了铺垫。
2、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课文精读
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贵男,始龀,跳往助之”中可以看出。
3、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困难?
课文精读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文中写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课文精读
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课文精读
5、愚公妻子与智叟都曾质疑愚公的挖山行动,但两人的“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课文精读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课文精读
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无可救药的老头。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6、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课文精读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7、文章以神话结尾,有什么意义?
课文精读
两座山的搬走,虽是大力神所为,但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另外,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语言品析
别具匠心的对话美
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
语言品析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拓展延伸
课后思考:
愚公一家挖山不止,一代传一代,传到这一代还是继续挖山不止吗?请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巩固提高
1、下列加点字(蓝色)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雍(yōng)
南惩(chén)
冀(jì)州
B.荷(hé)担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C.魁(kuí)父
陇(lǒng)断
万仞(rèn)
D.穷匮(kuì)
箕畚
(běn)
一厝(chuò)
C
巩固提高
2、下面加点词语(蓝色)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D.本在冀州之南
投诸渤海之尾
D
巩固提高
3、下面句子与“且焉置土石”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投以骨。
B.宋何罪之有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板书设计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
目光长远
智叟:汝之不惠,
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目光短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