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课题
诗词五首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春秋时孔子编定的《诗经》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首首诗歌,脍炙人口,到了唐宋,更是诗词最辉煌的时代,于是人们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禅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五首古诗,体会我国古代诗歌的神韵。(板书课题)
听。
用煽情的话语,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饮酒
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选择笔记。
了解陶渊明其人。
背景链接
《饮酒(其五)》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看破东晋黑暗,隐居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的侵扰,感慨甚多,于是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可笔记。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初读感知
听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1、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结庐(lú)
喧闹(xuān)
悠然(yōu)
东篱(lí)2、准确读出诗歌的节奏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认真听,并标注读音。标注出节奏。
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
词语把握
(1)结庐:建造房屋,庐,简陋的房子。(2)何能尔:怎么能够做到这样。尔,这样。(3)心远:内心恬淡宁静。(4)偏:僻静。
(5)悠然:闲适恬淡的样子。
(6)日夕:傍晚。(7)相与:相互一起。(8)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忘了怎样去表达。(9)人境:喧嚣纷扰的尘世间。
笔记。
掌握诗歌中的词语。
诗意疏通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当中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笔记。
全面了解诗歌的意思。
深层探究
1、作者既然居住在众人聚居之所,为什么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作者因“心远地自偏”,他们的内心已远离这种世俗的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所以即使身处尘世,也能感受到世外的僻静安宁。“悠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明确:“悠然”二字,表现了诗人在这种恬淡宁静的环境里的那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见”在这里有“欣赏”的意思,诗人不用参与世俗的争名夺利,可以在这里静静地欣赏大自然这可餐的秀色。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明确: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此乃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而不思返回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在这景色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诗人不是表达不出来,而是不想表达。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笔记。
理解诗歌内容,并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饮酒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笔记。
直观地了解诗歌内容。
春望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曾官左拾遗。后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选择笔记。
了解作者。
背景链接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笔记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初读感知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溅泪(jiàn)
搔
(sāo)更短
不胜簪(zān)
读准诗句的朗读节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这是一首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的诗?你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感情较为复杂,首先有忧国之思,从“国破山河在”一句可以看出;其次有伤时之感,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可以看出;第三还有怀乡之情,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可以看出。
读,并笔记。
读准字音和节奏,并了解诗歌的基本情感。
词语积累
国破山河在: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怅恨离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抵:值,相当。搔:用手指轻轻的抓。浑:简直。
笔记。
积累字词
文意疏通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时伤世,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笔记。
理解诗的意思。
深层探究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状?明确:安史之乱发生之后,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这样一咱社会现状。2、分析首联写了什么。明确:首联写了国都沦陷,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都城草木长得繁茂。诗人用都城草木的繁茂来反衬人烟的稀少,写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赏析颔联两句。明确: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春景写悲情,以花流泪,鸟伤心写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触目惊心的痛苦。分析诗的尾联两句的含义。明确:诗人使用白描的手法,以头白发短来写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忧愁与伤感,与前文“感谢时”“恨别”相照应,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怀乡的多种情感。
学生整理答案,写在草稿本上。笔记。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重点诗句的含义和作用。
板书设计
望中所见——山河在、草木深
感望中所感——花溅泪、鸟惊心
时春望
望中所思——烽火、家书
忧望中所想——白头、不胜簪
国
笔记。
直观地了解诗的内容。
雁门太守行
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诗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笔记。
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
《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笔记。
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初读感知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城欲摧(cuī)
金鳞(lín)凝夜紫(níng)
提携(xié)准确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笔记。
掌握字音和诗的朗读节奏。
词语积累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临:逼近。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玉龙:宝剑的代称。
笔记。
积累词语。
诗意理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渗血的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笔记。
了解诗歌大意。
深层探究
1、诗的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为后文“提携玉龙为君死”作了铺垫。
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明确:“开”字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3、颔联描写了什么场面?明确:这一联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惨烈的战争场面。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诗人用满天的角度来描写战争场面之广;用“燕脂”“凝夜紫”来描写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从而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场面的?
明确:这是从战争的凄冷苦寒这个角度来描写战争场面的惨烈。红旗“半卷”是天寒地冻,红旗也被冻住,风吹也翻不转来;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在这样的环境下厮杀,其悲壮场面可想而知。5、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诗的最后两句运用战国时燕昭王筑台以千金招揽贤士的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笔记。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板书设计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
(比喻、夸张)
角声、凝夜紫——悲壮惨烈
(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
(运用典故)
笔记。
赤壁
走近作者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笔记。
了解诗人李白。
背景介绍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笔记。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初读感知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折戟(jǐ)
磨洗(xǐ)读准诗句的节奏。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笔记。
把握诗歌中的字词及朗读节奏。
词语积累
戟,古代兵器。将:拿起。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该句的意思是:二乔就有可以被锁在这春色()无过的铜雀台里,暗指吴国的灭亡。
笔记。
积累诗中的词语。
诗意理解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戟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大乔和小乔就会被深锁在铜台。
笔记。
正确理解诗意。
深层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一支断戟本来没什么,但它背后蕴含的历史风云是非常深厚的,也正是这一点引发了诗人的感慨,为下文诗人发表感慨作铺垫。2、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明确: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3.
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明确: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这两句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作为。4、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这里也有借古讽今的作用,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
笔记。
赏析诗句。
板书设计
感叹过去:折戟-------前朝赤壁感叹今生:生不逢时
笔记。
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渔家傲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笺注》。
笔记。
了解作者白居易。
背景介绍
《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笔记。
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初读感知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殷勤(yīn)
嗟日暮(jiē)
谩(màn)2、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3、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见闻?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明确:写的是梦中所见所闻所感。从“仿佛梦魂归帝所”一句可以看出来。
笔记。
把握诗歌的字词,体会诗歌的情感。
词语积累
星河欲转:星河,银河,欲转,表示天快亮了。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天语:天帝的问话。殷勤:关切地。嗟日暮:慨叹天将黑了。谩有:空有。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笔记。
积累词语
诗意疏通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可笔记。
正确领会诗歌的意思。
深层探究
诗人在梦中见到了什么?明确:(1)见到了天将亮时,海天一色,渔舟千帆竞舞的场面;(2)见到了天帝,并与天帝对话;(3)我的一叶扁舟正被高高吹起,心里暗想,要是这风一直不停,把我直吹向仙山,那该有多好呀!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而“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隐含着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再有才华也于事无补的意思。词的结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明确:诗人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离开那令人心寒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避世的思想?明确:这与诗人的遭遇是分不开的。北宋灭亡,丈夫去逝,诗人随南逃的难民流落到南方,过着流离失所的流浪生活。对过惯了优裕生活的李清照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所以她有这样的避世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笔记。
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板书设计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笔记。
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拓展延伸
中国诗坛,名篇辈出。同学们课后借阅《唐诗三百首》或《宋词三百首》,选出你最感兴趣的几首诗,背熟,然后与同不交流感受。
巩固提高
在下面空格处默写出相应的句子。采菊东篱下,
。国破山河在,
。
,甲光向日金鳞开。(4)
,自将磨洗认前朝。(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1)悠然见南山(2)城春草木深(3)黑云压城城欲摧(4)折戟沉沙铁未销(5)蓬舟吹取三山去2、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只要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的句子是:
,
。(2)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写乐景来反衬诗人悲情的诗句是:
,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战斗的惊心动魄的句子是:
,
。(4)《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哲理(评价古战争)的诗句是:
,
。(5)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
”一句展现给我们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古代诗词作为我们的国粹,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五首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用诗歌这种优美的文学样式来表情达意,描写景物,希望对我们有一定的陶冶情操的作用。
听。
让学生从古诗中学习表情达意、描写景物的方法。
雁门太守行
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爱国情怀
渔家傲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1、基础知识部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溅泪(jiàn)
提携(xié)
殷勤(yān)
嗟日暮(jiē)
B.结庐(lú)
金鳞(lín)
折戟(jǐ)
凝夜紫(ní)
C.悠然(yōu)
谩(màn)
搔
(sāo)更短
不胜簪(zān)
D.东篱(lí)
磨洗(xǐ)
喧闹(xuān)
城欲摧(chu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错的一项是(
)
A.悠然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B.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C.黑云压城城欲摧 摧:坍塌。
D.殷勤问我归何处
殷勤:小心谨慎的样子。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4、文学常填空
(1)陶渊明,字
,(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
,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
。
(2)杜甫,
朝诗人,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人称“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被后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并称“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
5、理解型默写。
(1)《饮酒(其五)》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句是:
,
。
(2)《春望》中写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时诗人期待得到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
,
。
(3)《雁门太守行》中的“
,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誓死报国的忠心。
二、课内阅读理解
(一)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面的题目。
1、(枣庄中考)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
。
(二)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答:
.
。
2、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
。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
.
。
(三)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的题目。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
答:
.
。
2、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
.
。
(四)阅读杜牧的《赤壁》,完成题目。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
2、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使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3、(常德中考)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答:
.
.
.
。
(五)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简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怎样的情感。
答:
.
2、“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三、课外古诗赏析
(一)(吉林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 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③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
、
。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答:
.
。
(二)(2018·宁波)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5分)
如梦令
[明]李梦阳
不信园林春早,一夜遍生芳草。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休扫,休扫,花外斜阳更好。
1.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词作。
B.全词分为三层,一层一转,逐层转出,又层层相关。
C.“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
D.本词婉曲深细,表现了词人丰富细腻的感情。
(三)(2018 贵州黔东南)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
山行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
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8 湖北荆门)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5分)
虞美人 听雨
[宋]蒋捷【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蒋捷:南宋词人,身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气节为时人所重。
1.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描绘了自己人生三个阶段的不同境遇,分别流露出少年潇洒、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基础知识部分
1、C
2、D
3、B
4、(1)元亮
五柳先生
田园生活
田园诗人
(2)唐
子美
少陵野老
诗圣
李杜
诗史
5、(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课内阅读
(一)1、B
2、“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二)1、【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意思对即可)
2、移情于景。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3、【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三)1、【示例一】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示例二】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示例三】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报效朝廷、忠君报国的决心)
(四)1、折戟
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2、D
3、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或“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
(五)1、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2、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了词人的大鹏高飞之志。
3、课外古诗赏析
(一)(1)住宿、过夜
2、【示例】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意对即可)
3、【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失意、惆怅的情绪),流露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二)1、“一夜”表明时间之短,“遍”表明春来之速、范围之广,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突然来到的惊喜。
2、C
(三)1、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2、“弄”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四)1、壮年漂泊(飘零) 暮年孤冷(孤寂、凄冷、凄凉等)
2、①虚写:上片回忆少年歌楼听雨时红烛罗帐的温馨欢洽的场面,以及中年客舟听雨时江阔云低、西风悲雁的漂泊落寞的场景。②实写:下片实写而今暮年独在僧庐下听雨时凄凉孤寂的处境。③虚实结合,感怀已逝岁月,慨叹目前境况,表达时光易逝、一生漂泊孤苦的情感,并暗含对国家由兴而衰而亡的叹惋。
8.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2张PPT)
诗词五首
人教版
八年级上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春秋时孔子编定的《诗经》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首首诗歌,脍炙人口,到了唐宋,更是诗词最辉煌的时代,于是人们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禅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五首古诗,体会我国古代诗歌的神韵。
新知导入
新课讲解
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背景介绍
《饮酒(其五)》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看破东晋黑暗,隐居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的侵扰,感慨甚多,于是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初读感知
1、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结庐(lú)
喧闹(xuān)
悠然(yōu)
东篱(lí)
初读感知
2、准确读出诗歌的节奏
饮酒(其五)
结庐
/
在人境,而无
/
车马喧。
问君
/
何能尔?心远
/
地自偏。
采菊
/
东篱下,悠然
/
见南山。
山气
/
日夕佳,飞鸟
/
相与还。
此中
/
有真意,欲辨
/
已忘言。
词语疏理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当中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尘世间
怎么能
这样
悠闲
在一起
辨别
深层探究
1、作者既然居住在众人聚居之所,为什么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作者因“心远地自偏”,他们的内心已远离这种世俗的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所以即使身处尘世,也能感受到世外的僻静安宁。
深层探究
2、“悠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悠然”二字,表现了诗人在这种恬淡宁静的环境里的那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见”在这里有“欣赏”的意思,诗人不用参与世俗的争名夺利,可以在这里静静地欣赏大自然这可餐的秀色。
深层探究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此乃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而不思返回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深层探究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在这景色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诗人不是表达不出来,而是不想表达。
深层探究
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饮酒
新课讲解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
“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背景介绍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初读感知
1、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溅泪(jiàn)
搔
(sāo)更短
不胜簪(zān)
初读感知
2、准确读出诗歌的节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表达的感情较为复杂,首先有忧国之思,从“国破山河在”一句可以看出;其次有伤时之感,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可以看出;第三还有怀乡之情,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可以看出。
初读感知
3、这是一首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的诗?你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词语疏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
感伤
战争
值
挠
简直
文意疏通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感时伤世,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
啼叫,惊动人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深层探究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安史之乱发生之后,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这样一咱社会现状。
深层探究
2、分析首联写了什么。
首联写了国都沦陷,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都城草木长得繁茂。诗人用都城草木的繁茂来反衬人烟的稀少,写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深层探究
3、赏析颔联两句。
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春景写悲情,以花流泪,鸟伤心写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触目惊心的痛苦。
深层探究
4、分析诗的尾联两句的含义。
诗人使用白描的手法,以头白发短来写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忧愁与伤感,与前文“感谢时”“恨别”相照应,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怀乡的多种情感。
板书设计
望中所见——山河在、草木深
望中所感——花溅泪、鸟惊心
望中所思——烽火、家书
望中所想——白头、不胜簪
春望
感时忧国
新课讲解
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诗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背景介绍
《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初读感知
1、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城欲摧(cuī)
金鳞(lín)
凝夜紫(níng)提携(xié)
初读感知
2、准确读出诗歌的节奏
黑云
/
压城
/
城欲摧,甲光
/
向日
/
金鳞开。
角声
/
满天
/
秋色里,塞上
/
燕脂
/
凝夜紫。
半卷红旗
/
临易水,霜重鼓寒
/
声不起。
报君
/
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
/
为君死。
词语疏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垮掉
铠甲
号角
靠近
敲不响
拿起
文意疏通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渗血的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深层探究
1、诗的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为后文“提携玉龙为君死”作了铺垫。
深层探究
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
“开”字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深层探究
3、颔联描写了什么场面?
这一联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惨烈的战争场面。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诗人用满天的角度来描写战争场面之广;用“燕脂”“凝夜紫”来描写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从而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
深层探究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场面的?
这是从战争的凄冷苦寒这个角度来描写战争场面的惨烈。红旗“半卷”是天寒地冻,红旗也被冻住,风吹也翻不转来;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在这样的环境下厮杀,其悲壮场面可想而知。
深层探究
5、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战国时燕昭王筑台以千金招揽贤士的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
(比喻、夸张)
角声、凝夜紫——悲壮惨烈
(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
(运用典故)
雁门太守行
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爱国情怀
新课讲解
走近作者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背景介绍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初读感知
1、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折戟(jǐ)
磨洗(xǐ)
初读感知
2、准确读出诗歌的节奏
赤壁
折戟沉沙
/
铁未销,自将磨洗
/
认前朝。
东风不与
/
周郎便,铜雀春深
/
锁二乔。
词语疏理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销蚀
拿
给
方便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戟还没有腐蚀,
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
大乔和小乔就会被深锁在铜台。
深层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一支断戟本来没什么,但它背后蕴含的历史风云是非常深厚的,也正是这一点引发了诗人的感慨,为下文诗人发表感慨作铺垫。
深层探究
2、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深层探究
3.
体会第三、四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这两句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作为。
深层探究
4、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这里也有借古讽今的作用,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
板书设计
感叹过去:折戟-------前朝
感叹今生:生不逢时
赤壁
新课讲解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笺注》。
背景介绍
《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初读感知
1、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殷勤(yīn)
谩(màn)
嗟日暮(jiē)
初读感知
2、准确读出诗歌的节奏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初读感知
3、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见闻?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写的是梦中所见所闻所感。从“仿佛梦魂归帝所”一句可以看出来。
词语疏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早晨
银河
关切地
去
感叹
徒,空
吹起来
不要
文意疏通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深层探究
1、诗人在梦中见到了什么?
(1)见到了天将亮时,海天一色,渔舟千帆竞舞的场面;(2)见到了天帝,并与天帝对话;(3)我的一叶扁舟正被高高吹起,心里暗想,要是这风一直不停,把我直吹向仙山,那该有多好呀!
深层探究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而“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隐含着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再有才华也于事无补的意思。
深层探究
3、词的结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诗人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离开那令人心寒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深层探究
4、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避世的思想?
这与诗人的遭遇是分不开的。北宋灭亡,丈夫去逝,诗人随南逃的难民流落到南方,过着流离失所的流浪生活。对过惯了优裕生活的李清照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所以她有这样的避世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板书设计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
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
未见光明
渔家傲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拓展延伸
中国诗坛,名篇辈出。同学们课后借阅《唐诗三百首》或《宋词三百首》,选出你最感兴趣的几首诗,背熟,然后与同不交流感受。
巩固提高
1、在下面空格处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1)采菊东篱下,
。
(2)国破山河在,
。
(3)
,甲光向日金鳞开。
(4)
,自将磨洗认前朝。
(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
巩固提高
(1)悠然见南山
(2)城春草木深
(3)黑云压城城欲摧
(4)折戟沉沙铁未销
(5)蓬舟吹取三山去
巩固提高
2、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只要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的句子是:
,
。
(2)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写乐景来反衬诗人悲情的诗句是:
,
。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战斗的惊心动魄的句子是:
,
。
巩固提高
(4)《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哲理(评价古战争)的诗句是:
,
。
(5)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
”一句展现给我们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课堂小结
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古代诗词作为我们的国粹,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五首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用诗歌这种优美的文学样式来表情达意,描写景物,希望对我们有一定的陶冶情操的作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