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实用表格设计-3.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用表格设计-3.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8-03 18:1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4.探索尺子音高的变化
学科
科学
学段:中年级
年级
四年级
相关
领域
属于“物质世界 ”领域中“ 能量的表现形式 ”模块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内容。
教材
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6月第一版
是否已实施
已经实施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王亚滨
北京市育英学校
15101111650
实施者
王亚滨
北京市育英学校
15101111650
指导者
王思锦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13601019929
课件制作者
王亚滨
北京市育英学校
15101111650
其他参与者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围绕“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精心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培养乐于与人合作的情感,探究活动贯穿课堂始终。
2.理论依据:
建构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成(建构)起新的经验”。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搭脚手架,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四课内容。在前三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探索了多种物体的振动情况,并研究了振动的幅度和振动的快慢问题。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看到的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探索可以改变振动长度的物体——尺子的声音。本课的活动将为学生提供积极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学生将通过观察发现,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会使它发出的声音高低发生变化,这涉及到音高的本质的探索。
“探索尺子音高变化”是在学生了解了物体的长短、大小、松紧的不同,使物体发出声音高低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尺子的实验发现音高的本质。
2.学生情况分析:
前一节课,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音高”的探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并没有建立起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第一个实验,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玻璃杯,感知音高,用半定量的词语“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声音的高低;
第二个实验,学生用同样的力度拨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只是初步的感知:“橡皮筋越紧,声音越高,橡皮筋越松,声音越低”。这也只是表面现象的描述,并不是对音高本质的认识。
第三个实验,敲击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铁管。学生对引起音高变化的因素只是感性认识,推测出长短,粗细对音高的影响,并没有认识到决定声音高低的本质。
为此,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运用以下教学策略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3.本课采取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将探究学习与确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正是情境内在独特的、积极的不确定性才能使探究存在并激励和指导着学生探究的前进。
小钢片琴的音高的变化创设探究的开端;曾侯乙编钟的问题情境是本节课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2)运用声波传感器定量测量尺子振动部分的快慢,探究振动快慢与音高的关系。没有量化的实验不是科学的实验,用半定量的词语“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声音的高低,用眼睛很难观察物体振动快慢的变化。因此,很难建立音高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内在联系。
4.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式:实验法、探究法、观察法。
5.教学准备:
全班分10个小组,每个小组:1张实验记录单、1张柱形图表格、1把钢尺、1一块硬木、一套声音采集器。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一)科学知识: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越长,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越短,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使用声波传感器,收集数据,研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收集证据,实证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越长,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越短,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
(五)教学难点:
1.观察钢尺振动快慢的方法。
2.用声波传感器测量振动的快慢。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1. 利用“钢片琴”敲击一段乐曲,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
意图:导入的设计,将声音的观察专注于音高的变化,避开音量的干扰因素,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不会出现强弱的思考和描述。
2. 观察:钢片的长短与振动有什么关系?
(预设:长的声音高,短的声音低。)
3. 问题的提出
每敲一个钢片,发出的声音音高也都不一样。为什么钢片会发出不同的音高?
(预设:钢片的长短不一样,发出来的音高也不一样。)
4. 聚焦问题:
为什么钢片的长短会影响声音的音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5. 猜想与假设:
(预设:①短钢片振动幅度小,长钢片振动幅度大。)
(预设:①短钢片振动快,长钢片振动慢。)……
二、动手实验,探究过程
1. 实验方案的设计:
(1)三个问题:
①怎样用一把钢尺研究长短不同的钢片?
②怎样改变尺子的长短?(预设:可以控制参与振动部分的长度)
③怎样观测振动的快慢?(预设:用眼睛观察……)
怎样记录声音的高低?(高、较高、较低、低)
(2)介绍声波采集器:
①讨论:测量哪几个长度合适?
(提供数据参考:8、10、12、14厘米等差数列模拟钢片琴的长度)
②讨论:怎样记录?出示记录单(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3)讨论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预设:要用书本沿着桌边缘,压紧,然后弹拨,力度一样。)

2. 分组实验:
小组分工合作,及时记录。
3. 汇总分析数据
先看本组的数据,看其他组的数据。
(1)根据柱状图,发现规律。
(2)全班交流,得到验证。
三、交流分享,形成解释
1. 尺子振动的部分越短,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
2. 尺子振动的部分越长,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
3. 质疑:其它的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也是这样吗?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
1. 出示问题情境:
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战国早期文物:曾侯乙编钟,共65件,距今2400多年的历史。能演奏古今中外的名曲,令世人惊叹不已。那个声音高,那个声音低呢?(预设:大,振动慢,声音低。……)
2. 视频:演奏验证。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4.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副板书:
????
??? 尺子振动部分: 振动: 声音: 安静? 有顺序???
?????? 越短 越快 越高 压紧? 测3次?
越 长 越慢 越低 合作? 相同力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课采用过程评价与嵌入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课堂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要点
科学知识
正确解释编钟发出不同声音的原因。
编钟小,振动快,声音高;
编钟大,振动慢,声音低。
探究能力
正确使用声波传感器。
运用声波传感器和数据终端收集数据。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
从事实、证据出发去探求结果的实证精神。
定量测量,建立现象与数据之间的联系。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1.使用声波传感器,精准测量物体振动频率的数据,帮助理解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入理解科学概念。
①数据直观显示:
以往的科学实验只是让学生用肉眼观察 尺子伸出桌面长度(即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8厘米、10厘米、12厘米、14厘米,在振动时快慢的变化,建立起与声音高低的联系。
尺子的振动,在这四种长度的时,振动频率依次大约为85Hz、62Hz、43Hz、32Hz。用肉眼其实很难判断它振动的快慢,使用声波传感器,就能非常精准的测量物体振动的次数。
②图形分析:
从无形到有形,把声音这种视觉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用“声音波形图”这种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从声音的正弦波形的疏密上可以直观看到振动频率快慢的变化。
2. 依托三维目标,进行过程性评价与嵌入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
课堂上的时时评价,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以及学习状态。过程性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嵌入式评价能体现学生知识的迁移。
3.实验记录单和音高变化柱状图的改进:
①原来的记录单:

改进后的记录单:
②原来的音高变化柱状图:
改进之后的音高变化折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