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4 09:2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都是写景名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环境分析
利用多媒体教室和教师自制课件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对本文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正确朗读,掌握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实践,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感知文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文章中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作者虽谪居黄州,却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写月色语句的精妙,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过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步骤
目标与内容
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
整合点与软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2.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品美文。
(以月亮的诗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像和记忆,便于导入新课。)
全班交流有关“月”的名句。【八年级的同学经过七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很多诗句,特别是关于月亮的诗句,更是耳熟能详。以月亮的诗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像和记忆,便于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诗中月”的图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知人方知文——走近苏轼
作者及写作背景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所收集的作者资料。(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这样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所收集的作者资料。
【这一环节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进一步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这样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
多媒体出示课件,对学生活动做出安排,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三)
明确学
习目标
师生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师生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优势,以幻灯片方式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四)
反复朗读熟悉文本
1.播放课文朗读,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听字音、划节奏、品韵味。
2.学生自己练习读
3.组内交流读
4.小组展示读
(通过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学生对课文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并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会朗读技巧,并通过朗读这一手段,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多媒体出示课件。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配上优美的音乐,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文本图片范读。学生勾画字词感知语言节奏并品赏文章韵味。
(五)
咬文嚼字理解文本
在诵读声中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
1.学生合作探究:
A、参照注释自译文章。 B、 重点字词组内交流合作解决。C、小组展示交流
2.教师精讲点拨:
A.易错词语:户、念
B.一词多义:念无与为乐者;想与步于中庭
C.词类活用:相与步中庭
D.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根据注解和小组合作探究,掌握了课文翻译并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先根据注解自译课文,再组内交流,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这一环节,学生根据注解并依托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翻译,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又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多媒体出示课件,对学生活动做出安排,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同时投影出示“精典点拨”直观性更强,印象更深刻。
(六)
合作探究
品味文本
好文章就如同一杯香茗,要细细品味才能知其甘美。下面我们就来品美文。
1.析脉络,理层次
(1)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地点 , 人物 ,起因 。
(2)本文以 为线索,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
2.品内容,悟情感
(1)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说明理由。
(2)文中写出月色的什么特点?探究其写月语句的精妙之所在,并分析这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3)“闲人”二字如何理解?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情感?
(4)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教师精讲点拨。
(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讨论中深入,在总结中提高,同时完成重点的学习和难点的突破。)
小组合作探讨题目并形成一致答案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的精讲点拨。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充分发挥集体资源的作用。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的提出和同学间的讨论交流,使同学们在问题中学习,在讨论中深入,在总结中提高。同时完成重点的学习和难点的突破。】
多媒体出示课件。出示赏析题纲并对学生活动做出安排,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同时投影出示“精典点拨”直观性更强,印象更深刻。
(七)
走进生活运用文本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观的塑造!此刻,面对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人生的指导。)
学生组织语言,说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并全班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使学生从文本走入生活,对其进行情感的熏陶,人生的指导。】
多媒体出示课件,展示名人面对失意和苦难的名言,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人生的指导。
(八)
教师寄语
这节课我们不仅赏明月,品美文,而且与古人苏轼亲密对话。苏轼以他卓越的才华,豁达的心胸,积极的人生态度,书写了令后人景仰的人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也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一个“闲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欣赏一路的美景。
【这一环节旨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提升】
多媒体课件出示寄语。
(九)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阅读:
苏轼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余秋雨:《东坡突围》
林语堂:《苏东坡传》
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媒体课件出示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