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4 09:2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者
学校

教授者
学科
语文
授课时数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二课,它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含深厚,令人寻味,文章起笔交代夜游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发内心感慨,记叙、描写、抒情一气呵成,以独特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情感。记叙中“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寓情于叙。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丰富的想象,传神的比喻,把读者带入一个空灵澄澈,亦真亦幻的境界,融情于景。结尾连用两个反问句加一个转折句,不经意间道出了作者几多人生感慨。本文语言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美文。无论是思想情感,还是语言和写法都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以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学生。




知识与能力
1、识记作者,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熟读成诵,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3、品读课文,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4、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把握文章内容。
2、品析句子,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3、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
重点
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
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
方法
1、诵读法 2 、合作探究法 3、品味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月亮船》导入。
(师)同学们,《月亮船》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将我们带进了静谧悠远、月光如水的美妙意境中,牵动了我们的情思。古往今来,月亮以她美好的形象备受人们的青睐,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苏轼的一篇写月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他是如何描写美丽的月色的?
明确目标
1、识记作者,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熟读成诵,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3、品读课文,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4、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预习检查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简介。
苏轼,?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
老师补充: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本文写于作者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
读准字词。
suì qǐn yǔ zǎo
遂 寝 与 藻
xìng héng bǎi wú
荇 横 柏 吾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评价。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听范读。
要求:听准停顿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问 :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
3、自由读。要求: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读,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4、指名配乐朗读。
四、研读课文
(一)译一译。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对照注释,,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教师点拨指导。
(3)指名翻译课文。
学生联想思考
学生齐读目标
学生代表介绍自己搜集的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其他学生做补充笔记。
学生读
学生代表朗读
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勾画疑难点,然后质疑,同学解答。学生代表翻译全文。
用歌曲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月夜优美的意境中,便于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通过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这一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及提炼信息的能力。
听名家朗读,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自由朗读使学生通过语感检验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把握。指名朗读帮助教师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们根据课文注解,圈点勾画,质疑问难,积累常用文言词汇,读懂文意,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二)议一译
合作探究:(结合背景回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为什么想着去承天寺寻张怀民?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作者和张怀民志同道合,都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是心胸坦荡的人。作者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此句写景妙在何处?(从修辞、用词、意境等方面回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本句描写月色,但不着一个“月”字,把庭院里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子、松柏的影子”比作“藻、荇”,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灵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追问: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明确: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月光→思家乡 念亲朋
竹柏→ 君子 高洁 坚强
老师补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结合提示回答)
“欣 然”—————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不假思索中有点冲动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闲人”这个词的?此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老师提示: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强调“闲人”的意思绝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①清闲之人,有闲情逸致的人。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
②不汲汲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
③失落寂寞的人。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
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是他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心境的流露。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但是他面对逆境仍能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乐观豁达。

展示交流,老师点拨
品读课文
(一)寻找“美”点,有味欣赏。
( 提示:可以从一字(词)之美、一句之美、表达之美等方面进行欣赏。)
例:“月色入户”一句中“入”用得妙,妙在这里的“入”不只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入”“进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苏轼是不会放弃一个美好的秋夜的。
预设答案: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 “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小结写作特点。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点拨。
1、语言精练,表现力强。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三)美读课文(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出示幻灯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孤独)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
念无与乐者, (寂寞)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兴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赞叹、惊喜)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慨)
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优美的语句描写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图。
以“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说说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老师寄语:
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坎坷,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业
必做题: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写月的诗词名句。
选做题:
联系自己的经历,试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你认为最迷人的一个月夜。(200字左右)
写作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
2、准确的修辞手法;
3、适当的联想与想像。
4、作者的主观感受。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达成共识
小组代表展示,
师生共同点评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文章美点。
学生总结。
学生齐读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练笔
学生理解内化
通过这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问题的讨论,在问题中学,在讨论中深入,在总结中提高。进而对本文有更高更好的赏析水平。进而深入理解作者的特殊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突破难点。
提高学生赏析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锻炼想象能力,并强化情感目标。
作业分层,有利于体照顾不同层次的的学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 赏月
写景:   月色 空明
抒情、议论:  乐观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