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记承天寺夜游》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中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画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诵读。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学习本文时,要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以诵读为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三、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掌握其描写的方法。
3.学会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评析欣赏法。
3.想象联想法。
五、教学过程
(一)由介绍作者简洁导入。
(二)朗读
1.初读课文,读出点文言的感觉。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注意四个词的读音,在文中标注。
(2)注意停顿。不要读破句意;领字的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示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拉长四个词的音节:“念”、“亦”、“盖”、“但”。
2.译读课文。
(1)对照书下注释,大声地口头翻译课文。
(2)趣读,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
邀友夜游承天寺
晚风轻轻/摇曳着身边的窗棂/侧耳倾听/似乎还有天籁之音/我正想早寝/盼望着一个美梦的来临!
咦,何时出现了皎洁的月光/还脉脉地泼洒在我的枕床/唉,这良辰美景/——该与谁来共同分享?
噢,去寻老友张怀民/于是起身来到承天寺/哦,怀民竟然也未寝/便邀他同行共赏月景
哇——/这庭院似积水空明/还有那松柏竹影/真像水中一片交横的藻荇/轻轻涤荡着我俩的心灵
啊 ——/何时没有月亮?/却偏偏在此时照临!/何处没有竹柏?/却偏偏在此地留影!
怀民呀 ,怀民/如果没有两颗如此旷达的心/怎能孕育出这等悠闲? /又怎能发现这神仙般的意境?
3、再读课文。按照“夜游——夜景——夜感”的层次有感情朗读。
(三) 品析一句——品味“月”之景
1.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月景?怎样描写月景的?
(1)“如积水空明”中的“如”字能否去掉?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还原标准的比喻格式:庭下(的月色)如积水空明,(庭下月色中竹柏影)如水中澡、荇交横。表明了庭下并非有水,也并非有水草。
(2)“盖竹柏影也”去掉行吗?请比较一下,谈谈你的认识。
【设计意图】抓住“盖”点拨虚实结合的写法。
(四)品析一词——品味“闲”之情
1.了解一则背景材料。
2. 请结合写作背景和前面的内容,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角度一:空闲、清闲。说明他因被贬官闲置,无事可做。对于一个有抱负人来说,他很寂寞、很孤单。
角度二:安闲、悠闲(坦然、淡定)。作者虽然被贬官,但他心底宁静、神定气闲、豁达乐观。
角度三: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感。作者遭遇贬谪,借月抒怀:一方面,自我嘲讽为“闲人”;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质疑:明月尚且有人欣赏,我们怎么就没有人欣赏呢?
3.小结:
齐读苏轼给我们后人的启示:
月非夜夜明,
景非处处有,
但人生中——
只要放宽心态,
则美景无处不在。
(五)作业: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六)板书
夜游 惆怅
夜景 闲
夜感 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