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4 10:1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全文仅84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四篇文言文体裁为游记,与本册第一单元现代文游记刚好可以形成一个对比和补充。在掌握记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同时也走进古人的思想情感世界,通过与上一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作比较,感受苏轼的博大情怀,培养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能翻译并逐步背诵课文,且理解重点文言实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能运用增删补改的方法翻译浅显的文言文。
2、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以及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能达到知识和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三、学习重难点 1、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2、欣赏写景的妙处,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 小组合作法 四、说教法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本课采用个别读、全班读朗读方式。
质疑法: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注解,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问题讨论法: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理解课文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
创设情境法: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创设文中的画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学法 ? 初二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针对于这种情况,采用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一、字词交给学生,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孩子学会自主探究。
二、语句共同赏析,句子理解难于字词理解,让学生找出自己在文章中的发现和阅读体会,先由学生自评自解,老师侧面帮扶,积极引导。
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项融归纳和领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这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挑战,老师设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
四、学法明确指导,告诉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对课文的分析,结合学生已在七年级学过苏轼的词《浣溪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学生实际,我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一、导入并展示预习成果(5分钟)
请同学们展示课下搜集的资料
1、作者信息
2、背景资料
3、张怀民
二、朗读课文,读准读顺,尝试翻译(10分钟)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标注不认识的字词,并写在黑板上,大家共同解决)
2、再读课文,读顺文章
(要求:全班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初步感受月夜美景。)
例句如下: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根据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参照注释,翻译全文
单音节补双音节 省略内容要增补 语序颠倒要调整
修辞手法要体现 增删补改是规律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5分钟)
1、找出表示作者行程的词语。

2、文中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月景有何特点?试赏析(可从修辞和写作手法角度入手)。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指怎样的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创新,情感体验(10分钟)
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语言对白?他们会谈生世遭遇,抒理想抱负,叹壮志难酬,还是赏无限风光?请大家发挥合理想象,设计一段对白。
五、练习巩固,体验成功(5分钟)
1.苏轼承天寺夜游的原因是( )
A.解衣欲睡 B.月色入户
C.无与为乐 D.怀民亦未寝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
A.庭院 B.月光
②“水中藻、荇交横”是指:( )
A.积水空明 B.竹柏影
③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比喻 B.拟人
④翻译这个句子:
六、布置作业
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