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4 10:2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正确译讲课文。
3、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储备】
1、关于文体知识
2、关于苏轼
3、关于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
本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 ,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 著名 、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 词风。
(第一次先学后教:正确朗读课文/时间10分钟)
1、文中哪些字读音比较难记或比较生疏,请把该字和读音写出来。
、 、 、 、 、 、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第二次先学后教:正确译讲课文/时间15分钟)
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译讲课文。(注:译课文应采用直译为主的方法,一个字一个字翻译,往往用双音节的词去对译单音节词)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注:把不会翻译的句子或翻译比较困难的句子划出来,写在课外作业本上。
2、探究积累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
(1)古今异义
但 (古义) ; (今义)
(2)一词多义
行(斗折蛇行) ; ( 欣然起行)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第三次先学后教:正确回答问题/时间15分钟)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巩固强化】
1、解释加粗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⑤欣然起行( ) ⑥如吾两人者耳( )
⑦月色入户( ) ⑧盖竹柏影也( )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附答案:
一、自主学习部分
1、《苏轼文集》、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派。2、xīn qǐn zǎo xìng bǎi3、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盖竹柏影也何(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高兴的样子 想 于是、就 找 一同、共同 表示推测 泛指水草 只是 罢了。 5、 (1)我脱了衣服想睡觉时,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行走。(2)想到没有与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 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二、合作学习部分
1、(1)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2)行(爬行 动身、行走) (3)步(名词作动词:散步、行走)2、(1)记叙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承天寺的庭院欣赏的是月下美景,同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同时也呈现出自嘲、自解、自慰的乐观心态。(2)空明澄澈。这句话比喻传神,作者将月色当做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的影子当做是水中的藻荇,虽未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可谓神来之笔。同时皎洁的月光与朦胧的月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一幅幽静澄清的淡雅画面,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3)因为二人是好友,关系甚笃,且都是被贬黄洲可谓“志同道合”的朋友,从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以看出。(4)月照庭院,树影摇曳,本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景观,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这是只有闲人才会有的“闲情”正因为他们同是被贬之人才会结伴夜游,也因为他们都怀有“闲情”才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色。不是,含有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巩固强化部分
1、想、只是、睡觉、泛指水草、高兴的样子、罢了、门、表示推测
2、(1)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一夜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分)
中考链接部分 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之:他 故:缘故,原因
B 3、(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