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4 14:3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宋代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写苏轼邀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之事,全文仅80余字,却容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结合文本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原因,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五、教法学法:
三字教学法:读、品、悟。
读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以声正字,读准每一个字的音;第二层面,以声断句,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切分意群,把握一个句子的意思;第三层面,以声达意,通过朗诵进入文章语境,理解文章内涵,走进作者,真正走进文本;第四层面,以声传情,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语音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染听众。
品从以下内容开展:一、品文眼,如本文中“闲”字,通过理解这个字,可以把握作者在全文中寄予的思想情感。二、品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品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儿。
品从以下角度着手:品修辞手法,品表达效果,品意义内涵
悟着眼于以下内容:悟出写景的方法;悟出作者的心境;悟出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朗读入境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所以向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加之这篇文章也要求学生背诵。但是由于我们班的学生朗读课文时往往放不开,所以我决定用朗读录音引领学生,让学生模仿录音反复练读,然后自己读,边读边品味意境。 (三)自读翻译 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很有必要翻译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我把这一内容分为三步: 第一,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遇到困难画下来。 第二,小组内交流,解决刚才遇到的困难,仍不能解决的在全班提出。 第三,班内交流问题较大的句子。
●重点掌握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月色入户( ) 2、欣然( )起行
3、念( )无与为乐者 4、相与( )步于中庭
5、盖( )竹柏影也 6、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整体翻译全文
(四)问题研讨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层层深入,分别针对文章的三个部分。
(1)、课文的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用四字概括。三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课文第二节描写庭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十八字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3)、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在扣住哪一个字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你从最后一段中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五)课内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填写《学习之友》 3、积累有关于“月” 的诗句
(七)、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寻伴夜游---叙事
庭中夜色---描写 情景交融
月下闲人---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