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配套课件、教案、,补习复习资料:4.1《种群的特征》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配套课件、教案、,补习复习资料:4.1《种群的特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8-06 16:00:29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概念及其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___________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2.种群的特征:
体积(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_______中的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________________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个体数目繁殖能力②特点:______________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自然区域(3)迁入率和迁出率:____________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单位时间(4)年龄组成:年龄期稳定型雌雄个体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三种,分别是增长型、____________、衰退型。(5)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对______________有一定的影响。
③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
坏______________→降低害虫______________。[探究与学习] 根据所学的知识,讨论下列问题:
(1)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么?
(2)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提示:(1)种群密度(2)年龄组成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1)内容: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_选取若干
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随机平均值五点等距(2)取样方法:________取样法、________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1)内容: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
做上__________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__________,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________________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标记个体数(2)适用范围: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活动能力[探究与学习] 下列生物在测量其种群密度时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的是()①车前草②跳蝻③兔子④杨树⑤灰苍鼠 ⑥鲫鱼A.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B.③⑤⑥
D.①②③④ [解析]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
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B对种群概念的理解1.要点:(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包括了各个年龄段的个体,包括了同种生物的不同性别。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
空限制,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3)种群是生物繁殖、进化的基本单位。2.实例: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等。【例 1】 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苗、小鱼和大鱼
B.校园中的所有乔木
C.棉田中的全部棉蚜
D.一座山上的大型黑蚂蚁和小型黄蚂蚁
名师点拨:种群一定是指同一个物种,只有 C 选项只含有
同种生物。
答案:C 【变式训练 1】在一片草原上,有 8 户牧民,每户牧民各
养了 1 群羊,有 6 户养的是绵羊,有 2 户养的是山羊,这 8 群羊是()A.1 个物种
C.2 个种群B.1 个种群
D.8 个种群[解析]绵羊和山羊是不同的物种,是 2 个种群。
[答案]C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1)常用的取样法:图 4-1-1①五点取样法:a.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b.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 5 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②等距取样法:a.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b.先将调查的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2)适用范围:植物或活动能力和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跳蝻等)。2.标志重捕法:
(1)前提条件:①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有同样被捕获的机会。②调查期内该区域无较多个体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
③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
(2)方法步骤: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
点,捕获部分个体并标记后,再放回原自然环境,并记录标记
数为 M。 ③重捕后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自然环境中再次捕获部
分个体,并计数为 n,其中被标记的为 m,再放回原生存环境。
④计算:根据总数 N 中的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的标记比
例相等的原则,即 M/N=m/n,可得调查区中该种群数量 N=
M·n/m。计算公式为: 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的个体数(n)
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3)注意事项:
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产生伤害。
③标志物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
消失。 【例 2】 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
记 46 只后,放回原环境。第二次捕获 25 只,其中有标记的是12 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A.46B.25C.12D.96 名师点拨:设该地段该兔的全部个体数为 N,其中标记数
为 M,重捕个体数为 n,重捕个体数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 m,
则 N∶M=n∶m,所以根据公式 N=M·n/m=46×25/12≈96。
答案:D【变式训练 2】下列各类研究对象中,不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的是()A.调查森林公园里的落叶松数目
B.调查某地区的麻雀数量
C.计算某池塘的蜻蜓产卵数量
D.计算某片卷心菜地的蚜虫数目
[答案]B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1.在种群的 5 个基本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
(1)年龄组成:图 4-1-2①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②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③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2)相同年龄组成情况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①♀>♂→增长快。
②♀≈♂→相对稳定。
③♀<♂→增长慢。【例 3】 (2018 年广东清远期末)下列是根据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图 4-1-3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名师点拨: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
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直接性别比
例③;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
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
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答案:D【变式训练 3】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A.种群密度
C.性别比例B.年龄组成
D.出生率 [解析]计划生育政策通过直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从而降
低人口密度。
[答案]D 探究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体验过程】
1.实验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
个①_________,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
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样方2.实验过程:(1)制订计划:确定调查②___________→确定调查时间→确定材料用具→确定分工。地点和范围 (2)实施计划:准备→确定调查对象→确定取样方的多少、
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③_______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五点 【提炼方法】
1.随机取样。
2.样本数量足够大。
3.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
4.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都要
计数,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典例】 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 100 hm2 的草地上某种
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 1 个 1 m2 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群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 1 m2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群植物
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 1 m2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
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解答提示:取样时要做到:①随机取样;②样本数量足够
大;③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④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
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答案:C1.下列选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池塘和水库里的全部鲤鱼
B.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菌落
C.被污染培养基上生长的多种细菌菌落
D.黄海流域的全部大黄鱼、小鲇鱼
[解析]A 选项不是一个区域的物种;C、D 选项不是同一物
种。
[答案]B2.(2018 年广东肇庆期末)下列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的是(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迁入率和迁出率
D.物种丰富度
[答案]D3.调查下列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中能使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A.农田中的田鼠
B.草地上的跳蝻
C.土壤中的蚯蚓
D.青菜上的蚜虫
[答案]A 4.动物学家考察某地区后,认为当地黄鼬处于增长高峰期,
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其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A.黄鼬的数量和密度
B.黄鼬的年龄组成
C.黄鼬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5.(双选)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A.迁入率和迁出率
C.性别比例B.年龄组成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对种群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出生
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答案]AD6.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面图示中 A、B、C 三种类型,请据图 4-1-4 回答相关问题。图 4-1-4(1)下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甲、乙、丙分别对应上图中的________。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应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3)农业生产上可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
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4)假如图 C 代表的种群是某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该特别保护________(年龄段)个体。 解析:(1)分析甲、乙、丙曲线知其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
稳定型和衰退型,因此分别对应A、B、C。(2)严格控制渔网孔
眼大小以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中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
A 所示的增长型。(3)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
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成为图 C 所示的衰退型。(4)若图C
代表濒危动物资源,我们应注意保护幼年个体,以维持其增长
潜能。[答案](1)A、B、C(2)A (3)C (4)幼年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好!上堂课主要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先请一位同学来回忆一下种群的特征包括哪些?
生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还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师 很好,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
生 种群密度。
师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生 对于植物主要用的是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来讲,主要采用标志重捕法。
师 很好。这堂课我们要通过实地调查草地上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来更好地掌握样方法。我们调查的地点就在我们学校的草地上进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而且,现在每位同学的桌子上都有了一张绘制好的平面图,上面还标明了各种双子叶植物及它们的大致分布情况。在实地调查之前,大家考虑一下,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生 确定样方。
师 对。在确定样方之前,我们还得确定调查的对象。现在在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可以先确定一下本小组调查的对象。
(学生讨论,开始确定调查对象)
推进新课
师 现在大家都确定好调查对象了,下面我们要确定有关样方的问题。首先,你准备采用哪种取样方法,还得确定样方的多少和样方的大小。同小组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调查对象和它们的大致分布一起讨论确定,确定好以后请同学在平面图上定好样方。
(学生开始讨论,在平面上画上大致的样方)
师 大致的准备工作我们做得差不多了,现在要同学们想想在实地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生 我在画样方的时候,发现有些调查对象正好在我所画的线上,这样的个体应该怎么来统计呢?
师 这一位同学提得非常好,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边缘效应。一般有一个规则: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生 我们要带哪些工具呢?
师 这儿我给大家准备好了绳子和木棒,每一组还要准备好纸和笔,现在,先在纸上设计好一表格,便于统计,表格的形式可以参考黑板上的表格形式。
(板书表格形式)
师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一个小组的同学之间可以分工合作,按照图上所确定好的样方,小组内再分小小组,这样可以同时进行测定多个样方,每小小组可以先有一位同学进行计数。测量完以后一小组的同学把数据整理到一起,每人都抄一份数据,进行计算种群密度。最后,我们再回到教室来,进行讨论。分组测量15分钟内完成,数据汇总、计算种群密度5分钟,还有剩余的时间我们再一起来完成课本第61页上的讨论。下面开始有秩序地离开教室到学校的草地进行测量。
(学生实验,教师予以指导)
师 大家在测量过程中都积极动手了,也都开动脑筋解决了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讨论”的问题,第一个,实地调查中,和上节课的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
生1 模拟调查中,调查的对象是随机分布的,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而实地调查中不是。
生2 实地调查比模拟调查要难得多,因为有很多因素影响我们的计数,比如有些个体被其他的植物遮住,有些由于践踏而很难数清。
师 大家都能在实地调查中体会到真正完成一项工作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下面来看一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生 随机取样后,统计到的数据才真正具有代表性。
师 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生 会的,样方数相对多一些时,调查的结果准确些。
师 调查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其他的一些问题?
生 我们两小组调查的是同一种植物,但结果相差还是蛮大的。
师 能不能来分析一下原因呢?
生1 我们两组的取样方法不同,我们用的是五点取样法,他们用的是等距取样法。
生2 我觉得不同的人进行计数也是会有误差的。
生3 还可能是我们的样方大小不同造成的。
师 大家分析的这些原因都是有可能的。大家也可以就这内容把你的分析写在你所制作的表格的下方。
课堂小结
师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样方法是一种基本的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取样的方法、样方的大小和样方的多少等问题。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在计算种群密度时一般以调查样方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密度。通过这堂课的实地调查,我想大家肯定对样方法有各自不同的认识,课后,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把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称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2.意义:迁入和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1)概念: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意义: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2.性别比例
(1)概念:它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意义: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
活动与探究
主题:用样方法调查公园草坪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 的
1
携带材料工具,到调查地点观察地形
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1)通过实地调查,让学生掌握种群密度的重要调查方法——样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确定调查的面积,讨论样方数、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
样方大小一般以1平方米为宜,可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
分工计数每个样方的数量
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4
计算种群密度
取所有样方平均值
5
小组相互交流调查结果
分析各小组出现的结果的可能原因
习题详解
一、基础题(课本P63)
1.解析:利用标志重捕法,列出公式:25/91=106/X。
答案:约386条。
2.答案: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解析:B属于增长型,A属于稳定型。
答案: B
二、拓展题(课本P64)
1.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所以说“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
2.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
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
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具准备: 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
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地获得统计数据呢?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设置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
2、一个鱼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吗?
3、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
4、什么是样方?
5、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取几个样方?
6、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准确些?
7、为什么要研究种群密度?
教师总结归纳: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种群是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特征;个体生命有限,而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常用的样方法:植物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对于许多动物而言,由于它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举例计算。)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教师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教师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死亡或迁出对种群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一些个体死亡或迁出了,在种群中留下空间让新一代个体更好地成长,这样的种群往往生活力更强。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学生阅读教材P63相关内容,回答:
1、什么叫年龄结构?
2、种群年龄组成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叫性别比例?
4、大多数生物种群都倾向于使雌雄性别比率大约保持1:1,以人为例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5、什么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教师总结: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三)总结
(四)作业布置
教材P63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概念
1、种群 种群是物种存在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空间特征
特征 数量特征
遗传特征
2、种群密度
⑴概念
⑵特点
样方法
⑶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
2、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迁入率
2、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1)概念
(2)类型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2、性别比例
(1)概念
雌雄相当
(2)类型 雌多于雄
雄多于雌
3、关系
第2课时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是在原形示范和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完成尝试、模仿性的操作。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按照教材探究活动指导的要求动手操作。
1、提出问题
在着手调查之前,要明确调查的目的,确定探究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这就需要事先对调查区域有所了解。例如,调查区域的环境情况如何?有哪些生物种类?哪些因素影响区域内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等等。不做到这一点,就难以理解调查结果,也难以与其他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一般需要了解的因素有:地理位置、环境类型、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气候因素及其他与研究相关的细节,如人为因素、污染程度等。
只有通过认真的观察,才能真正发现有意义的问题,进而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制订计划
本课题的计划主要是围绕着如何确定“样方”来制订,也即为了获取真正具有代表性样本的信息。有代表性样本的一般原则应该是: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在自然环境下,生物的生长与分布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取样的方式不能单一。
一般而言,取样需要考虑的是:样方的定位、样方的大小、样方的数量等问题。就均匀分布的情况而言,只要采取简单的随机取样方法即可,因为种群中每个个体都有相等的被选择机会;而对于其他的分布情况(如系统分布、分层分布、梯度分布等),采取简单的随机取样方法未必能获得有代表性的样本。为了避免简单随机取样方法的不足,可以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即将区域分为若干亚区域,然后在亚区域上进行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应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显然,在森林中对某种树的调查与在草地上对某种草的调查的样方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对于分布不规则的种群,多个小样方取样比少数大样方取样效果更好。
样方的数量越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大。为了提高取样的效率,人们总结了一些系统取样的经验,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等。
此外,制订计划还应当包括团队如何合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团队合作是开展本项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各组团队合作的情况,对其计划性、协调性、有效性等作出评判。
3、实施计划
在实施调查的过程中,根据植物的分布和地形情况,做到简便、合理地选择样方并统计样方中的个体数量是本项活动的重点。为了便于学生在实地选择样方,教师可以事先将研究的调查区域绘制成平面图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先在平面图上定好样方,再根据既定的方案在实地确定样方。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量时,遇到的问题之一是边缘效应,即如何处理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般而言,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4、结论
统计好样方中个体数量后,求得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该平均值即为调查区域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应结合调查区域的相关情况,对该估算值作出生物学的解释。
(三)总结
(四)作业布置
教材P85自我检测一4、三。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