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实录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父亲”,大家会用什么词?
生1:慈爱。
生2:挺拔如山。
生3:严肃。
师:老师归纳一下,“挺拔如山”是形象,“慈爱”、“严肃”是性格,大家认识一位父亲是从形象和性格入手的。那么,朱自清先生的父亲,与大家想象中的父亲是不是一样的呢?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朱自清的《背影》。
师:相信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请大家告诉老师:
(屏显)
《背影》是一篇写______的散文。(内容/主旨)
生1:父爱。
生2:父子之情。
生3:父子关系。
师:看来大家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有一些是相同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那么,这篇文章到底写的是什么?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认知是否正确或深入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这篇文章叫做《背影》,当然写的就是父亲的背影。现在快问快答,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篇文章中“背影”出现过几次呢?
生:四次。
师:文中着墨最多的一次对“背影”的描写是在哪个自然段?
生:(齐答)第六自然段。
师:好的,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六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写父亲的背影的。我们一起朗读一下这个片段:
生:齐读
(屏显)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大家读得又整齐,又响亮,真是训练有素。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模仿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场景,给大家表演一下这个片段,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试一试?
生:(举手上台)
师:请注意老师在PPT上加红的字是父亲动作的一些特点。现在以讲台为月台,试一试。
生:(模仿父亲攀爬月台的场景。其他学生发出笑声。)
师:谢谢这位同学。这位同学非常准确、非常努力地还原朱自清的父亲当年在攀爬月台时的场景。但是,老师观察大家在欣赏表演时的反映,产生了一个疑问:大家看到这个场景只是都是哈哈大笑的,有没有同学说一说为什么你看到这个场景会觉得可笑呢?
生:首先,我觉得那是一个陌生人,陌生人做这一系列的动作,我觉得可笑。
师:为什么可笑?就因为他是陌生人吗?
生:还有他的体型和动作。
师:他的动作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非常的艰难,像一个老人。
师:所以艰难就一定可笑吗?你觉得他的动作除了艰难以外,还很怎样?
生:笨拙。
师:所有有一种怎样的效果呢?
生:引人发笑、滑稽的效果。
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发现因为他的动作很笨拙,所以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使人发笑。我想,大多数同学也是类似的体验。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大家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觉得可笑,朱自清先生看到父亲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却留下的眼泪呢?这背后一定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背景。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怎样的。
(屏显)
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现实和情感状况。
师:在刚才这个情境中,朱自清先生看到他的父亲艰难地攀爬月台,于是留下的眼泪。因此,“人物”就是——
生:(齐答)朱自清。
师:事件就是——
生:看到父亲爬月台,留下了眼泪。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情境发生的现实背景有哪些。请大家快速地阅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找一找这个故事发生的现实背景。
生:那年冬天,祖父死了……
师:稍等。谁死了?
生:祖母死了。
师:还有没有?
生:父亲在家中赋闲。
师:父亲赋闲了,工作没有了。还有没有?
生:家里亏钱了。
师:于是呢?
生:父亲到南京去某事。
师:好的,老师问问你,刚才说祖母死了,父亲赋闲了,家里又有了亏空、经济拮据。如果归纳概括一下,这三句话体现了什么?
生:家里的光景比较惨淡。
师:很好。家里的光景比较惨淡,这位同学已经为大家找出了第一个现实背景:家境惨淡。(板书:家境惨淡)家庭顶梁柱自然是父亲,那么父亲又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看看刚才聚焦的第六自然段,老师标红了一些词语,比如“蹒跚”、“探”、“攀”,这些词都体现父亲怎样的特点呢?
生:表现了父亲的年老和身体的虚弱。
师:你从哪里看出父亲年老了呢?
生:从他连攀爬一个月台都如此费力。如果是一个年轻小伙或者中年人,可以很轻松地爬上去。
师:一个人,他的动作非常的迟缓、吃力,显示出了一种老态。我们发现从动作方面看,父亲俨然已经老了。现在请大家看看文中的第四、第五自然段,找一找除了行动之“老”以外,父亲还在哪些方面显出了老态呢?
生:父亲在言语上和他对孩子的关心上显出了他的老态。
师:请说一说原文具体是怎样的呢?
生:“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师:老师想问,父亲除了嘱咐茶房,还嘱咐过谁?
生:还嘱咐了“我”。
师:文中怎么说的?
生:“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嘱咐”、“嘱托”,表现父亲言语上的老态。他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照顾孩子的茶房,都是嘱咐再嘱咐,显示出语言上的啰嗦、语言上的老态。那么,除了行动、语言之外,父亲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老态呢?
生:第五自然的文中的父亲给车站的脚夫讲价钱,显示出老年人的斤斤计较。
师:所以你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斤斤计较?其实也不一定。讲价钱、讲究节约应该是一种美德。大家看一看第四自然段,父亲他要找工作,但是他依然决定还是要送我上车,他是迅速地决定了要送我上车吗?
生:(齐答)不是。
师:哪些细节体现出来?
生:父亲“颇踌躇了一会”体现出父亲不是马上就决定。
师:文中父亲“踌躇”了几次?
生:“踌躇”了两次。第一次是“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第二次是“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师:父亲不只是行动不便,不止语言上啰啰嗦嗦、嘱咐再嘱咐,他连决定是否送孩子上火车都是踌躇再踌躇。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决断力上也逐渐的下降了。现在,我们发现父亲三个方面的老态表现,我的感觉到父亲确实是老了。如果要大家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描述父亲的老境,大家会用什么词呢?
生:(齐答)颓唐。(板书:老境颓唐)
师:家境惨淡、老境颓唐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背景。现在,我们再看看这篇文章有怎样的情感背景。老师做了一个示范,请大家看一看。首先,我们要锁定文中的细节,之后比较父子之间的情感。在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中有许多父亲为孩子做了事,而孩子也有一系列的反应。请大家找一找。举个例子:
(屏显。)
示例:
首先,锁定细节:
父亲决定抽空送我上车;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其次,比较情感:
父亲牵挂我;我嫌恶父亲。
现在,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找一找,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当中,还有哪些父子之间的情感表现呢?
生:请大家看第五自然段。父亲的细节:“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的细节:“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师:父亲跟脚夫讲价钱,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感呢?
生:体现父亲比较节约。
师:不着急,老师问问你,父亲为什么要跟父亲讲价钱,是不是因为他要脚夫帮我挑东西?
生:是。
师:他需要脚夫帮我挑东西,是不是因为我的东西比较多?
生:是。
师:那么,我行李比较多,父亲不希望我——
生:累着。
师:所以父亲要找脚夫挑东西,跟他讲价钱。那么,父亲不希望我累着,让脚夫帮我挑东西,体现父亲对我怎样的情感呢?
生:怕我累着,对我的一种关爱。
师:“关爱”这个词用得不错。现在,我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体现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呢?
生:体现出我对父亲的一种嫌弃、瞧不起。
师:好,我们把这位同学的观点写上。(板书:父:关爱;子:瞧不起)还有没有同学来找一找?
生:请大家看第五自然段。“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师:父亲嘱咐我,又嘱咐茶房,真是嘱咐再嘱咐。他的嘱咐体现了他对我怎样的情感呢?
生:关心。
师:我觉得父亲怎样呢?
生:我觉得父亲不懂(事理),因为“我”觉得茶房只知道认钱。
师:文中是什么词?
生:“迂”。
师:换成两个字。“迂”是什么意思?
生:言行守旧。
师:是不是就是迂腐的意思呀?
生:对。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父亲的行为体现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父亲很迂腐。(板书:父:关心;子:迂腐)还有没有同学找一找?
生:当家境惨淡的时候,“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对我的安慰,这里却没有说我的回应,说明我并没有对父亲这句话过多的在意。
师:没有回应就一定是没有过多的在意吗?好像不一定。请坐。这个片段好像没有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情感。还有没有同学找一找?
生:我找的是第六自然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师:父亲要为我买橘子,但是我却想让他走。父亲为什么想为我买橘子?
生:他觉得对儿子做的还不够。
师:这个太笼统了。很简单,父亲要为我买橘子,肯定是要我吃对不对?
生:对。
师:希望我在哪儿吃?
生:在车上吃。
师:他担心我在车上怎样?
生:口渴。
师:对,因为他担心我在车上口渴,没有东西吃,所以想给我买橘子吃,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父亲连这么小的细节都已经考虑到了,说明父亲对我怎么样?
生:关心、关爱。
师:换一个词呢?
生:无微不至的体贴。
师:很好。那么我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
生:我觉得父亲做的这些事都是没有必要的,多余的。
师:用一个词概括。
生:不屑。(板书:父:体贴;子:不屑)
师:通过同学们的发现,我们看到,父与子之间,他们的内心似乎有一些——
生:(齐答)隔阂、隔膜。(板书:在父子间划一竖线,并板书“隔膜”)
师:尽管父亲关心、关爱、体贴、牵挂“我”,但是“我”却瞧不起父亲,不屑父亲为我做的事情,觉得父亲是一个很迂腐的人。“我”根本就不喜欢他。这就是故事的情感背景。但是,孩子对父亲的不屑和瞧不起,在文中的什么地方悄然发生了变化呢?
生: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在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攀爬月台),儿子看到父亲的背景的时候发生了转变。
师:孩子看到父亲攀爬月台,为他去买橘子,情感发生的改变。我们看到孩子已经留下了感动的眼泪。此时的朱自清他看到的是什么?他看到的是一个父亲艰难地攀爬月台吗?不仅是这样。他还想到了,他想到了最近一段时间家境的惨淡,他想到了这位中年的父亲刚刚经历了失业之惨、丧母之痛。然而父亲却依然关心、关爱、体贴着他的孩子,所以这时朱自清的内心被感动了,他留下了眼泪。
师:这份感动在朱自清的心中一藏就是八年,在这八年之中,朱自清从来没有向自己的父亲表露过这份感动。直到有一个契机出现了,大家找一找文中是什么契机促使朱自清要写这篇文章,表达对父亲的这份感动呢?
生:父亲写了一封信给我。
师:你能把这封信的内容念一念吗?
生:信中说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大家看一看父亲的这封信,说一说看到这封信后的疑惑或者发现。
生:信中说到“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前文却说“我身体平安”,两者有所冲突。
师:哪里和哪里冲突?
生:“我身体平安”和“大约大去之期不远”冲突了。
师:明明身体平安,却又告诉孩子自己快要去世了。除了“身体平安”和“大去之期”之外,还有没有冲突矛盾的地方呢?
生:他信中说到“举箸提笔,诸多不便”说明他拿筷子和写字的时候十分不方便,但是他还是忍住了疼痛给朱自清写了一封信。
师:疼痛得厉害是不是就一定不能写信呢?
生:不是不能写信,只是写信有些不方便。
师:所以父亲还是可以写信的对不对?这个地方好像不是特别矛盾。还有没有同学来找一找?
生:(陷入沉思)
师:没关系,老师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这个文段有三个重点,第一是“身体平安”,给孩子报平安;第二是说自己有一点小小的疾患,“膀子疼痛”;第三又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大家看看,除了一头一尾之外,还有没有矛盾之处呢?
生:父亲膀子疼痛非常厉害,却在心中安慰儿子不要担心,说他自己身体平安。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身体平安”和“膀子疼痛”有矛盾。还有没有呢?
生:膀子疼痛并没有很大的伤害,居然父亲就要去世了。
师:“膀子疼痛”与“大去之期”似乎也矛盾了。老师问你,你个人膀子疼痛,大概是什么样的毛病呢?
生:肩周炎吧。(生笑)
师:你个人有肩周炎,能不能就让一个人丧失生命呢?
生:不能。
师:这位同学又发现了,明明“身体平安”,却“膀子疼痛”;而即使“膀子疼痛”,疼痛得再厉害也不过是肩周炎这样局部的小毛病,为什么能让一个人的生命受到伤害呢?因此这封信从“身体平安”与“膀子疼痛”之间是矛盾的,“膀子疼痛”与“大去之期”依然是矛盾的,而“身体平安”与“大去之期”更是天壤之别,完全是矛盾的。我们看到了父亲的信是一封矛盾重重的信,似乎父亲想对儿子说些什么。但是我们却又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意图。因为《背影》之后,还有一个故事。
(屏显)
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3 页。)
师:原来,刚才发现的朱自清家境的惨淡,家庭的破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父亲个人所犯下的过失而导致的家庭的分崩离弃。大家看完这个背景资料之后,再想一想:父亲为什么要给朱自清写这封信呢?
生:因为父亲想得到儿子的关爱,他就写了一封信给儿子,想让儿子关心一下自己。
师:父亲说自己已经快不行了,所以他希望孩子怎么关心自己?
生:希望儿子也能写一封信给他……(生笑)
师: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儿子说自己快不行了,只是希望儿子写一封信给他吗?
生:希望能见一下面,打破父子之间的隔膜。
师:很好,请坐。父亲希望孩子与他见面,希望两个人能够和解。所以这一封信,是一封求和信。那么,朱自清的父亲是第一次想用信的方式,达成父子间的和解吗?
生:(齐答)不是。
师:大家找一找,文章中父亲还有没有提到过信呢?
生:他在第六段,送我的时候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师:这是当年父亲送“我”上车的时候说的。朱自清回信了吗?
生:没有。
师:文中从未看到朱自清有回信的痕迹。那么,朱自清为什么不回信呢?
生:因为他始终与父亲之间有一种隔膜,他觉得心中还有一种放不下的包袱,不愿意主动给父亲写信。
师:老师听到一个关键词,“不愿”。朱自清不愿意给父亲写信,因为他当年还无法原谅父亲。可是此时,他收到了父亲的信,父亲不再祈求孩子给自己写信,而是自己给孩子写了一封求和的信。朱自清拿到这封信,他的思绪却飘向了八年以前的那个站台。他想到了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关怀,而他却瞧不起父亲,把他拒之门外。此刻的朱自清,他的情感发生变化了吗?
生:(齐答)变化了。
师:他想起当年对父亲做的这些事,他的情感变得怎样了呢?
生:我认为他心中有些许的后悔。
师:“后悔”,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愧疚”。
师:一个孩子,他想到了当年的父亲是如此的体贴自己,而自己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父亲。他感到了后悔、愧疚。(板书:后悔、愧疚)现在,他带着这份后悔与愧疚,提起笔来,要为父亲回那封迟到了八年的信。这封信就是这篇文章——《背影》。我们看看这封信是怎么写的。开篇第一句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老师想请同学们用你自己的话将这句话复述一下。有没有同学想尝试一下?
生1:我已经有两年没有和父亲相见了。
生2:我没见到父亲已经两年了。
师:这两位同学用不同的句式专述了这句话,然而老师却从他们的发言中找到了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用“没”替代文中的“不”字。老师现在把两个词放在句子当中,给大家读一遍。(师诵读,“不”字着重语气。)大家能不能感受得到“没有”和“不”字之间的差别呢?
生:(齐答)感觉到了。
师:“不”字当中,包含了朱自清怎样的情感呢?
生:我觉得“不”字中包含了朱自清的一种抗拒。他是从心底里不愿意和父亲相见的。
师:老师想问一问,刚才我们发现朱自清对当年的事情感到后悔和愧疚的情感。他对父亲“后悔”、“愧疚”,他还不愿意见父亲吗?
生:是不敢见。
师:因为对父亲有愧疚,所以他不敢再见父亲。这篇文字一直流淌着,流淌到文章的最后。朱自清想起父亲给他写的这封信,他感叹了一句:“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他担心在未来再也不——
生:(齐答)能。
师:见到自己的父亲了。曾经的朱自清,他对父亲是抗拒的,他“不愿”见到父亲,他“不愿”给父亲回信。若干年后,他发现自己后悔了,愧疚了,他对不起他的父亲,因此他再也“不敢”见他的父亲,而当他看到父亲的信时,他终于感觉到父亲可能真的要离他而去了,他担心在将来再也不能见到自己的父亲了。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怀着这种“不愿”、“不敢”、“不能”的复杂情感,父亲攀爬月台的这段文字。
(屏显)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生齐读)
师:从第一次,大家整气响亮的朗读,到这一次深情的朗读,老师已经感觉到大家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在逐渐加深。现在请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屏显)
从《背影》中,我还读出了 。
生1: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切都在改变,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逐渐消失,但是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却越来越近,变成经典流传到今天。(掌声)
生2:我读出了:父亲虽慈,却非圣贤,难免人生波澜;父爱虽微,却又雄伟,能成万丈江山。(热烈掌声)
师:至此,《背影》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完,然而,《背影》故事还在继续……值得庆幸的是,朱自清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3年后,这篇《背影》终于公开发表,他的父亲终于收到了这封迟到了11年“信”。
(屏显)
一九二八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
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师:他看到了,看到了那一年、那个冬天,那个历经失业之惨、丧母之痛,明明忙于生计却又对孩子放心不下的自己,还有自己那个笨拙狼狈的身影……他看到他在梦中都不曾看见的孩子11年前感动的泪水,3年前忏悔的泪光……此刻,他把这封迟到了11年的信,紧紧地握在手中,真实得近乎梦境。
作为父亲,他已经很满足了。只是他也许没有意识到,儿子始终不愿、不敢、不能“面对”他,留在这篇淡淡的文字中的,永远只能是他的“背影”……
师:作为孩子的朱自清,以不朽名篇《背影》表达他对父亲的复杂情感。作为父亲的朱自清,又与他的孩子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请阅读朱自清《儿女》一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隔膜
家境惨淡 父 子
老境颓唐 牵挂 瞧不起
关心 迂腐
体贴 不屑
______
后悔、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