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14《背影》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5 20:4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背影》课堂实录
四十二中中铁 刘燕燕
(课前播放音乐《父亲》)
师:这首父亲打动了很多人,我们大多数人的父亲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样,总是竭尽全力地把所有最好的东西给予我们。大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也写到了他的父亲,现在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他笔下的父亲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以下问题。
(大屏幕显示:边读边想,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分别在第几自然段?)
生朗读。
师:读书的声音小了,同学们都已经读完了,那么请同学来回答一下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分别在第几自然段。
生:4次。第一次在第一自然段,第二次和第三次都在第六自然段,第四次在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现在把难度提高,请你用四个字来概括,请用**背影的格式来回答吧。
生:(沉思。)
师:请你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现在可以概括了吗?
生:难忘背影。
师:非常好,第二次呢?
生:(沉思。)
师:这一自然段对于背影的描写是不是非常详细呢?
生:是的。
师:这种详细的描写像不像画家在进行绘画,雕刻家在进行雕刻?那么它叫什么呢?
生:刻画背影。
师:很棒。第三次呢?
生:离别背影。
师:第四次?
生:回忆背影。
师:概括得真好,请坐。我也概括了这四次背影。(大屏幕显示:难忘背影 刻画背影 惜别背影 再忆背影。)虽然我们的语言不一样,但我相信我们的感情是共同的,这小小的背影事实上浓缩的是父亲对我深深的……
生:爱。
师:可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我”理解父亲对我的爱吗?
生:不理解。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1:我从“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看出来的,因为作者觉得父亲这样做是多余的,自己当时已经二十岁,是不要紧的了,自己可以单独去。
师: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父亲陪伴了,很好。请坐。
生2:“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那时觉得他讲话不漂亮,觉得不耐烦。
师:解读得很棒,请坐。
生3:“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师:“迂”是什么意思?
生: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师:父亲到底说了什么,让我觉得是不合时宜的?
生:“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师:父亲又做了什么,让我觉得同样不合时宜?
生:“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师:不合时宜,也就是说不是对我这个年纪的人说的,那么这像是对什么年纪的人说的?
生:小孩子。
师:可是这时我已经?
生:二十岁。
师:北京已来往过?
生:两三次。
师:在我看来有没有什么要紧的?
生:没什么要紧的。
师:那么此时我对父亲唠叨的话,琐屑的行为感到?
生:不耐烦。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不耐烦的情绪再读这一段。
(大屏幕显示: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所显示的这段和书上的不一样?看看哪位学生比较细心,已经发现了。
生:“迂”后面书上的是“;”,屏幕上是“,”。
师:逗号不行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分号的作用,请同学们一起来读。
(大屏幕显示: 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停顿较长,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递进、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留有想象空间。)
师:那么这段话分号前后两部分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段里还有两个特殊标点?
生:问号和感叹号。
师:这个问号表示什么问句?
生:反问句。
师:反问句和感叹句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
生:强烈的语气。
师:那么这段话分号前后两部分是什么关系呢?
生:递进关系。
师:此时作者的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暗笑变得非常不耐烦了。
师:也就是此时父亲唠叨的话和琐屑的行为终于让“我“觉得有些烦了,所以“我“的表情可能有了怎样的变化,“我”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来反应这段话?
生:皱着眉头。
师:很好,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再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我们总是渴望着长大,希望摆脱父亲的束缚。(板书:渴望长大,挣脱束缚)请你们想一想你们是否对爸爸妈妈说过类似的话:你说这么多只是白说,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了,难道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吗?可是老师有一个小故事要分享给你们。有一位年逾七十的老教授,却有着一颗童心,爱笑爱闹。有一天老教授的老母亲去世了,老教授回家奔丧,待他回来时,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有人问他为什么,老教授回答:因为那个把我当成小孩子的人已经不再了。同学们,不管我们多大岁数,在父母的眼中都永远是……
生:小孩子……
师:是的,我们所要挣脱的这个束缚,其实正是父母对我们深深的……
生:爱!
师:是的,那么你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并按照文章的先后顺序从前向后来找。
生:“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师:好的,咱们一句一句来看。第一句你觉得那两个词是重要的?
生:“再三”“甚是。”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父亲嘱咐得非常仔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师:父亲如此仔细耐心的嘱咐,那么最终是不是茶房送我去的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
生:有,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
师:在这里有没有发现有一个特殊的标点?
生:分号。
师:好的,回顾分号的作用。
生:分隔存在两种关系的句子,较长的停顿,留有想象的空间。
师:那么此时你会想到什么?
生:父亲在犹豫,在踌躇。
师:父亲为什么犹豫?
生:怕茶房不妥帖。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他们去不好。
师:他们去不好,那谁去才好?
生:父亲自己。
师:是啊,只有父亲亲自去送自己的儿子,他才觉得放心啊。这令人感动的父爱就藏在这点滴的细节中啊。
生:“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这里看出父亲把我当小孩子看待,对我非常不放心。
师:咱们现在一起合作,按第一人称来读好吗?父亲把我送上车,安顿我坐下,对我说:
生:你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着凉。
师:父亲转身又对茶房说:
生:请你好好照顾我的儿子。
师:父亲再三嘱咐,可能会加上什么词?
生:一定。
师:很好,会不会再加别的?
生:拜托你。
师:你们体会到了一颗父亲爱子的心,现在请你们换成第一人称,再读这一段。
生:我找到的是父亲买橘子的这一段。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师:请同学们来一起读一读这一段。
(大屏幕显示“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师:现在我来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得来听,请你告诉我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配乐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请你告诉我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父亲买橘子非常不容易。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父亲爬月台很艰难。
师:你从哪几词感受到的?
生:攀、缩、倾。
师:如果是你,会这么艰难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父亲这么艰难呢?
生:因为父亲身体不好,走路蹒跚。并且体型肥胖。
师:是从那几次词看出来的?
生:攀、缩、倾。
师:这一段里一样有一个特殊标点,是什么?
生:分号。
师:分号的作用?
生:较长的停顿、想象的空间。
师:你会想什么?
生:我会想到父亲爬月台很艰难,并不是一下子就爬上去了,他的脚爬上去又掉落下来,再上去又下来,几经周折才最终爬了上去。
师:如此艰难,以致他的衣服上满是……
生:灰尘。
师:可是他却顾不得拍打,直到……
生:他把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心里很轻松似的扑扑衣上的泥土。
师:这深沉的父爱就潜藏在小小的事件中啊。请同学们再读这一段。
那么此时,我理解父亲对我的爱了吗?
生:理解了。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我赶紧去搀他。”赶紧这个词可以看出我怕父亲不方便,所以赶快去接他。
生:“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师:这时我在干什么?
生:寻找背影,很舍不得父亲。
师:可是在最一开始时,我觉得父亲怎样?
生:很烦。
师:所以我对父亲说:
生:爸爸,你走吧。
师:是的,正是因为理解了这深沉的父爱,所以此时,“我”对父亲是多么不舍啊。我在寻找他的背影。
生:“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此时我回忆父亲的背影就已经热泪盈眶了,可以看出我真的理解了父亲对我的爱。
师:是的。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28岁。我们小的时候渴望长大,希望挣脱父母给予我们的束缚,可是当我们真正长大的时候,我们就理解了这种深沉的爱。这篇文章感人至深。那么作者是如何写作的呢?现在让我们来进行写法揭秘。作者在刻画父亲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生:动作描写。
师:在写自己时,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生:心理描写。
师:文中还有一个特殊标点。
生:分号。
师:给我们留了……
生:充分的想象。
师:很好,总结一下:
(大屏幕显示:动作描写 刻画形象
心理描写 表达深情
分号留白 充分想象)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不要让我们的爱太晚,也不要让我们的爱太迟,请你从现在开始好好的爱你的爸爸妈妈。同学们,请你们也像作者这样仔细观察父母的某一方面,完成一篇习作,如“妈妈的白发”“爸爸的手”等。好,我们本次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