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06 14:0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毛泽东
消息二则
文体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短篇新闻宣传文书,也是最常见、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2.新闻的特点:???
??(1)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六要素”,即“五个W加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或: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2)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是时间上的新,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报道新鲜的事实。
(3)简明性。报道文字要简明扼要。



?
消息的
结构
标题——高度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 2.时效性 3. 简明性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六要素
文体知识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和抒情。
表达方式
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作用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他们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月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则消息,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时代背景
识记字音
溃退 执行 魁首 鳌头
诞生 横渡 诸城 歼灭
签订 要塞 芜湖 督战
荻港 授予 摧枯拉朽
锐不可当


kuì
zhí
zhū
áo
dàn
shòu yǔ
kuí
héng
jiān
qiān
sài



dāng
cuī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按照新闻结构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2、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的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这则新闻的要素
1949年4月20日
长江前线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突破阵地,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 、 概括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3、说说文章的导语部分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导语中“大约”一词说明了什么?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大约”表约数,突出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的渡江战役及其成果,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结果,饱含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之情,也充满了作者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
1、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语言简洁,富有气势。
毛泽东
1、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并概括出来。
素,即时间、地
1、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人物:
时间:
地点:

原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
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
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
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经过与结果:
“电头”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文章开头的小字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问题探讨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1、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人数之多(兵力)
(战线)之长
攻势之利
地点和事件结果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战况)
2.说说主体可以分几个层次?
具体描述
渡江战况
中路军:
首战告捷
西路军:
锐不可当
东路军:
英勇突破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5万)
(30万)
(35万)
九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30万 安庆-芜湖 20日夜--
21日夜 全部渡过
西路军 35万 九江(不含)-安庆 21日17时-
22日22时 渡过2/3
东路军 35万 芜湖-江阴 21日17时-
22日22时 大部分已渡过
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为什么这样安排?

作者按中路军、西路军、西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渡江顺利,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但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叙述完中路军的渡江情况后,紧接着叙述西路军的渡江战况,最后写东路军的激战,文章达到高潮。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4.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
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1.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真实性
及时性
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战况,歌颂了我军的 ,嘲笑了敌军的 ,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
英勇善战
溃不成军、毫无斗志
1、详略得当。

2、穿插议论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作业
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与生活有关的某件事或某次活动。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主题部分语言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