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第4课《一着惊天海》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澎湃(pài) 桅杆(wéi) 凛冽(lǐn) 一丝不苟(gǒu)
B.浩瀚(hàn) 娴熟(xián) 默契(qì) 惊心动魄(pò)
C.咆哮(páo) 紧绷(bēng) 镌刻(juàn) 殚精竭虑(dān)
D.呼啸(xiào) 轨迹(guǐ) 绽放(zhàn) 无怨无悔(hu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绽放 咆哮 殚精竭虑 无怨无悔
B.关键 姿态 振耳欲聋 梦想成真
C. 凛洌 默契 一丝不苟 白手起家
D.风采 承载 惊心动魄 玩强攻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
B.这段话生动地描写出了总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
C.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
D.有人费尽心思,以求一夜暴富;有商家殚精竭虑,只为钻空子,好让自己赚得更多。
4、下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发现青衣江有污染,如果是普通市民,也可以提出建议。
B.随着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政策的落实,使全区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C.利用微信平台随时记录并发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D.新都区采取关闭、断电、停产等强制措施,坚决淘汰产能落后和环境整治无望的企业。
5、将①~⑤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总是与苦难同行, , , , , 。
①在苦难中奋起 ②有的人甘于沉沦 ③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 ④最终获得了成功 ⑤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
A.②③⑤①④ B.⑤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⑤ D.②⑤③①④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边远的地方)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依仗、凭借)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 )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 (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感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
A、天下事有难易乎?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完成题目。
1、课文第三、四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多次描写着舰过程中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Shai Oster 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曝光”“揭丑”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C 2、A 3、D 4、A 5、D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1、主观努力或立志
2、到过南海这件事或“之”
3、D(难道)
4、第一次表探询的语气,第二次轻蔑的语气或第一句表疑问,第二句表不屑一顾)
5、贫和尚认为去南海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认为应雇船去南海(或贫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成行)
6、D
7、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二)课内精读
1、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并使其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2、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3、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和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主题。
(三)类文阅读
1、BD
2、属于导语部分。(1分)采用了议论、叙述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主要作用有:①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多国科学家拯救白鳍豚。②介绍“长江女神”白鳍豚,呼应题目。③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①凸显了白鳍豚的濒危处境,拯救工作刻不容缓。②表明“拯救白鳍豚”希望渺茫,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③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
4、我认为应该鼓励,新闻报道不应回避作为真实存在的丑恶和黑暗。
(角度一)从新闻特点角度,真实性是新闻的突出特点,丑陋与黑暗也是一种真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所以应该鼓励。(举例略)
(角度二)从职业道德角度,“曝光”“揭丑”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与“坏现象”做斗争的无畏精神,应该受到鼓励。(举例略)
(角度三)从社会影响角度,负面报道可以让人们了解问题真相并加以防范,可以警策肇事方迅速整改,可以引起相关负责人员的重视,敦促其迅速解决问题。(举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