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祭祀(shì) 国殇(shāng) 颠倒(diān) 惨绝人寰(huán)
B.杀戮(lù) 抵赖(lài) 篡改(cuàn) 威尔逊(shùn)
C.呓语(yì) 警惕(tì) 遁形(dùn) 振聋发聩(guì)
D.铭记(míng) 缅怀(miǎn) 磅礴( bó) 公祭鼎(dǐ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藉 悠久 矢志 颠倒黑白
B. 典章 妄图 野蛮 苍海桑田
C. 扭曲 右翼 顽固 一以贯之
D. 恐怖 初忠 隆重 时代变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劫难,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B.提起学霸张雷的名字,如雷贯耳,振聋发聩,令人肃然起敬。
C.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D.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新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奇迹来。
B.即将遨游太空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它不能不为国人感到骄傲。
C.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5、依次填入下列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岳飞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铁血丹心、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张骞的拓路功绩……早已载入史册,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若心无国家之尊严,他们怎有如此壮行?
①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掩埋了丝绸路上的声声驼铃
②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里的点点残血
③几百年的瑟瑟秋风,早已吹散了塞外沙场的连营吹角
④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湮没了零丁洋里的阵阵叹息
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席上啖菱( ) ②或曰( ) ③啖菱须去壳( ) ④欲以清热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 )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读
阅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完成题目。
1、文章开头一句引文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历史,不可能被忘却!”一句中的逗号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列举日本高中和大学教师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
莒南村民讲述渊子崖保卫战:
“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本报通讯员 徐德理 陈德溪
①对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莒南县渊子崖村村民林祥松感慨,这个纪念日太有意义了,要让子孙后代都铭记这段历史。
②“我们得吸取教训,要团结起来,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说到这儿,67岁的林祥松给记者讲述了发生在渊子崖村的抗日保卫战。渊子崖村,被称为“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保卫战被称为“村自卫战的典范”。
③林祥松说,1938年,渊子崖村为了避免兵匪的骚扰、掠夺,在村子四周建起了4米高的城墙和炮楼。1941年12月的一个早晨,到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的1 000多名日军,包围了渊子崖村。“一看鬼子围过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拿起土枪、土炮,在炮楼上对着鬼子打。”林祥松说,鬼子就用小钢炮炮轰城墙、城门,最终将村子西北部的城墙炸了一个半人高的洞,“一看破了洞,就有五六个人拿土枪过去封堵,离洞最近的林九兰,从家里拿来了铡草用的铡刀,蹲在洞的旁边,钻进来一个铡一个,一共砍死了7个鬼子。后来,鬼子就调整了小钢炮的方向,往天上射,炮弹刚好落在城墙里边,林九兰就这样牺牲了。”
④在老辈们的述说里,林祥松印象深刻的还有林庆一、林庆海两兄弟。“鬼子进村之后,就到处放火。躲在柴火垛里的两兄弟,一下子被鬼子点了,两人蹿出来之后,和四五个鬼子赤手肉搏,最后,两个人每人抱了一个鬼子,跳进火堆里,与敌人同归于尽。”
⑤依靠“以死的精神来抵抗”,渊子崖村等来了八路军的援军。战斗从清晨一直到傍晚,渊子崖村民和八路军共歼灭日军112人,同时也有140多名村民和40多名八路军、武工队战士牺牲。
⑥“虽然参加这场战斗的村民都一个一个离世了,但这段历史,我还要不断地讲给村里的小一辈听,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林祥松说。
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文章第③—⑤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祥松还要不断地把这段历史讲给村里的小一辈听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国家公祭网开通以来,海内外网友纷纷参与在线公祭并留言。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在“缅怀留言”一栏里留下自己的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D 2、C 3、B 4、A 5、D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1、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剥掉 ④想要
2、B
3、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参考译文
有个人是从出生以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都有!
(二)课内精读
1、开头一句的意思是说:“我们国家举行公祭,把这一天法定为纪念日,并且铸造宝鼎,以此纪念在大屠杀死难的同胞。”这句话交待了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在大屠杀中死难的人,有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并且以此引出后文的话题:爱好和平与正义,维护世界和平。
2、不能删去。这个逗号在这里有强调主语的作用,目的是为了突出“历史”一词的地位,让读者重视这段惨绝人寰历史。
3、用日本本国的事例,更有说服力,更能说明日本右翼势力不得人心,进而有力的证明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和正义。
4、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不只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更是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最好体现。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远离战争,热爱和平。
(三)类文阅读
1、点明写这篇通讯报道的背景与机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第③段:全村抗敌,林九兰壮烈牺牲。第④段:两兄弟抱住鬼子同归于尽。第⑤段:渊子崖村民配合八路军歼灭了敌人。
3、让村里的小辈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4、【示例】不忘历史,敬畏生命,传承精神,珍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