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C.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B.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但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D.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解开衣服,正想睡觉,这时,月色探入窗口,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了出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那崇高的品德,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B.这本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事迹。
C.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D.祖国的安定团结更加激发了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热情。
5、与下面这段话衔接顺当的一项是 ( )
“木桶理论,短板效应”的意思是一个由很多木板箍成的木桶,如果一块木板很长,并不能多盛水,而若有一块木板很短的话,它的最大盛水量就只能达到最短木板的上沿。著名教练陈运鹏把制约游泳成绩的八个因素比做木板,_____________。
A. 只有八个因素都突出,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B. 如果有一个因素欠缺,那将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C. 只有一个因素很突出,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D. 如果八个因素都欠缺,必然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④盖竹柏影也 盖: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
(2)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 。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
②作者的心境: 。
(二)拓展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 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chōng):夕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解衣欲睡 欲:将要
(2)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院子里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4)止午、未、申三时 止:只,仅仅
(5)安可为俗士道哉 安:怎么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
(2)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译: 。
3、请品析【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答: .
。
4、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答: .
.
.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C 2、D 3、B 4、D 5、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1、①想到 ②散步 ③于是 ④原来是
2、(1)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
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二)拓展阅读
1、将要 院子里 只是 只,仅仅 怎么
2、(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
3、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幻似真的美妙境界。
4、①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现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②启发: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附【乙】文参考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这一段时间之内。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西湖才把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情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诉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