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第15课《白杨礼赞》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潜滋暗长(qián) ?? ?倔强挺立(juè)
B.开垦(kěn) 倦怠(dài) 虬枝(qiú) 无边无垠(yíng) ????
C.锤炼(chuí) 秀颀(qí) ? 外壳(qiào) 恹恹欲睡(yàn)
D.毡子(zhān) 泛出(fàn) 旁逸斜出(yì) 坦荡如砥(dǐ)
2、下面词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视野 贱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
3、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
4、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 )
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
修改: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
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他的自信心增强了。
修改:删去“通过”,或删去“使”。
C.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
修改:将“健壮”改为“充沛”。
D.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
修改: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016·鄂州)
①这些关于算盘计算功能之外的引申,把算盘深深地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中。
②在北京东岳庙的瞻岱门内两侧各挂着一副大算盘,左右批有“毫厘不爽,乘除分明”,以示赏善罚恶,公正严明。
③在民间,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的也多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 ④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账的,因此也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⑤比如,它被当作象征富贵的吉祥物,为人们所推崇。
⑥除了与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以外,算盘也常被用来象征出入平衡,分毫不差。
A.④⑤③⑥②① B.④①⑤③⑥② C.③②①⑥④⑤ D.③⑥④②⑤①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
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按下边提示,用“‖”线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⑴ 桓公不听扁鹊忠告
⑵ 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⑶ 桓公病死
2、选出对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答( )
⑴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医生的爱好,是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C、医生的爱好,是为无病呻吟的人治病,不用看自己就好了,也就有了功劳了。
D、医生喜欢给无病呻吟的人治病,反正不用看自己也会好的,功劳就大了。
⑵ 桓侯故使人问之 答( )
A、桓侯特意派人去问扁鹊。
B、桓侯故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C、桓侯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桓侯特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⑶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答( )
A、(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B、(那是)掌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C、(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那该怎么办呢?
D、(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那该怎么办呢?
⑷ 臣是以无请也 答( )
A、我因此也就不请求了。
B、我是再也不说话了。
C、我是不必再请求了。
D、我因此也就不再说话了。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 )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鹊看到桓侯的病已无法治愈,所以回转身就走。
B、扁鹊观察到桓侯得的是不治之症,没有治疗的意义,所以就回去了。
C、因为当初桓侯没听扁鹊的劝告,扁鹊生气了,所以走开了。
D、扁鹊认为桓侯的本质不好。
4、简答桓侯的病为什么会到“不治”的地步?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 句。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 ”、“ ”和“ ”、“ ”(用文中词语填空)。
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
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然后答题
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口哪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选自茅盾《白杨礼赞》)
[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 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 如老妪负水,有的 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 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选自梁衡《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丙)段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挑 偃 挺 拧
B.横 偃 劲 扭
C.挑 犹 劲 扭
D.横 犹 挺 拧
3.对(甲)段文字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白杨礼赞》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烈日下柳树的“病态”;(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主要是描写与________相结合,(丙)段是描写与________相结合,而(乙)段则是比较单一的自然环境描写。
6.对三段文字描写树的目的与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丙)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
B.(甲)、(乙)两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丙)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
C.(甲)段突出树的形态,(丙)段体现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D.(甲)段体现树的精神,(丙)段突出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D 2、B 3、C 4、C 5、B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1、 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
2、⑴ B ⑵ A ⑶ A ⑷ D
3、 A
4、 桓侯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不接受医生的忠告去治疗,以致疾病发展到不可医治的地步,终于死去。
5、 用这个故事,劝告人们不可讳疾忌医,有了缺点和错误要接受忠告去改正,否则就会小错成大错,以致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 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 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 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二)课内精读
①②③④‖⑤⑥
①
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
黄绿错综、辽阔平坦
“雄壮”、“伟大”是主要的,动词是“涌起来”;“倦怠”、“单调”是次要的,动词是“潜滋暗长”。
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三)类文阅读
1、(甲)力争上游,不折不挠 (丙)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2、A
3、B
4、象征,拟人,打比方
5、抒情 说明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