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 散文二篇 教学设计+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 散文二篇 教学设计+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0 15:22:24

文档简介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材分析】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第四单元哲理散文《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的一篇思想随笔,也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作者用凝练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三大人生追求,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学习本文需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适当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境界,进而关照我们自身。
【教学目标】
1.朗读文本,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预习提示】
一、日积月累
1.积累的字词
2.作者主要生平经历
二、边读边悟
1.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你是如何理解支配作者这一生的三种追求的呢?
2.我们的一生又为什么而活着呢?
三、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介绍罗素,情景导入
他集诸多身份于一身:哲学巨星、文学大师、数学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等。在充满传奇的一生即将落幕之前,他以饱含情愫的文字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我为什么而活着》。
二、走进文本,走进罗素
(一)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作者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字词预设:濒临( ) 俯瞰( ) 震颤( )遏制( )
词语释义: 遏制: 飓风: 深渊:
作者思路:
(二)对照阅读,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与老师修改后的文章,看看老师做了哪些变化?能这样修改吗?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
还有那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学生交流展示:
预设:
第一处删减: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句话运用比喻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思考:既然这三种感情给作者带来痛苦,那又为什么一直追求呢?
第二处删减:——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这句话以形象的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的情感体验。这种孤寂是冰冷的,它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就越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小结:作者追求美好,追求爱情,爱情给作者带来的是心情的愉悦、人世的温暖、是如仙境般让人沉醉的美好,作者在追求爱情中获得了幸福。
第三处删减: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补充资料:罗素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幼年的罗素是孤独的,他经常在祖父荒凉的官邸里散步、冥想,是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与绝望中拯救出来,他11岁时迷上了欧几里得几何,18岁入剑桥大学读书,他一生著书71种,论文写了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罗素从80岁时开始写小说,他的散文在英国文学中享誉甚高,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思考:从他对知识方面的追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一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是知识带他走出孤独,走向更大的世界,同时他用知识去创造,去追求。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带他走向快乐。
对人类苦难同情:
第四处改变: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云霄”指美好的理想境界;“尘世”指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思考:作者对爱情和知识的追求,给作者带来的是快乐和幸福还有成就感,从他知识方面成就来看他已经实现了自我,为什么又将目光投向现实世界,让自己深陷这些痛苦中呢?
补充资料: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曾2次因反战而入狱。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因参与核裁军的游行被拘禁7天。1967年他和萨特还成立了民间法庭——“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小结:罗素有着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有着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关心的是人类的苦难,是个人自我层面的追求到超越自我大我意识的转变,是在更高层次实现人生价值。
罗素一生追求真善美,一生中有美好也有痛苦,有理想也有现实,他的对人类的拳拳关爱之情,让他的生命熠熠生辉。
三、拓展延伸,反观自身
(一)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人多吗?请举例谈谈。
预设: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被订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滴着鲜血仍眷顾着红尘的苦难的人们;南丁格尔、 曼德拉、甘地、 特蕾莎修女
正因为有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些黑暗凄凉,多了慰藉希望。世界才会前进。作家冰心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二)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对人类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我们的身心深深地受到震撼。生命短暂易逝,需要倍加珍惜,如何度过这有限的岁月?我们又为什么而活着呢?请你用文字勾勒你生命的蓝图!

附: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个人) 美 真 (自我)


(人类) 善 (大我)


我为什么而活着
巩固基础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濒临( )俯瞰( )遏制( )云xiāo( )星chén( )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濒临:紧接,临近。
B.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
云霄:喻指不能实现的境界。
C.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
支配:调配,派遣。
D.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深渊:比喻险境或无法摆脱的困境。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学校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B.谈论西青旅游及其影响力,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乐观。
C.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复习,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于游戏,他的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D.如果学生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思考探究
4.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bīn kàn è 霄 辰
2.B(云霄:喻指美好的理想境界)
3.C
4.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永久的生命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第四单元(散文单元)的一篇自读哲理散文课文。本单元选入文章分别是写人记事、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议论性散文的典范。将不同类型的文章集中在一个单元,意在呈现不同散文的特点。《永久的生命》从现象出发,先谈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向读者宣示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学习这篇文章需把握哲理散文形象化说理的特质,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运用朗读,批注,品味关键句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把握哲理散文形象化说理的特质。
【预习提示】
一、日积月累
1.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积累的美句
二、边读边悟
1.生命有终点吗?作者对生命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永久的生命”中“永久”指的是什么?
2.默读过程中试勾画出能概括每段的关键句,并请试着用我们积累过的古诗文给文章做批注。如当你读到“过去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会不会想起孔夫子在河畔咏叹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命这个话题深邃而博大,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思考过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是宗璞先生在《紫藤萝瀑布》中由花儿的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的《永久的生命》中对生命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初读初悟
(一)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清作者思路,揣摩作者情感。
字词读音预设:臼齿( ) 兴味( ) 洗涤( )牛犊( )
词语释义:不朽: 炫耀:
(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初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女1)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合)(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女1)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就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合)我们都非常可怜!(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男1)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你看——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棵棵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
(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男1)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合)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女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合)它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男2)我的小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掉许许多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合)正所谓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这就是生命的奇迹!

同学们在读、听的过程中,情感语调有变化吗?收获哪些这里启示呢?
情感变化:惋惜——感动——感谢——赞美
哲理启示:个体生命是易逝的,但是生命本身又是流动着的,永不休止地繁殖着,生长着,让我们看到生命力本身的强大和不朽。
三、精读品悟
哲理散文讲究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那深刻的道理往往就蕴含在日常现象和鲜明的形象中,请同学们在本文中找出这些具象,勾画描写它们的相关语句,边朗读,边赏析其中蕴含的道理与情感。
预设:
“失去大半个青春的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就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从身边现象入手,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生命在我们身上走过的印迹,这些日常现象往往被我们忽略,一经作者提起,便感同深受生命的流逝)
“衬衣”: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生动形象写出个体生命的不可逆性)
“小草”: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棵棵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
(“卑微”“柔弱”让我们看到了小草外在的形象特点;“依然”“钻”却让我们感受到小草内在生命的顽强;“欢乐地”一词是对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的感动与赞叹。“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流动的生命就这样繁殖着,蔓延着,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不朽)
“小牛犊”: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春天到来了,“蹦蹦跳跳”是新生代生命力的宣示,一种希望的象征;“炫耀”一词褒词贬用,是对生命的喜悦;“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感情强烈,是对生命不朽的赞叹。)
师小结形象化说理艺术手法:作者从身边现象入手,通过自然界中小草、小牛犊让我们形象感悟到生命本身的神奇——它永远流动着、生长着,这就是生命的不朽,生命本身的永久。
作者说道理没有干巴巴地照本宣科,而是从现象、事物入手,展现深刻的哲理,说理巧妙,水到渠成,这种形象化说理的艺术手法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一直熠熠生辉: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再到汉乐府《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再到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这就是格物致知,从物上找到自然的规律,找到大道理。所以以后我们劝解别人,写说理文章要从身边事、身边物写起,从“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说起,说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才能让道理深入人心。

四、合作探究
“永久的生命”中我们已经感悟到生命本身的流动、神奇,“永久”仅仅指的是这样吗?“永久”的还是什么?请结合文末中“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这句话去深入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
预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虽然我们的个体生命有限,但如何享用时间,争取时间,让有限的生命时光放射无限的光与热,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命题。
五、推荐阅读
冰心的《谈生命》
附: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
巩固基础
1.《永久的生命》一文,从三个方面谈生命:一是 ,二是 ,三是 。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括号中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限的岁月( )一度为你所有,它们( )离开,( )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不能为力!
A.只有 即使 也 B. 只能 即使 也
C.只有 既然 就 D. 只能 既然 就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无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就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B.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C.它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D.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思考探究
1.“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2.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参考答案:
1.个体生命的短暂;感动生命的神奇;高度赞美生命的不朽。
2.D
3.A(第一个逗号应改为冒号,此处起提示下文,解释说明的作用)
4. “分开来”指每个生命个体,“合起来”指生命种群。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种群生命的驿站,生命在个体中临时驻足,尽显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当一个生命个体即将消亡时,生命本身又转移到下一个个体,代代繁衍,永远不朽,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
5.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