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湾九年制学校活页教案
序号
第 67 课时
日期: 12.13 签章:
课 题
《梦回繁华》(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清明上河图》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说明顺序,明确本文条理清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赏析本文典雅而极富韵味的语言。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观赏《清明上河图》图片。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两字,并非指“清明时节”,而是描绘了当时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而大多数人认为该画描绘了当年汴京近郊汴河上下清明时节的生活景象,所以叫《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时期的开封市,开封位于河南省中部,古称汴梁,汴京,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从战国至金代,先后有7个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 “七朝古都”之称,其中以北宋年间最为繁荣,人口多达150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小组或同桌合作探究:
1.分别说说每一段的内容,简要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2.本文为什么以《梦回繁华》为题?有什么内涵?
交流、明确:
1.第一段,写《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诞生的背景;第二段,写《清明上河图》画面背后的历史内涵;第三、四段,先总说后分说,介绍《清明上河图》中的人、景、物等;第五段,总体说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2.可找出第二段中的关键句,理解其含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时期,正是北宋统治者覆灭前内忧外患的时期,为掩盖这一事实而造成盛世的假象,所以这幅画在北宋遗民的眼中有特殊的意义,让他们回首故土,仿佛又回到北宋曾经的繁华,内心有一种怀念故土的沧桑之感。标题醒目,既能吸引读者,又准确地揭示出了《清明上河图》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三、精读重点段落
同学们细读课文第三、四段,小组或同桌合作探究:
1.第三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四段中有哪些关键语句可以让我们很快把握这一段的说明顺序?
3.这两段在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能不能举例加以说明?
交流、明确:
1.第三段是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材质、着色、纵横及画面内容,与第四段构成总分式结构。
2.第四段显示段落层次的关键句有:“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由此可见,这段按空间顺序来说明。
3.从这两段文字可以感受到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文中表限制的一些词语,比如“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一句中“当时”,表时间限制;“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一句中“一直”,等等,这些限制语,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严密性、准确性。
生动性,一些表修饰的形容词的运用,如“插满柳枝的”“长途跋涉的”“高大雄伟的”“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一句,将《清明上河图》三个部分汴京近郊、汴河两岸和汴梁市区的街道不同的繁华景象比作音乐不同的节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三个不同的内容及不同的社会风貌。又如,“宛如飞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汴河上的拱桥形状和气势。
用语言简意丰、典雅而富有韵味,大量四字短语的运用,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呼唤叫喊”“握篙盘索”等,不仅概括力强,且典雅而富有韵味。
四、拓展探究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结合课后“阅读提示”的要求,读一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五、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内容 语言
教学
反思
梁家湾九年制学校活页教案
序号
第 68 课时
日期: 12.14 签章:
课 题
《梦回繁华》(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
2、过程与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按总分总的方式,运用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方法。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中国石拱桥》给我们介绍了中国桥梁的悠久历史及伟大成就,《苏州园林》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建造特点,这两篇文章让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介绍我国国宝级画作的一篇文章——《梦回繁华》,去领略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二、资料补充:《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距今近900多年的历史。图中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全图,主要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
三、文本解读: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
四、课文精讲:
1.文章开头写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3.第3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按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的?
4.在说明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五、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介绍事物。作者紧扣《清明上河图》的特征“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写实性很强”进行说明。
(2)语言准确,说明生动。如“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准确地介绍了画的材质、画的大小。有生动的说明,“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生动地描述了画面的内容,让读者似乎看到了画图,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