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富贵不能淫》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大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
《孟子》是孟子于晚年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气势磅礡,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深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2.文章中心概括
《富贵不能淫》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指责公孙衍和张仪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3.写作特点
(1)语言含蓄,讽刺深刻尖锐。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3)运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谈到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往之女(rǔ)家 “女”通“汝”,你
(2)古今异义
①安居而天下熄
古义:安静 今义:安静地生活
②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的确,真实 今义:真诚、诚恳、诚实
③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④子未学礼乎
古义:你 今义:儿子
⑤丈夫之冠也
古义: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3)一词多义
①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帝感其诚(诚心)
②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
③冠:丈夫之冠也,父命之(行冠礼)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帽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④命:丈夫之冠也,父命之(训导)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指派;发号)
奉命于危难之间。(命令,政令)
⑤戒: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⑥居: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为“居住”,第二个为“住所”)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处在,处于)
⑦屈:威武不能屈(屈服)
手指不可屈伸(弯曲)
⑧之:丈夫之冠也 女子之嫁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母命之(代词,代出嫁的女子)
往送之门(动词,去,到)
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
何陋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丈夫之冠也
冠:原意为帽子,文中指行冠礼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
淫:原意为放纵,文中指使……迷惑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贫贱不能移
移:原意为动摇,文中指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
屈:原意为屈服,文中指使……屈服
(5)重要句子翻译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译文: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6)问题探究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④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
⑤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典型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B.往送之门,戒之曰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父命之 母命之
D. 女子之嫁也 往之女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的意思相近。
C.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
福为理想。
D.本文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
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4.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模拟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以顺为正者
2.翻译下面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吗,为什么?
4.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自己的立场,那就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其为人处世原则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课文中表达此意的句子是
作者表现大丈夫立场坚定,绝不动摇的句子是
5.列举几个中国历史上的“大丈夫”。
参考答案
典型题精选
1.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能够/得到,实现; B.告诫/谨慎; C.训导; D.女子/你。
2.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说的就是真正的大丈夫。【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字词:淫,迷惑;移,改变;屈,屈服;谓,叫。
3.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本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4.“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根据甲文中的“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知“妾妇之道”的本质是顺从,在权力面前没有原则。根据乙文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大丈夫之道”的核心是对内心的坚守。据此分析可作答。
模拟测试
1.(1)真正 (2)正理,及基本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诚:真正。(2)句意为:把顺从当作准则。正:正理,及基本原则。
2.(1)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1)句中重点词有:居,居住。位,位置。句意: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2)句中重点词有:淫,迷惑;移,改变;屈,屈服;谓,称作。句意为: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3.不是,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三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即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二是无论得志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三是,富贵、贫贱、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本文的文意可知,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讲道德,做事合乎道义,无论什么时候都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外物所左右,就是大丈夫。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信息筛选。根据文意的理解,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中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世原则相同的,应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一句,表现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5.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宁死不降的文天祥;一日两餐稀粥,也不忘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而发奋攻书的范仲淹。【解析】本题考查常识的积累。根据本文中孟子的观点,只要符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历史人物都可以,如东晋时期不为半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