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常考知识盘点及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2《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常考知识盘点及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5 09:2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大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
《孟子》是孟子于晚年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气势磅礡,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深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2.文章中心概括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3.写作特点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
①三里之城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②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③ 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④亲戚畔之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⑤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界限,限制 今义:地域

⑦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3)一词多义
①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②之: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三里之城(的)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③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原意为疆域,文中指限制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原意为坚固,文中指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原意为威严的,文中指威慑
(5)重要句子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⑥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6)问题探究
①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②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答:例一: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③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
答: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论证方法:举例和对比论证、讲道理、类比推理。
④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有其普遍意义,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答:示例:以国家对家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典型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文中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的原因是( )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2.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B.直抒胸臆,明白如话,质朴无华。
C.委婉曲折,含不尽之意于意外。
D.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论辩有力。
3.下面对于文章内容写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增强了气势;运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B.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C.孟子在文中以作战如何取胜为例,提出“人和”与“得道”的重要性,“人和”与“得道”是“因”与“果”的关系。
D.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模拟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加点词。
(1)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委而去之  
(4)环而攻之
2.与例句中“之”字用法或意思相同的是
例句:三里之城
A.多助之至            
B.天下顺之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环而攻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原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本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什么结论?(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



典型题精选
1.C【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重点词:“以”,凭借;“畔”,通“叛”,背叛;“故”,所以。 句意为: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A.错误;此项说的是人民安居 B.错误;此项说的是巩固国防 C.正确;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重点词:“以”,凭借;“畔”,通“叛”,背叛;“故”,所以。 句意为: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D.错误。此项说的是战前的准备。
2.D【解析】 本题考查的重点是文章的语言特点。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3.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孟子在文中以作战如何取胜为例,提出“人和”与“得道”的重要性,“人和”与“得道”是“果”与“因”的关系。
模拟测试
1.(1)这 (2)凭借 (3)放弃 (4)包围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1)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是:这。(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以:凭借。(3)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4)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环:包围。
2.C【解析】本题考查“之”的用法。“三里之城”的“之”:结构助词,的。A.动词,到B.代词,指得道者。C.结构助词,的。D.代词,指城。所以选C
3.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故:所以。有:要么,或者。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并筛选信息。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