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方法;
2、掌握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以及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方法;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游览了苏州园林,初步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苏州园林的美。
三、“赏”园林
1、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即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 1)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 5)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 7)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2、请大家读一读,说说你对这篇课文的结尾部分有什么看法?(屏显)
我觉得这是故意给文章留出让读者品味的余地,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但又不说完,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和了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叶圣陶先生曾经也是一位语文老师,而且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 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
(屏显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 。 曾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 。 以后,在中学 、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 。
“五四 ”前夕开始写作 。 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 。 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 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
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 最初是以 “拙政诸园寄深眷 ——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 年第 4 期上。
读了这则材料,大家说叶圣陶这一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这是一本摄影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自己去看吧!
作为一篇序文,《苏州园林》已经非常成功了 !结尾简单的一笔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四、 “品”园林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的典范。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
7、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 ,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标本”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 一切”和“ 决不”两个词语不能删掉,表示语气的坚定,强调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点。
“技术”侧重于实效,可以大量复制,而“艺术”则讲究独创,无法被复制。
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珠光宝气 ”“盘曲嶙峋 ” 两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出了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和沁人心脾 。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此句的意思是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 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 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感觉 。
在《中国石拱桥》里,我们主要学习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在文章中间的表达作用。
投影: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三步跨栏法”
1、指出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效果 3、概说对象特征
这句段话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
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试着用“三步跨栏法”分析其作用。
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这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
五、 “评”园林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苏州的山水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
自由朗读课文3-9段,找出能具体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句子,并作简要赏析。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打比方——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
3.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6.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7.“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读说明文,要明确方法、品味语言。
小结: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各种说明方法,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条理清楚地进行说明介绍。
六、“画”园林
1、课后查找资料,用“画”向同学交流苏州园林其他方面的美。
2、写作练习:《我们的学校》
提示:模仿《苏州园林》的写法,抓住学校的总体特征,先总说,后分说。字数不限。
七、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第①句。
⒉、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C )
A.从整体到局部 B.从主要到次要
C.从概括到具体 D.从现象到本质
⒊、这段文字把苏州园林与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 作对比,突出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自然美 。
⒋、这段文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其中第 ① 句是说明;第 ⑤ 句是描写,第 ④ 句是议论。
⒌、文中 “多种”一词用得准确,说说它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说明了苏州园林所栽种的花时不同的花树种类之多,这样才能收到“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5张PPT)
语文R版 八年级上
第二课时
“赏”园林
1、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即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 1)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 5)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 7)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赏”园林
2、请大家读一读,说说你对这篇课文的结尾部分有什么看法?(屏显)
我觉得这是故意给文章留出让读者品味的余地,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但又不说完,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和了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叶圣陶先生曾经也是一位语文老师,而且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 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
“赏”园林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 。 曾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 。 以后,在中学 、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 。
“五四 ”前夕开始写作 。 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 。 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 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
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 最初是以 “拙政诸园寄深眷 ——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 年第 4 期上。
“赏”园林
读了这则材料,大家说叶圣陶这一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这是一本摄影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自己去看吧!
作为一篇序文,《苏州园林》已经非常成功了 !结尾简单的一笔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品”园林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
7、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 ,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 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品”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品”园林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品”园林
(7)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 ,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
“品”园林
“品”园林
在《中国石拱桥》里,我们主要学习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在文章中间的表达作用。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三步跨栏法”
1、指出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效果 3、概说对象特征
这句段话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
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试着用“三步跨栏法”分析其作用。
例: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这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
“品”园林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这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品”园林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句段话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这句段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图画美的特点 。
“品”园林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这句段话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这句段话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品”园林
“评”园林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苏州的山水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
自由朗读课文3-9段,找出能具体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句子,并作简要赏析。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6.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7.“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读说明文,要注意品味语言
“评”园林
小结: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各种说明方法,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条理清楚地进行说明介绍。
“评”园林
“画”园林
1、课后查找资料,用“画”向同学交流苏州园林其他方面的美。
2、写作练习:《我们的学校》
提示:模仿《苏州园林》的写法,抓住学校的总体特征,先总说,后分说。字数不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中考链接
1、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⒉、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A.从整体到局部 B.从主要到次要
C.从概括到具体 D.从现象到本质
第①句。
C
中考链接
⒊这段文字把苏州园林与
作对比,突出说明了苏州园林
。
⒋这段文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其中第 句是说明;第 句是描写,第 句是议论。
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
图画美、自然美
①
⑤
④
中考链接
⒌文中 “多种”一词用得准确,说说它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说明了苏州园林所栽种的花时不同的花树种类之多,这样才能收到“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效果。
中考链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