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冷热与温度 说课 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冷热与温度 说课 课件(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8-23 11:0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冷热与温度 教材分析:
《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对冷热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较多地留在感觉层面,容易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与物体的实际温度产生较大的误差,这便是错觉。科学测量排斥错觉,所以,本课将学生从感觉上的冷热感受引向测量上的温度,教会学生测量温度,并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使学生懂得精确测量的重要并养成测量的探究习惯。本课教学安排了教学内容有三部分:
1、认识温度计的作用。
2、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3、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教学目标:
1、复习温度计的使用;
2、能够用红外线测温仪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3、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括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4、知道红外线测温仪不但测量方便、准确,而且测量范围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用新技术进行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学准备:
温度计、烧杯、温水、红外线测温仪、记录纸。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要测量一杯水的温度,用什么测量工具?
(生答)
师:你会用温度计测一测水的温度吗?
追问:我们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说一说)
请1-2位同学到讲台演示。悬疑过渡,引出红外线测温仪。
1、师拿一根温度计给班级随机的一名学生,请他用温度计测一测桌子的温度,再请一位学生测一测桌子的温度,还可以测一测杯子的温度等。
学生出现疑问,不好操作,不好测。
2、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玩意儿,它可以测这些物体的温度,想不想见识一下。
3、师介绍红外线测温仪(板书:红外线测温仪)
师:手枪都会玩吗?下面老师想给同学们玩一玩,测一测身边物体的温度,好不好?
(特别提醒:有一样东西绝对不能测,那就是人的眼睛。)
4、各组组长上讲台领红外线测温仪,并带领大家测一测,玩一玩,同时做好记录。
5、小组汇报一下测的哪些物体?温度分别是多少?三、用红外线测温仪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1、过渡:同学们很聪明,很容易就摸索到了红外线测温仪的使用方法,那么你能用红外线测温仪测水的温度吗?
2、请2名学生上讲台测测杯子里水的温度。(提供温水,这样效果明显)
3、师小结:只需2秒钟,我们就能得到水当时的温度。
4、师:一杯热水时间放久了会怎样?
(指名回答)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水的温度变化。
(板书课题:冷热与温度)
师追问: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有没有规律可以找找呢?
先预测一下,老师给同学们几个选项。
(出示课件)预测情况:
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规律:
(1)、先快后慢
(2)、先慢后快
(3)、均匀下降
第二种可能性:降温没有规律。
5、小组先讨论。
6、交流汇报。
7、师:要知道我们的预测到底对不对?就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老师给大家安排十分钟时间,每隔两分钟测一次同一杯水的温度,并做好记录。8、准备热水。各个小组长领热水,提醒注意安全。
9、师:这时不能马上进行测量,要过会儿,因为此时的烧杯是冷的,会吸收一部分热,过会儿再测量我们的数据会准确一点。
10、每组先测出0分钟时水的温度并做好记录。请小组长安排一下,尽量每人能测一次。
11、生测0分钟时水的温度并记录。
测2分钟时的温度并记录;
测4分钟时的温度并记录;
测6分钟时的温度并记录;
测8分钟时的温度并记录;
测10分钟时的温度并记录;
12、生汇报记录结果。
根据记录的数据在白板上转化为折线统计图,
根据折现统计图的趋势概括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板书:先快后慢)
四、课堂小结。《冷热与温度》的教学反思?? 在预测一杯热水降温的规律时,需要学生讨论,猜测可能是哪种情况(已有选项),并要求说出理由。由于学生小说不出理由,这一环节并没有让学生汇报说出理由,只是给学生的预测做了统计。
在测量热水降温过程中,时间是由各小组自己掌控的,我觉得既然是让学生去做实验,就应该完全放手。实验前说我提出要求,当液柱到达一定高度,不再升高时,开始计时,同时要把当时的温度记在“0”分钟表格下。当然学生可能把握不稳,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但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得很好。而且如果由教师统一把握,课本上安排拿到热水后,立刻记录下最高点的温度,记录下最高点的温度,就意味着记时开始,各小组液柱上升的快慢都不一样,那怎么统一计时呢?而且温度计的频繁读数也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经常出现有的孩子读数眼睛没有平视,有的孩子的温度计碰到了烧杯壁导致读数不准等情况。使用了这种新技术,让高科技也服务于我们的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