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八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富贵不能淫《孟子》全文精析【字词解释】
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安居:安静。
熄:停息、平息。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评析】摆出批驳的“靶子”——景春的观点: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字词解释】
是:这。
焉:怎么,哪里。
子:你。
命:教导、训诲。
之:去,到。
戒(之):告诫。
(必)戒:谨慎。
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居住。
(广)居:住所。
由:遵循。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评析】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就应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考点解析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
子!”直接
默写
名句默写孟子不赞成景春的观点,他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理解
默写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对;正确)
②子未学礼乎(古义:你。今义:儿子)
③丈夫之冠也(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④富贵不能淫(古义:迷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今义:放
纵)通假字古今
异义字词积累往之女家(同“汝”,你)一词
多义①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父命之(代
词,指“丈夫”)往送之门(去,到)
②戒:戒之曰(动词,告诫)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③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助词,能够)得志(动词,实现)①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②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淫,惑乱,迷惑)
③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移,改变,动摇)
④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屈服)词类
活用续表
【名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本文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主旨
感情内容理解公孙衍合纵一怒诸侯惧张仪连横安居而天下熄以顺为正,妾妇之道树靶子结构
梳理内容理解批驳树标准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远大理想道德操守大丈夫1. 独特的论证方式。本文开篇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2. 语言简练,善用排比。文章多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依次对应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3. 骈散结合,有节奏感。文章运用了一些骈句,如“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使得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中心突出。内容
精析续表
1. 居天下之广居, , 。
2. 富贵不能淫, , 。此之谓大丈夫。
3. 在文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的句子是: ,
。贫贱不能移课内文言文阅读精练一 句子默写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威武不能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二 字词解释(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岂不诚大丈夫哉( ) 2.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3. 往送之门( ) 4. 往之女家( )
5. 必敬必戒( ) 6. 居天下之广居( )
7. 与民由之( )
8. 富贵不能淫( )
9. 贫贱不能移( )
10. 威武不能屈( )真正,确实居住这去,到同“汝”,你谨慎使……淫,惑乱,迷惑遵循使……移,改变,动摇使……屈,屈服(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实守信
B.戒之曰/必敬必戒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与民由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妾妇之道也/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富贵不能淫/若夫淫雨霏霏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D.必敬必戒/清规戒律CC1.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句子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其惑乱淫逸,贫贱不能使其动摇节操,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 在孟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 《孟子》文章以雄辩见长,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反复阅读文
章并举例分析。
文章多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依次对应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四 内容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依
次对应儒家思想中的“礼”“仁”“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
遵循的道德准则。
B.孟子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C.文章多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
服力。
D.文章运用了一些骈句,如“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使得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A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孟子认为,虽然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纷
争,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妾妇之道”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是“小
老婆之道”,只是一味地顺从而不知道劝谏。
C. 孟子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得顶天立地,做人要做得像个样子。就是
要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住自己的品质,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以同样
的信念处理事情。
D. 在孟子看来,不得志的时候,能够独自走好自己的路的人就是大丈
夫。D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王冕痴学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④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⑤。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节选自《元史》)
【注释】①蹊(xī):践踏。②曷:同“盍”,为什么。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⑤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窃入学舍/舍生而取义者也
B.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或异二者之为
C.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丈夫之冠
D. 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同舍生皆被绮绣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夜 潜 出 坐 佛 膝 上 执 策 映 长 明 灯 读
之 琅 琅 达 旦。
3. 通读选文,概括王冕“遂为通儒”的原因。(每点不超过5个字)①勤学(苦学、痴学);②从师(跟韩性学习)。(意近即可)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