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说一说你知道的咏月的古诗词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安石(宋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李清照(宋代)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解题随笔式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作者简介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背景介绍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背景介绍 敬仰你,苏轼!
敬仰你,才华横溢!你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你给世人留下了约两千七百余首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的诗歌。 。
敬仰你,敢于直言。你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正逢王安石实行变法。你因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你不容于朝廷。于是你自求外放,调任杭州。
敬仰你,心系为民。你为官之时,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在杭州,你亲自带领大家修筑西湖大堤,成果显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古绝句,无人能超越。
敬仰你,乐观、豁达。
元丰二年,因为“乌台诗案”,你又一次被捕入狱。出狱后,你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非常低微,你到任后,依然关注民情。 你在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东坡居士”的雅号便是你在这时所起。“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你此时最好的心理写照。在被贬期间你却给天下写出了四篇笔下最精的作品:《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敬仰你 ! 遂 寝 藻 荇 柏字音强化zǎoxìngbǎisuìqǐn 朗读(美美地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味道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 读 出 一些宁静的味道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想要,准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门高兴的样子(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考虑
想到游乐……的人共同,一起院子里于是,就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睡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也到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水的澄澈水生植物交错纵横大概是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个地方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清闲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一、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古义:多指门;
今义:住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知识归纳二、词类活用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三、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四、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五、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研习课文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研习课文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研习课文三、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________,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研习课文四、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检验背诵!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交代记叙六要素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品读欣赏,把握情感与苏轼对话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合作探究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者写月的精妙之处。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品味语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现的月光皎洁的特点;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积水 空明藻荇 交横 竹柏影正静侧动皎洁、空明、清丽、淡雅、宁静月光如水冰清玉洁 检测: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
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正面描写);
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侧面描写)。点染出一个空灵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合作探究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及当时作者的心态
“闲人”即清闲的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的言外之意是: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叹,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也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品析(细细地品)全句无一“月”字,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盖竹柏影也” 可以推想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全文结构记承天寺夜游记叙描写抒情——寻伴夜游——庭中月色——月下感叹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随 缘 自 适
乐 观 旷 达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生动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随堂练习 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及背景展开想象,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会说些什么?示例:
苏轼:今晚月色如此美好,唯有你我两个闲人欣赏,实在令人感慨啊!
张怀民:世人都在追名逐利,是没有这个闲情雅致的。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小结:复习巩固解释红色的字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4、积水空明 5、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怀民亦未寝
1、一同,一起;散步,漫步;院子里
2、高兴、愉快的样子
3、考虑、想到
4、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5、交错纵横
6、原来是
7、只是;清闲的人;罢了
8、睡觉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复习巩固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一、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
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
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
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
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
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B二、下面对划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A三、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藻、荇”、
是指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月光竹柏影比喻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A六、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B七、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八、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B十、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须扣住“月”字概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十一、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
旷达
(答“豁达”“达观”也对;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闲适”、“热爱自然”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