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1课时 教案+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2.《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1课时 教案+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2 10:40: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通过学习此文,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体会“人和”在战争和治国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写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精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经年,传诵至今。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与孔子合称 “孔孟”。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政,反对战争。
2、作品介绍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等的书。 《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3、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三、初读课文,读出味道
1、读音准确
郭(guō)??粟(sù)?? 域(yù) 畔(pàn)
2、读准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视频朗读,注意语气
4、教师范读,读出情感
5、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四、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1、读懂文意。(自主学习、展示)?
⑴学生自己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⑵检查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让学生先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翻译句子的意思。)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译文: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
去:离开。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山溪:地势;山河。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通“叛”,背叛。
之:意思是“到、到达”。
至:意思是“极点”。
顺: 归顺,服从。
译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 凭借。
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译文: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2、再次全班齐读课文。
五、课后练习
1、朗读并背诵这篇文章;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课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6张PPT)
语文R版 八年级上
第一课时
孟子三章
激情导入
二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写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精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经年,传诵至今。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与孔子合称 “孔孟”。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政,反对战争。
2、作品介绍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等的书。 《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学常识
3、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文学常识
1、读音准确
初读课文读出味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guō


pàn
2、读准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初读课文读出味道
3、视频朗读,注意语气
4、教师范读,读出情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初读课文读出味道
5、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初读课文读出味道
1、读懂文意。(自主学习、展示)?
⑴学生自己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⑵检查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让学生先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翻译句子的意思。)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译文: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多:充足。
而:然后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利:精良。
委:抛弃。
去:离开。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威:威服。
兵革: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山溪:地势;山河。
以:凭借,依靠之意。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畔:通“叛”,背叛。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之至:到达极点。
之:“到、到达”。
顺: 归顺,服从。
至:意思是“极点”
译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 凭借。
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译文: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2、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1、朗读并背诵这篇文章;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课文。
课后练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