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教学课件
语文 八年级上册 RJ版
第三单元
第11课 短文两篇
《答谢中中书》《记承天寺夜游》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写作背景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者简介1.反复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正音,正确朗读tuíy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①〔交辉〕
②〔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欲界之仙都〕
⑥〔与(yù)〕交相辉映消散太阳将要落山了。颓,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参与,这里指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二、分写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总写 抒怀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晨昏之景课文结构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整体感知3.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观察角度:有 ,有 ;
时间跨度:有 ,有 ;
景物状态:有 ,有 ;
感官冲击:有 ,有 。
合作探究 仰视(高峰入云)
早晨(晓雾将歇)黄昏(夕日欲颓)静景(高峰……具备)动景(晓雾……竞跃) 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
俯视(清流见底)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俯仰结合之美。
其五:动静相衬之美。
4.文章写了哪几种美? 1.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表现作者对山川喜爱的情感。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渲染欢欣热闹气氛,增添勃勃生机。语言品析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主旨归纳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拓展提升苏 轼记承天寺夜游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情景导入学习目标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资料袋课前自主学习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背景透视课前自主学习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因为他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的自然美景?导思2:文章用了怎样的手法来描绘自然美景?自然美景手法关键词:
思想之美景色之美带着问题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主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品读课文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准备。 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注释: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翻译课文原文: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注释: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原来是。注释: 译文: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原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罢了”。
注释: 译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1.赏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2.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课文品读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3.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闲人如吾两人”。这里的“闲人”是点睛之笔,既指有闲情逸致、情趣高雅 的人,又是作者的自嘲。作者因被贬而“闲”,“闲”字包含了作者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4.如何理解“闲人”二字?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即清闲之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首先,“闲人”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即像作者和张怀民一样,表面上是清闲, 实则是情趣高雅。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在这层含义中,透着作者的清高和自豪。其次,作者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却一直壮志难酬,反而被一贬再贬,成为政治上的“闲人”,这是作者所不愿意的,在这层含义上,“闲人”含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与失落,赏月“闲人”也成了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1.文章末尾说的“闲人”有什么特殊含义?难点探究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2.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见“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在月光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之中。作者访寺寻友,写月夜美景,然后由眼前景物生发议论,产生感慨,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写了可以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感,同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郁闷的豁达的心胸。
技法总结 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以“高峰”给人以大体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再以“见底”给人以实感。 “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 “乱”“竞”几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记承天寺夜游叙事:月夜赏景
描写:月光空明
抒发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苦闷 板书设计课堂总结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