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够根据消息的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3.体会消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的特点。
4.掌握消息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够根据消息的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掌握消息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授课类型】
讲授课。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用电子白板以课件的形式展示)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消息结构(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在文中圈点批注两则消息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消息内容。
3.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消息的战争背景。
四、细读课文关键语段,感知消息特点(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这是一则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新闻的“六要素”,并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敌我双方
事件的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本文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实数。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消息的准确性很重要。
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
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它们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明确: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具体内容参看“内容精华素材”第2点。
4.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的情况?东路军与西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战役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明确:本文是依时叙事的。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
5.找出本文的议论句,说说其表达效果。
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
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五、品读课文关键语句,分析新闻语言特点(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把握消息语言的特点。
教师指导语: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客观,当然还要鲜明、生动。毛泽东的这两则消息稿就是典范。
1.请学生针对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分析:“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的过程。“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层意思。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分析: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地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有感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出例句,并作简要分析。
例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分析:“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含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地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归纳。)
教师小结:语言鲜明生动、富有感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是大军如潮,铁流难挡,雄壮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二)合作探究:试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
教师提示:可从写作背景、目的、内容、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来比较。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比较异同。
相同:
1.大背景相同:都是写渡江战役。
2.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3.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不同:
1.具体写法不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记叙为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以记叙和议论为主。
2.构思特点不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概述南渡长江这一过程,简明扼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3.语言风格不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形象、优美,如“摧枯拉朽”“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精练、简洁,如“冲破”“突破”“扩展”“溃退”“微弱”“泄气”“丝毫”“巩固”“不料”“顽强”“激战”“控制”“封锁”“切断”等。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一)请根据消息的相关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则校园短讯,要求符合消息的基本要求。
(二)将本文与下面这则消息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 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强渡长江时的情景: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无数道火线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飞向南岸,接着,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完全陷入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在江面上,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发出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的人们立时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烁着。渐渐地,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了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消息的特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