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蝉》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此单元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于文本内容以及内容所放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是仅仅局限与文体知识的把握。尽量避免单纯以文体为中心来解读文本,把本来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变成了枯燥的说明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重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难点)
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重点)?
三、教学与学法
1.自读课文,主要参考旁批以及课后的阅读提示快速阅读,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
2.批注法,建议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也写成旁批。
四、教学过程
预习课
【学习目标】
我能够快速流利的默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明确说明文的特征。
我能找出文章中的多种说明方法并赏析他们的作用。
【学习方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探究法,批注法。
【教学过程】
导入
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教师板书课题《蝉》法布尔)
、预习指导(10分钟)
1.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提问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2.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提问2: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3.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提问3: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特点,学习课文的写法,体会作者的科学精神。
三、自主预习(20分钟)
在教师预习指导结束后,学生以课文为根本,适当借助工具书,完成导学案的内容。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情,优生完成导学案80%以上的题目,中等生完成70%以上的题目,而待优生完成60%以上的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合作交流(10分钟)
由学科组长组织本组的成员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利用帮扶小对子以及小组的作用,初步解决导学案上的基础部分和相对比较容易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反馈(5分钟)
学科组长负责收集本组遗留下来的难点问题,反馈给代课老师。
【设计意图】帮助老师掌握学情,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导学案,有自己思考,为展示课做好充足准备。
展示课
【学习目标】
了解、掌握说明文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揣摩语句,理解句子的丰富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学生讲解法,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提问的方法巩固上节课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展示点评(30分钟)
题目一:回顾十七十八课学过的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说说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体会作用。
【设计意图】温故旧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并会赏析其作用。
题目二: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试从文中找出两到三句,并分析品味。
【设计意图】明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题目三:作者不按照蝉的成长过程先写蝉的卵,而是首先写蝉的地穴,从蝉的幼虫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题目四:仔细观察一只小动物或者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介绍说明的文字。两百字左右。(口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学以致用。
三、整理订正导学案(5分钟)
通过展示环节,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双色笔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订正,并将点评过程中,其他同学精彩的言论补充在自己的导学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复习。
教师小结(5分钟)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对昆虫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闪亮的蜕变和价值。
达标检测(5分钟)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璧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汁yè( ) 罅隙( ) 灌木( )
(2) 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徘徊”在文中的意思是 。
(4)仿照文中划线句子,再续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