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 城
学习目标
1.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发现人性美;
2.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延伸阅读。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家及背景介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写作用意
【沈从文版《桃花源记》】
《边城》的写作时间是1934年。1934年中国的大体情况是:晚清腐朽,列强入侵,民生凋敝;军阀混战,遍地狼烟,生灵涂炭;国共战争,日本入侵,国土沦丧……
沈从文从湘西走出,来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原本想离开湘西军营那个是非野蛮之地,没想到又来到大都市的名利场。
沈从文原本叫岳焕,后改名从文,从文,从事文艺。希望通过文艺作品重塑民族至纯、浑朴的品德。从这种意义上,他与鲁迅是同道中人,也是那个时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他,写边城,意在对比: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
因为他相信,一切由庸俗小气自私市侩人生观建筑的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都可以用文字为工具,去摧毁重建。
他与庄子一样,都有着极热的心肠,希望人回到人心灵未被污染的时刻。
《边城》的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的守着渡船,痴心的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13至15章。第13章写的是翠翠爱情的萌动和对爷爷的依恋,第14章写的是翠翠甜美的梦境和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暗地探访大老天保的情形,第15章写的是爷爷小心探询翠翠的心事和翠翠对傩送情歌的期待。
字词汇总
接壤(rǎng) 安辑(jí) 蘸(zhàn)酒 伶俐(líng lì ) 洞穴(xué) 擂(léi)鼓
泅(qiú)水 傩(nuó)送 老鹳(guàn)河 鞶(pán)鼓 踹(chuài) 岨(jū)
角隅(yú) 镇筸(gān) 拮(jié)据 睥(pì)睨(nì) 糍粑(cí bā) 歇憩(qì)
氽(tǔn):漂浮。这里是潜泳的意思。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城人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把握重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风度。“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在这里发扬光大。
翠翠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外公
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写作特色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其次,从表现手法上看,《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那奔流的小河,那溪边的白塔,那怀揣美好的少年情歌,那淳朴自然善良的人性……作者通过诗样的语言,把这些美好的乡土风情活灵活现的展示给世界。
最后,忧伤的基调给予了作品深入人灵魂的悲剧美。《边城》的忧郁不是作者故意渲染出来的,而是从作品中自然流淌宣泄出来的。作品的忧伤基调没有削弱作品的可读性,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与魅力。通过几个主人公的种种悲剧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运,一代又一代继承悲凉的人生命运的深深慨叹。
知识迁移
(2018 陕西西安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沈从文的妩媚
卞毓方
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个人倾斜,车过桃源,傍沅水曲折而上行,你便仿佛一头闯入了沈从文的领地:白浪滩头,鼓棹呐喊的是他的乌篷船;苍崖翠壁,焰焰欲燃的是他的杜鹃花;吊脚楼头,随风播扬的是他热辣而沙哑的情歌;长亭外,老林边,欢啭迎迓的是他以生命放飞的竹雀——如他在《边城》中一咏三叹的竹雀。
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若干年前,我在三湘四水滞留过九载,其间,也曾两次云游湘西,记忆中绝对没有他的存在。他是水面晃漾的波纹,早已随前一阵风黯然消逝;他是岩隙离披的兰芷,早已被荒烟蔓草遮掩。那年月,山林整日沉默,阳光长作散淡,潭水枯寂凄迷;没有一丝风,因牵挂而怅惘,没有一蓑雨,因追念而泄密。
而今,千涧万溪都在踊跃汇注沱江;而今,大路小路都在争先投奔凤凰。站在沱江镇也就是凤凰县城的古城墙上闲眺,你会惊讶,满街的游人,都是映着拂睫的翠色而来,然后又笼着两袖盈盈的清风而去。感受他们(其时也包括你自己)朝圣般的净化,饶你是当代的石崇、王恺、沈万山,能不油然而生嫉妒,嫉妒他那支纤细的笔管究竟流泻出多少沁心的芗泽?并由此激发感慨:与桃花源秦人洞后那似是而非的人造景点相比,这儿才是真正的“别有洞天”。
不在乎生前曾拥有什么样的高堂华屋,只要这曲巷仍有他的一座旧居就行;不在乎一生动用过多少文房四宝,只要这红尘仍有他的文字飘香就行。沈从文自个儿说过:“‘时间’这个东西十分古怪,一切人一切事都会在时间下被改变。”“我……不相信命运,不承认目前形势,却尊敬时间。我不大对生活上的得失关心,却了然时间对这个世界同我个人的严重意义。”好眼力,也是好定力。难怪,当我在从文旧居仔细端详他在各个生命阶段的相片,发现,镜框里的他一律在冲着你微笑,而且是他生平最为欣赏、最为自负的那种“妩媚的微笑”;不管换成哪一种角度看,他的微笑始终妩媚着你。
在旧居小卖部买了一册沈先生的文集。随便翻开,目光落在了一句话“大器晚成”上。--究竟是书上写的有,还是我的错觉?把他说为大器,嗯,肯定没错。说晚成,就颇费思量。从文其实是早熟的,中年未尽就已把十辈子的书都写完。从文当然又算得是晚成的,崛起在他被同代人无情抛弃之后,被竞争者彻底遗忘之后。冷落并不可怕,时髦更不足喜,沙漏毁了时间未废,抽刀断水水自长流。早在1934年1月,从文年甫而立、乳虎初啸之际,他就在返乡途中,写给新婚爱妻张兆和的信中断言:“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
公平自在山川日月。1988年,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老家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
碑的阳面,刻的是他的剖白: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碑的阴面,刻的是他一位至亲的敬诔: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1.“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该段中起什么作用?
2.“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这句话中的"蹦"字用得十分巧妙,请说出它妙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说“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
3.第3段写了石崇、王恺、沈万山,还写了桃花源秦人洞,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材料?
4.本文作者写沈从文的照片时,以勾魂摄魄之笔,抓住了他的重要特征——“妩媚的微笑”。结合全文看,“妩媚的微笑”表现了沈从文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点概括。
参考答案
1.“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的意思是,凤凰的山水景物都在传达与沈从文相关的信息。这句话在内容上统领第一段。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句子深层含意和语句在文中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应联系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读后可知,应联系第一段中“沈从文的领地”、“呐喊的是他的乌篷船”、“欢啭迎迓的是他以生命放飞的竹雀(他在《边城》中一咏三叹的竹雀)”等语境分析作答。在文段作用上,由于该句在第一段的第一句,故可从统领第一段的作用角度组织答案。
2.一个“蹦”字,形象地写出“沈从文热”的陡然出现,且急剧升温,又引人注目。沈从文沉寂了几十年,可是他的成就与品格一旦被人们认识,又是那样光彩夺目,为世人所景仰,所以作者说“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
【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重要词语和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文本内容及主旨,结合着词语或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读后可知,可结合着文本第二、第三段的具体语境根据沈从文沉寂几十年,复出之后又引起世人的格外关注的内容作答。
3.作者写石崇、王恺、沈万山,是为了以其类比当代的有钱人,即使他们的金钱再多,也买不来人们对他的景仰,以此来衬托沈从文被人们倾心仰慕。作者写桃花源秦人洞,是为了以该处的美景衬托凤凰的风景更美,从而突出沈从文的魅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和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文章主要写的主人公是沈从文,而在第三段写“石崇、王恺、沈万山”“桃花源秦人洞”等材料,自然是为了衬托沈从文。因此答题时,可从衬托的手法角度,答出作者对沈从文的魅力的赞美。
4.“妩媚的微笑”,表现了沈从文如下性格特点:好眼力,好定力,能够以恬淡的心境对待人世的荣辱得失;“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性格特征;热爱生活的赤子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和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文本中有关沈从文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概括作答。例如第四段,‘时间’这个东西十分古怪,一切人一切事都会在时间下被改变。”“我……不相信命运,不承认目前形势,却尊敬时间。我不大对生活上的得失关心,却了然时间对这个世界同我个人的严重意义。”“好眼力,也是好定力”可从沈从文对待荣辱得失的淡定与眼力和定力角度概括作答。以此类推即可。再结合着文本内容及碑文等从他始终以"妩媚的微笑"面对生活,不改热爱生活的赤子之情等方面概括即可。
拓展阅读
沈从文《边城》分析(有删改)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的“本质”。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是“在家的”。 翠翠的形象取材于泸溪绒线铺的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边城》里的爱情故事,讨论的是文化问题,性的话语和文化的话语交织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了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戍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如乾嘉苗民起义)。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爷爷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爷爷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轻”的形象的说明。爷爷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惟一的依靠,“假若爷爷死了”,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能否加入到新的历史的脚步中去呢? 黄狗与苗族盘犬崇拜和犬始祖神话有关,也与二老傩送有关。《边城》第十节,二老划龙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黄狗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划船,谁要你落水呢?”又《凤子》第三章,绅士将他的狗取名为“傩送”——“那绅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只较大的狗:‘傩送,开门去罢’。”白塔苗族传统价值观念的象征,如风俗淳朴、重义轻利等,也就是沈从文说的“正直素朴人情美”。 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支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线性时间、一元历史)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翠翠“轻轻哼着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请神的歌玩”,请张果老、铁拐李、关夫子、尉迟公、洪秀全、李鸿章等“云端下降慢慢行”,“今来坐席又何妨!”——这是一种原始的时间意识,在这里,所有的时间段落:过去、现在、未来都共时性地展现。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归为基础的时间描述,通过节日期间的神话和礼仪庆祝活动,不断地获得再生。 边城的人们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有进入边城,以西方的眼光看来,“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 在不舍昼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着渡船,日复一日地,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翠翠在白塔下午睡,梦里为山鸟歌声所浮)。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关系是黑格尔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看到团总家王小姐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心中有些韵羡、发痴。“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翠翠通过与其他女孩的区别来认识自己,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径。 船总顺顺家向翠翠提亲,翠翠想到许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与人对骂时四句头的山歌,造纸作坊中的方坑,铁工厂熔铁炉里泄出的铁浆……”“老虎咬人的故事”与团总王小姐有关。王小姐以碾房陪嫁与二老攀亲的事重重地压在翠翠心上,“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这是翠翠对“碾房陪嫁”这件事的虚幻的超越。 “四句头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猪草的小孩子随口乱唱的”——翠翠其实仍未脱离童雏状态。 翠翠的年龄——十五六岁的少女——很关键。湘西苗族文化的这种“本质”(少女),是沈从文用作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或者说,在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竹内好(日本)的话来说:对非西方民族而言,“现代性”首先意味着一种自己的主体性被剥夺的状态。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关系是黑格尔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和听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大老二老都夸过翠翠长得好看)和说者(说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的唤醒和肯定,才能从少女长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体性”。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在这里,翠翠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与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通过个人的经历展现民族的自我改造,这是成长小说的模式,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
【沈从文版《桃花源记》】
《边城》的结局——虚幻缥缈,人间无闻
《边城》的结局:翠翠与二老心心相映,他们的爱情是如此真纯,但是最终却是个无言的结局。 沈从文为何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原因有两大方面: 第一,从小说的情节来看。 二老与翠翠默默相恋,但大老也爱上了这个纯美的姑娘。大老在爱情面前,当然要争取自己的幸福。大老先是走车路,托人提亲,不成。后走马路,但是,他明知自己的歌声没有弟弟的动听,所以主动退出。腾出时间和空间,让给弟弟二老。但悲剧发生,大老出船遇难,葬身鱼腹。二老,也因此误解翠翠,认为他是间接害死自己哥哥的不祥之人。顺顺,二兄弟的父亲,更是觉得翠翠不可能做自己的儿媳妇。爷爷由于害怕翠翠重蹈自己女儿的覆辙,对翠翠的婚姻慎之又慎,加之自己没有磨坊给翠翠做陪嫁,所以很多事情一直含混不清,瞒着翠翠,最后忧虑中死去。 可以说,原本和谐美好的边城,就是在大老意外死亡之后蒙上了一层重重的灰色。 大老的死去,怎能算在翠翠头上?这正反映出,边城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这到底是宿命,还是边城人的缺陷文化人格?无论如何,我们说《边城》整篇的色调由开始的草绿,变成了结尾的灰白。 第二,从作者角度看。 沈从文对“文艺救国”功效的“怀疑”与反思。 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人物,他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作者的怀疑与反思。 阅读《边城》,使人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感到一种忧伤、悲凉和惆怅,总会感到他所描绘的明丽风景和温暖的人情上,笼罩着一种似雨似雾、挥赶不去的阴湿与愁苦,总隐隐地感到作者沈从文有点强作欢笑。 因为,沈从文热切希望用这个民族的“伟大过去”来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但面对全社会的“堕落趋势”,却又显得无可奈何的孤寂与苦闷,他觉得文艺救国前景并不明朗。 《边城》这个题目本身,也昭示了边城是一个边缘化的挤在中国边陲的小地方,并不是社会的主流。 所以,翠翠与二老的爱情被写成了这样不了了之的结局。 “(二老)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一个既虚幻又十分写实的结尾。说虚幻,是因为作者没有给我们确定的答案,说写实,是因为现实的世界就是这样的残酷。有情人不都终成眷属,桃花源式的社会也不会出现在中国,哪怕是中国的任何一个边陲。 但,我们也不能就此说完全没有希望。在不确定中,也给了一个不肯定地兑现,却也聊以给人一点安慰的遐想。
二老的形象是沈从文自己的隐喻
沈从文在他的许多自传性的作品中都以“二哥”的名字出现。沈从文和二老的性格在许多方面相似:“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而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两人都有诗人气质,擅唱情歌(写情书)。《边城》中二老提出代替大老唱歌,沈从文在常德时曾代替表兄黄玉书写情书。 这种异质的,与边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淳朴民风截然相反的,唯实唯利的价值观念悄然地进入了边城,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这种“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将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摧毁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湘西古老的传统世界行将崩溃。 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翠翠心中乱乱的,……‘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子得着更是好运气?……’”“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翠翠想象出走——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出走”是个极富文化含义的意象,是非常“现代”的。因为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在家”的感觉(同质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的和谐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园成了废墟。于是要出走——寻找精神家园。 那爷爷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翠翠吓怕了,叫道:“爷爷,爷爷,你把船划回来呀!”“我要你!”翠翠需要爷爷,需要传统,她不能割断历史。 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悬崖”这个意象,准确地揭示了翠翠濒临深渊、进退两难的困境:梦醒了却无路可走——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共同命运。 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么,翠翠走后怎样?—— “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语)。沈从文以湘西少女或少妇为主角的小说,如《一个女人》《萧萧》《三三》《巧秀与冬生》《丈夫》《小砦》等可以看作是“翠翠系列”。在这些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翠翠的“出走”,以及她们在“堕落”与“回来”之间绝望挣扎的心路历程。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红的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矛毒弩(nǔ) 黑黝黝(yǒu) 彩票(cǎi)
B.竹篁(huáng) 削砍劈拨(bá) 皮鞘(qiào)
C.碾坊(zhǎn) 瘫痪(huàn) 干瘪(biě)
D.接查儿(chá) 拱手(gǒng) 客栈(zhàn)
2.(2018 湖北高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商埠 绰约 扣人心弦 扶老携幼
B.博奕 翘楚 以逸待劳 固若金汤
C.笃信 聪慧 日臻成熟 灸手可热
D.溃乏 矫情 所向披靡 汗流浃背
3.(2018 湖北高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 ,从营养成分、 、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 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 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 鉴别 色泽 终于 适量
B. 鉴别 色彩 终于 适当
C. 甄别 色泽 最终 适当
D. 甄别 色彩 最终 适量
4.修辞方法不同于别项的一句是( )
A.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B.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办?
C.祥林嫂老了,四叔正骂她。
D.同志们杀敌,挂了花。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
5.下面一段文字的五个空格处缺少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翠翠抱膝坐________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________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________吁着这种气,________却________把那种东西挪开。
A.于 关于 将 不过 无从
B.在 关于 才 可是 无从
C.于 至于 才 不过 无以
D.在 至于 将 可是 无以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曾有“京派作家”之称,但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描写湘西边地风土人情的“湘西小说”。
B.《边城》一方面在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的原始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这种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坏的忧虑。
C.沈从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D.《边城》在创作上融合了古典抒情诗画和游记散文的艺术要素,再加上笔调舒缓,语言古朴,遂形成了一种抒情、优美、古雅、忧郁的艺术风格。
课内阅读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了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1.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答:
2.试分析第l段的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答:
3.这篇小说,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第2段写翠翠忍不住胡思乱想:离家出走,让爷爷满世界找。下文对这个情节有照应,请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些情节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1)
(2)
(3)
课外拓展
(2018 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家乡水
卫建民
①东西方创世纪的神话,都以水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开端。中国哲学“天一生水”的表达,西方文化“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描述,都是从柔弱的水获得天启。
②不过,要追问一汪清泉从什么时候开始涌流,一条长河从哪个世纪开始奔流?任何历史地理著作都难以找到上限。远古的记载,都是美丽的神话。
③我的家乡山西洪洞广胜寺的霍泉,从三国时的《水经》就有记载,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更有详细的记载:“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经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这是把霍泉作为汾河支流的记载,是科学著述,也是经典美文,证明在千年以前霍泉已成深潭形状,与民间俗称“海场”相近。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就采自这里,外地观众不知道,影片里的大山,是霍山;奔流的小河水,源自霍泉。电影插曲唱道:“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词作者的灵感,来自清澈长流的霍泉水。
④历史上,霍泉水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水的流量能浇灌二三十万亩土地。晚清民国时,为解决洪洞、赵城两县在用水上的争端,合理分配泉水,地方政府在水源地建分水亭,从源头治理,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时常发生的械斗。分水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实际功能是均水。前人的智慧和审美眼光总是能把功用和审美融为一体,如燕园未名湖畔的水塔。霍泉之西的分水亭,有一条木制廊桥穿过,成为观赏山景塔影、泉水奔流的驻足点,又是移步换景的空间处理,水与亭构成一个园林小品。分水亭边,还有砖结构的三角形门洞,其中一道门上镌刻的联语是 “分三分七分隔数柱,水滑水秀水成银涛”,横额是“梅花逊雪”。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美。
⑤如果是夏天,你从30里地外的洪洞县城来到这里,立即会感到凉飕飕的逼人之气:澄碧的一池泉水,从山底几株老柏树根下怒放的泉眼,巍峨的霍山,高指蓝天的飞虹宝塔,满山的森森古柏,分水亭四周的绿荫,湿润宜人,真是清凉世界,人间仙境。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这里举行传统庙会,毗邻数县的人都来赶会,是朝山礼佛,更是民间贸易、文化盛会。幼年时,我坐着牛车来赶会,凌晨来到这里,睡梦中睁开眼,看见一池碧绿,如看见蓝色夜空的一颗亮星星,堪称人生的“洗礼”。
⑥几十年间,我在外奔波,足迹几遍全国。每到一个城市或乡村,当地的河流湖泊、盛地名泉,总是影响我的观感和心情。在一些繁华热闹的城市,高楼林立,穿过城市的河流却经年浑浊,使人扫兴。那一年,我去陕西安康开会,看到清澈的汉江水,多年难忘。我知道,由于过度开采、人口膨胀,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泉水河流已经枯竭断流。北京玉泉山,我去勘查过,早已是徒具其名,滴水全无。湖南韶山,毛主席住过的滴水洞,倒还有一线泉水;游人掬水而饮,表达对领袖的感情。泉城济南,趵突泉水的升降,已成人们关注的新闻。水资源严重短缺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点应成为国人的共识。有一个宣传节水的公益广告说: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话虽说得极端,却是水危机的口号,如同棒喝,叫人一惊。
⑦尽管家乡已面目全非,霍泉却依旧。我心里总是惦记霍泉,像惦记一位高寿的亲人。每次回家乡,时间充裕的话,我总要去亲近霍泉,尝一口千年不断流的家乡水,然后掬水擦把脸,洗净俗世的尘垢,浇灌干枯的怀抱——人和水,竟是如此亲密!
⑧东西方的哲人都以“逝水”解释物质的运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面对长流不息的泉水河流,我们不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且关注人类的命运。水,生命的基本元素,蕴含朴素的真理。
(选自2018年06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对霍泉水的记载,来自远古的美丽神话,而后来的《水经》和《水经注》又作了详细的记载。
B.分水亭的建造,不仅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发生的械斗,还使泉水发挥了更大的功用。
C.霍泉和趵突泉的水资源丰富,不会像其他名泉那样枯竭断流,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闻。
D.作者总是惦记着霍泉,既有对泉水枯竭的担忧,又有对泉水养育生命和启迪精神的感恩。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为明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既是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又是山水散文的汇集。
B.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优美动听,其中押韵是原因之一,所引歌词的韵脚为“光、香、梁、望、旁”。
C.“天一生水”一语源自《易经》。《易经》为“五经”之一,是华夏哲思与才情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D.横额也叫横批,指挂贴在对联上方的横幅。“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对对联的旨意起补充、概括或提升作用。
3.文章第④段最后一句说“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美”。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家乡的霍泉水?试简要概括。
5.文章最后一段没有直接写“家乡水”,可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A(B项“拨”应读“bō”;C项“碾”应读“niǎn”;D项“查”应为“茬”。)
2.A
3.C
4.A(A项为拟物,其余为讳饰。)
5.B(这篇小说十分口语化,若夹用某些文言虚词,与上下文不甚协调——抓住这个特征,便可以先淘汰含“于”的A、C项,再淘汰“无以”的D项。因而本题的答案便非B项莫属了。)
6.A
课内阅读
美丽 平静
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更加觉得寂寞、孤独、凄凉。
(1)“我万一跑了呢?”“你不会离开爷爷的”。“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去找你。”
(2)情节前后照应,使结构浑然一体。
(3)刻画了翠翠天真无瑕,和爷爷相依为命的那种情愫。
课外拓展
1.D
此类题要把选项与文中相应信息比对,看是否一致。A前半句无中生有,后半句《水经》没有详细记载。B说泉水发挥更大作用,无中生有。C趵突泉的水资源并不丰富,泉水的升降才成关注的新闻。
2.A
【解析】
选项中A.“为明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错,郦道元为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
3.这里的“这”指“分三分七分隔数柱/水滑水秀水成银涛”和“梅花逊雪”。这里的哲学思考是:分水亭解决了因争水而产生的矛盾,使两县农民相互谦让和谐共处,“分”是为了“合”, “分”与 “合”是辩证统一的。这里赞美的是:水在姿态上的柔弱、柔软、柔和,在品德上的谦逊礼让。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此句话在第四段。词语的含义一般不会距离太远,找上下文语境即可。
“这”一定在上文,前一句中就有解释,即指“分三分七分隔数柱/水滑水秀水成银涛”和“梅花逊雪”。
从本段文字看,“分”与 “合”是辩证统一的,分水亭解决了因争水而产生的矛盾,使两县农民相互谦让和谐共处,前人的智慧和审美眼光总是能把功用和审美融为一体。这里赞美了水在姿态上的柔弱、柔软、柔和,在品德上的谦逊礼让。
4.(1)霍泉,有史料记载,历史悠久;
(2)霍泉水是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对当地人的生活起着巨大作用;
(3)霍泉周边环境优美,湿润宜人;(4)霍泉水资源丰富,千年不断流。
【解析】
解此题要关注全文,看从几个方面分析的。③“我的家乡山西洪洞广胜寺的霍泉,从三国时的《水经》就有记载,更有详细的记载” ④“历史上,霍泉水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水的流量能浇灌二三十万亩土地”。⑤“分水亭四周的绿荫,湿润宜人,真是清凉世界,人间仙境”。 ⑦“每次回家乡,时间充裕的话,我总要去亲近霍泉,尝一口千年不断流的家乡水”。把以上信息加以概括即可。
5.(1)可以删去。文章题目为“家乡水”,主体内容紧紧围绕霍泉展开,既表达了对家乡水的热爱之情,又从水德水姿中领悟到朴素的真理,引发出哲学思考。删去这一段,不会太影响内容的完整,主题的表现。
(2)不可删去。①收尾呼应。文章从东西方神话起笔,以东西方哲人对水的阐释作结,收尾呼应,结构完整。②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文章不仅表达对家乡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更从人类命运、人类文明的角度阐释水对人类生命的作用,对人类精神的滋养与启迪,对人类文明的巨大作用。最后一段在上文描述的基础上点明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不可删去。
【解析】
此题答案不唯一。无论哪种观点,都要言之成理,都要结合文本分析,不可泛泛而谈。持删去的观点的,可从内容及主题的表现分析。持不可删去的观点,可从结构及主题的表现上。如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