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并序》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
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等重点字词的意义。
3.文言特殊句式。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的咏怀诗;一类是少有先例的田园诗。前一类以《饮酒二十首》最为有名,其中“结庐在人境”流传最广;后一类中包括《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归园田居五首》等,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大约在晋宋易代前后,他写下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
在辞赋方面,其代表作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和《归去来兮辞》等,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在散文方面,《桃花源记》最为有名。
本文背景?
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挂印离职。二则是因为“质性自然”。“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字词汇总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以、而、”两个文言虚词用法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连词,同“而”,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同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连词,表目的,来
门虽设而常关 连词,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连词,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连词,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表承接
特殊句式
(1)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省略句,“侯”与“门”之间省略介词“于”;
(2)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宾结构后置;
(3)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
(4)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宾语前置句.
(6)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
(7)寓形宇内复几时? 省略句
古今异义
(1)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指家人。今天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人。
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2)既窈窕以寻壑 古是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3)将有事于西畴 古指耕种之事,今泛指。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质朴其诗,纯真其人
【悲欣交集 真情告白——《归去来兮辞》析读】
陶渊明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个名字。对高中生来说,更是熟悉。但我觉得,大家并不见得喜欢他的诗,他这个人。
原因有两个:
一是他的诗太淡。
二是觉得他这个人不够积极,毫无进取之心,没有做一番事业的能力。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代表了陶渊明散文的基本特点。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6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愉快心情和乐趣。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理清结构
【悲欣交集 真情告白——《归去来兮辞》析读】
分析题目及小序
释题: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意谓“回去吧”。辞:一种亦诗亦文的文体。
文有小序,小序作用多为叙述性文字。不适合在正文中表现的,一般都在小序中写出。如交代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等。
本小序就交代了他为何出仕做官,又挂冠离职的原因。
分析第一段
归去来兮!
【解析】
一件事顺从了心愿,应该是高兴欢欣的事。但开篇却是一声浩叹。怎么读?语气语调?一声浩叹,你说这篇文章是写欢欣呢?还是悲苦?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之语“悲欣交集”。人的一生就是悲欣交集的过程。整个文章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
田园将芜胡不归?
【解析】
田园将芜指什么?
观其后文,非为田园芜秽而归也。陶不懂农事,“耕植不足自给”田间实为官场之对立。 或曰田园暗指东晋末世。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止,挽救。],
知来者之可追[追:补救。];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解析】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够否定自己的人定不是凡夫俗子。能够把否定自己的话写进文章就更上层次。古人有立言意识,这是要藏之深山,传之后世的。
舟遥遥以轻飏[轻飏船慢行的样子。按,此注未安。后文言“恨晨光之熹微”,见其“骏奔”。 “轻”非“慢”之谓也,乃渊明心情值轻松意。
逃离官场后自然倍感轻松,舟亦著人心之色彩。]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莫非渊明迷路?前文言“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似不应如此。盖“当敛裳宵”,问距家几何之问。],
恨晨光之熹微[晨光未明,安指归心似箭]。
分析第二段
到家之后是什么情形呢?
乃[终于]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解析】
所见:1房子。近乡情更怯,可换做“急切的切”。
2孩子.。稚子候门、携幼入室。“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养儿不知父子情。况且还有酒喝。
3.松菊:这是陶的精神寄托,只要他们还在,就能活出精神。选择性看见,与选择性表现。
4.酒:酒是陶渊明的符号,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
1.自酌。他很孤独。
2. 眄庭柯:斜眼看树。能通过看一棵树来获得心灵安慰,这个人:第一是艺术家,第二,是孤独者。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辛弃疾: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以物为审美对象,对人已失望之极。
喝酒,他喝的是寂寞。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易安:李清照之号源此]。
【解析】
1.倚:肢体松散,有益于官场的正襟危坐。
2.寄傲:回家了,心灵回家了,但陶渊明仍有傲,傲是什么,就是自己官场之人相比有心理优势。我不再心为形役,但这与上文的“眄庭柯”一样,显示出了陶对远大志向、官场的不能忘怀。
这是一种欣喜,还是悲伤?还是悲欣交集吧!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解析】
可以想见一幅图画:农家小院、老人远望苍穹,他在想什么?绝不是今晚又没有酒喝这样的问题吧?在思考人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解析】
他看到了云,看到了鸟,看到了落日,看到了青松。
云与鸟,就是自己:出仕并无心于仕,归隐乃倦飞而还。
日也是自己:日入西山,自己一生也行将就木。“寓形宇内复几时”
松也是自己:渊明之爱不独菊也。
《饮酒》:“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灭尽)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青松被抚摸,就是在抚摸自己啊!
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靖节先生:陶渊明之所以受后人敬仰,乃真有节。他真实地隐居在田园。隐居不仅仅是一种方式,也是生活目的。以无为求无为,非以无为求有为,终南捷径就是此类。
分析第三段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解析】
第二次听到这声浩叹了。看来陶渊明的内心心潮翻滚,如火山般定期喷发。与谁息交?息绝之对象为世俗之人,后文“亲戚”“农人”皆为悦己之人。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解析】
隐隐不忘“昨非”,中国人有三不朽。最下一层才是立言。《咏荆轲》体现其济世志,诗曰:“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解析】
息交绝游?与官场之人。亲戚是真情之言,非违心之语。陶渊明隐居不是要做神仙,而是要实实在在做一个正常人。乐琴:“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书:《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以
消忧: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
陶不知春天种地?原因:体现于农人的亲密关系。《移居二首?其二》:“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其实,种地种的是一种心情,这是一种清洁的生活。
种地之外,还出游。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解析】
注意:万物得遇其时,为何言“我独行休”?
我是否得时?原本未得时,今得也;今虽得时,但苦其短也。
分析第四段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解析】
浩叹又来。算了吧?什么算了吧?还是以往曾经追求过的生活。
明里说的是:老之将至,令人悲慨。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解析】
富:有钱。贵:做大官。帝乡:长生不死。
这基本是世俗之人的梦想。陶渊明不想要?当然想,否则,他之前就不会做官了。但是“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陶是孔子的信徒。
陶的追求: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耕种。耘:除草。耔:培土。]。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解析】
追求:1.自食其力,飘然一身。
2.避祸全身。用典:阮籍《奏记诣蒋》:“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税,以避当涂者之路。”
3.高级精神生活。《兰亭》“清流激湍”,“一觞一咏,已足以畅叙幽情”。
可证,之前与亲戚、农人的交往实质上不能疏解自己内心的苦闷,某种程度上,陶渊明是天地间最孤独之人。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解析】
《形影神赠答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结尾:仍不能说陶诗欢欣的,只能以乐天知命结束自己这一生。在某种程度上,人生是荒诞的,陶渊明也只能如此而已。
写作特色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忧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知识迁移
(2018 北京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蓄养禽鱼
鸟之悦人以声者,画眉、鹦鹉二种。而鹦鹉之声价,高出画眉上,人多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予则大违是论,谓鹦鹉所长止在羽毛,其声则一无可取。鸟声之可听者,以其异于人声也。鸟声异于人声之可听者,以出于人者为人籁,出于鸟者为天籁也。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何必假口笼中?况最善说话之鹦鹉,其舌本之强,犹甚于不善说话之人,而所言者,又不过口头数语。是鹦鹉之见重于人,与人之所以重鹦鹉者,皆不可诠解之事。至于画眉之巧,以一口而代众舌,每效一种,无不酷似,而复纤婉过之,诚鸟中慧物也。予好与此物作缘,而独怪其易死。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总无三年不坏者。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家常所蓄之物,鸡犬而外,又复有猫。鸡司晨,犬守夜,猫捕鼠,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乃猫为主人所亲昵,每食与俱,尚有听其搴帷入室、伴寝随眠者。鸡栖于埘,犬宿于外,居处饮食皆不及焉。而从来叙禽兽之功,谈治平之象者,则止言鸡犬而并不及猫。亲之者是,则略之者非;亲之者非,则略之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间矣。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鸡犬二物,则以职业为心,一到司晨守夜之时,则各司其事,虽豢以美食,处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物亦守死弗至;人之处此,亦因其远而远之,非有可远之道也。即其司晨守夜之功,与捕鼠之功亦有间焉。鸡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饥寒而尽瘁,无所利而为之,纯公无私者也;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为之,公私相半者也。
清勤自处,不屑媚人者,远身之道;假公自为,密迩其君者,固宠之方。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戒。噫!亲疏可言也,祸福不可言也。猫得自终其天年,而鸡犬之死,皆不免于刀锯鼎镬之罚。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其不冠进贤①,而脱然于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进贤:进贤冠,是古代官员贵人戴的帽子的一种。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必假口笼中????????? 假:借助
B.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殆:大概
C.鸡司晨,犬守夜??????? 司:主管,负责
D.尚有听其搴帷入室????? 听:听从,服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予则大违是论?????????????? 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
B.以其异于人声也???????????? 虽豢以美食
C.是鹦鹉之见重于人?????????? 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
D.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 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
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从画眉“多技多能”却短命的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应精于一项技能,而不能贪多不精,以至于劳累而死。
B.作者认为鹦鹉舌根僵硬甚于不善言语之人,鹦鹉学舌之声也毫无可取,人们对它偏爱有加,实在不可理解。
C.作者从猫和鸡犬的不同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人们对他人的喜爱与否,常常不以其贡献大小而以与己亲疏来定。
D.忍饥耐寒、鞠躬尽瘁的鸡犬遭宰杀,假公自为、亲主固宠的猫却尽享天年,作者由此联想到为官尽职尽责之难。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
②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
5.请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有 说 焉 昵 猫 而 贱 鸡 犬 者 犹 癖 谐 臣 媚 子 以 其 不 呼 能 来闻 叱 不 去 因 其 亲 而 亲 之 非 有 可 亲 之 道 也
6.作者以物喻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你如何看待文中鸡犬猫的行为?你又如何评判作者对鸡犬猫的态度?
【参考答案】
1.D
A联系成语“狐假虎威”即“借助”义;B联系课本语句“殆有神护者”中的 殆即“大概”义;C联系成语“牝鸡司晨”即“主管,负责”义。;D准许,听任,联系成语“听之任之”,课本语句“听臣微志”,所以D项正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C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A意义不同:却|那么;B连词“因为”|介词“用”;C主谓之间取消独立;D都是介词,但意义不同:对于|在
3.A此项误解“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含义
4.(1)画眉既容易生病又容易招惹怨怪,不是自己病死,就是被别的东西伤害而死。(重点词“尤”“殁”“于”)
(2)所以这三种动物(跟人的)亲近疏远,都是自己促成的。
5.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
文意为:亲近猫而轻贱鸡狗的人,就像宠幸奸臣和会谄媚的女子,因为猫不用呼唤自己也会来,即使叱骂也不会离去。因为它跟人亲近,人才会亲近它,并不是它真的有什么值得亲近的地方。
6.(1)猫鸡犬“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鸡犬“纯公无私”而牺牲个体应得利益,猫则“密迩其君”以“固宠”从而丧失个体尊严,都有个性自由的丧失。所以,应该兼顾公益和私利,以保持个性尊严。
(2)作者对三种动物得失的精彩点评,可以启示我们:人可以有偏爱,但更应该以平等公正的态度而非亲疏远近的标准,以全面而非局部的视角,来评判取舍人或物。至于他还从中领悟做官守职之难从而远离官场的感慨,在显示出封建知识分子清高人格的同时,似乎也缺少了某种社会责任担当。
《蓄养禽鱼》参考译文
靠声音取悦人的鸟,有鹦鹉、画眉两种。而鹦鹉的价格高过画眉,人们大多喜欢它,因为它能学人说话。我就不大认同这种观点,我觉得鹦鹉的长处只有羽毛,它的声音一点可取的地方也没有。鸟的声音之所以好听,是因为它跟人的声音不一样。鸟的声音跟人的声音不一样才更好听,因为人发出的声音就是人的声音,鸟发出的声音就是天籁。我要是想听人说话,满耳都是,为什么还要通过笼中的鸟呢?何况即使是最善于说话的鹦鹉,它的舌头也要比不善于说话的人僵硬,它所说的又不过是人们口头的几句话。像这样鹦鹅受人重视和人如此重视鹦鹅,都是不能理解的事情了。至于画眉的灵巧,用一张嘴可以代替很多种鸟的鸣叫,每学一种鸟叫,都非常像,又更加婉转,真是最聪慧的一种鸟。我喜欢和画眉做伴,却怪它容易死,画眉既容易生病又容易招惹怨怪,不是自己病死,就是被别的东西伤害而死,总是没有活过三年的。可能是因为它技能太多导致的吧?
家里日常畜养的动物,除了鸡和狗之外,还有猫。鸡鸣晨,狗守夜,猫捕老鼠,都是对人有功而且能自食其力的。猫却受到主人的特别宠爱,总和人在一起吃饭,还有人允许猫掀开帐子到床上,与人一起睡觉。鸡栖息在土墙上,狗睡在屋外,住所和饮食都比不上猫。然而人们讲到禽兽的功劳,谈到家居安宁的景象时,就只说鸡狗而不谈猫。若亲近它们对,那么疏远它们就错;若亲近它们错,那么疏远它们就对。不能不在这二者之间迷惑。我认为这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亲近猫而轻贱鸡狗的人,就像宠幸奸臣和会谄媚的女子,因为猫不用呼唤自己也会来,即使叱骂也不会离去。因为它跟人亲近,人才会亲近它,并不是它真的有什么值得亲近的地方。鸡和狗,则一心想着自己的职责,一到打鸣和守夜的时候,就各司其责,即使给它美食和好的棚厩,让它放弃职责来享用,这两种动物是宁死也不会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因为它们跟人的疏远而疏远它们,不是它们有什么该被疏远的理由。比较它们司晨和守夜的功劳,跟猫捕鼠的功劳是有差距的。鸡司晨,狗守夜,忍受饥寒尽职尽责,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是大公无私的。而猫捕老鼠,在去除祸害的时候又得到食物,这是在有利益的情况下才这么做的,是公私参半。
以清廉勤劳自处,不屑取媚别人,是一种让人疏远的方法。而假公济私,亲近主人,是巩固自己受到的宠幸的方法,所以这三种动物跟人的亲近疏远,都是自己促成的。但是我要在社会上从事什么职业,一定会效仿鸡和狗,而以猫的行为为戒。唉!亲近和疏远可以讲论,而祸福却说不清。猫能够终其天年,而鸡和狗的死,都免不了被人用刀宰和锅煮。看到这三种动物的得失,可以领悟做官守职的难处。我能够弃官不做,远离官场沉浮的负累,真是幸运。
拓展阅读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豆,杂草茂盛豆苗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我们好像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满意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基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红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翳翳(yì) 靡途(mí) 犹望一稔(niàn)
B.轻飏(yánɡ) 熹微(xī) 或棹孤舟(náo)
C.流憩(qì) 耘耔(zǐ) 眄庭柯(miǎn)
D.盈樽(zūn) 出岫(yòu) 稚子侯门(zhì)
2.对下列加红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会有四方之事(恰逢)
B.云无心以出岫(云彩)
C.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
D.帝乡不可期(期求)
3.比较下列各句加红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寓形宇内复几时③觉今是而昨非 ④富贵非吾愿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5.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乐夫天命复奚疑
6.下列各句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译文:孩子满屋,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
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后悔过去,但现在也已经不好再说了,知道今后还可以补救。
C.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译文:云烟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归。
D.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译文: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自然地生死?
课内阅读
(2018 湖南省衡阳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7.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觉今是而昨非?????????????? B.吾尝跂而望矣
C.时矫首而遐观?????????????? D.掩口胡卢而笑
8.写出下列加横线字在句中的意思。
(1)悟已往之不谏??????? 谏:__________
(2)眄庭柯以怡颜??????? 怡:__________
(3)善万物之得时??????? 善:__________
(4)聊乘化以归尽??????? 聊:__________
9.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课外拓展
一、(2018 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笃而辞质 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 期:约定。
C.向人索衣食 索: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 鲜: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3分)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1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解析:A项,稔(rěn);B项,棹(zhào);D项,岫(xiù)。答案:C
2.解析:B项岫:有洞穴的山,泛指山峰。答案:B
3.解析:①②身体,③错误,④不是。答案:B
4.解析:A项,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B项,有事:古指耕种之事,今泛指;C项,窈窕:古是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答案:D
5.解析:A项为被动句。B、C、D三项为倒装句。答案:A
6.解析:B项应译为“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答案:B
课内阅读
7.A。A表并列关系,其他表修饰关系。
8.(1)劝止(2)使…开心(3)羡慕(4)姑且
9.用自己的话表达这样的意思即可:田园将芜,心为形役。
试题分析:原文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由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10.
(1)有时驾着带帷马车,有时划起一叶小船。
(2)寄身于天地之间还能有多少时候呢?何不随心所欲地生活而不用管他生死呢?
课外拓展
11.C 解析:索:索要。
12.D 解析:①说的是方苞离开京城时的感受;④说的是方苞几年来的状况;⑤是方苞想象像现在这样过下去的后果。
13.答案:B
解析:“心事”是指不能取得功名富贵,死后不能留名于世。
14.(1)(3分)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3分)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