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2、体会作者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道理的妙处,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以及文言特殊句式,积累“之”、“其”等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知识积累
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和孟子同时或稍后,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他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庄子》简介
《庄子》一书有52篇,现存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计33篇。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又称《南华经》。。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集中表现庄子哲学;“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子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鲁迅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关于庄子的故事?
1、楚威王拜相?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2、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于枯鱼之肆!????
?涸辙之鲋比喻处于极度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人。
?3、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耐”)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8)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同“陲”)
(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邪,同“耶”)
一词多义
(1)辩 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 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通“智”,名词,智慧)
(3)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古今异义词
(1)腹犹果然
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发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一指丰收年,一指春节
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
(5)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文言虚词
(1)之
①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②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代词,他)
④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⑤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2)而
① 怒而飞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决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②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④ 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表承接)
(3)则
①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② 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③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然
①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② 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③ 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以
① 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且
①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② 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③ 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于
① 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②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其
①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
② 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③ 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
重点句式
判断句
① 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③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省略句
① 翱翔(于)蓬蒿之间
② 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
③ 众人匹(于)之
④ 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
倒装句
① 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以奚,宾语前置)
③ 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⑤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⑥ 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本文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小到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摆脱了束缚,“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才是“逍遥游”,这篇文章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理清结构
全文一共三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世间万物,大至高飞万里的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描述鲲鹏的形象。鲲鹏体积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第二层(从“是鸟也”到“而后乃今将图南”),写鹏鸟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第三层(从“蜩与学鸠笑之曰”到本段结束),反驳蜩与学鸠,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
第二部分(第2段),归纳、补充、印证上文,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二段开头到“不亦悲乎”),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第二层(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本段结束),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进行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第三部分(第3段),由对万物的广泛议论进入对社会中人们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把握重点
【逍遥游】
大鹏与二虫
1、北冥有鱼
“冥”简单说法,通“溟”,海。用“冥”不用“海”,显然有其用意。“冥”为幽暗、混冥之义。“北冥”含蕴有二:
其一,混冥、浑沌为庄子一贯主张世界之理想状态,大鹏虽不逍遥,但生于混沌,也无愧为庄子胸怀之象征。
其二,鱼处北冥,下文又曰“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即由混冥之地,飞向光明之所。因中国处北半球,北方苦寒,南方温润、光明。
2、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鲲”,一说鱼卵。《尔雅·释鱼》:“鲲,鱼子。”段注:“鱼子未生者曰鲲。”
《庄子 》开篇便是高渺瑰奇之气象。鲲本小鱼,却言其“几千里”之巨,鲲鹏展翅,推展出一个宏大的世界,这里不仅有人,而且有鱼有鸟,有大海有天空,这不仅仅是人的世界,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瑰丽奇伟的世界。
3、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化”,变化,物化;“怒”,奋发;“垂”,通“陲。”
以上说鱼变化为鸟,极力写其巨大无比。若“垂天之云”,天边的云有什么特点?大鹏的翅膀是什么颜色、质地?是金光灿灿,还是五彩斑斓?是如朝霞,还是如晚晖?任何特技效果估计都不能表现之。伟大的作品,总能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南溟也,天池也。
“运”,“运,转也。”“海运”,即洋流涌动;“天池”,天然、自然形成的水域;“则”字须注意,这里已经转换对大鹏的写作重点,由大转向写其飞翔需“海运”。
5、《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谐”,诙谐之谐,有趣;明言此书不靠谱。“志”,记载,记录。“水击”,击水。“抟”,环旋着往上飞(团团转);“扶摇”,龙卷风,飙风。“息”,人的气息,引申为飓风。
庄子由人有气息,联想至海的气息为风,简单但又高明。引出《齐谐》证明之,但又明言这本书不太靠谱,有点煞有介事。庄子的煞有介事,投射出内心的认真。先秦诸子皆为疗救社会开出自己的药方,希图世人、未来之人采纳。从这一点上看,无所谓道家消极避世、儒家积极用世之别,“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尘埃”,空中之游气。天地间气如野马弛也。“野马”与“海市蜃楼”物理原理相同。
野马一语可玩味,写出游气之奔腾状态与不羁神质。此句夹在此处,似横出之程咬金,疑为错简。此风非吹举大鹏之风。或庄子认为,空中之气亦“有待”,皆由生物相吹而来,无吹则无风。
7、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苍苍”,蔚蓝色。“远而无所至极”,庄子不相信天有尽头,认为宇宙无穷远。“其……其”,是……还是,表选择疑问。“是”,指代人视天。鹏看不到天之“正色”,人亦如是;意似指鹏飞九万里,亦不知天之正色,人匍匐地上,更无以追寻。“则已”,而已。
读至此,深深被庄子眼力折服。太阳光进入大气后,偏蓝的色彩发生漫射,因而呈现蓝色。今之科技发达,可知天确非苍苍,庄子岂止文人、哲学家?
8、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且夫”,提起进一步论述;“覆”,翻转;“坳堂”,堂上低洼之处;“胶”,粘,指着地;
用熟知之事物类比,以证明大鹏“有待”。“杯水”为湖,“芥”为舟,极耐寻味。前者言小为极大,此处言大为极小,鲁迅“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真的见也。
9、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今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今乃今将图南。
“而后乃今”,然后才;“培”,凭;“夭阏”,阻碍。
庄子创设大鹏的形象,并不是褒扬,而是用来说明大鹏越大,需要的风就越大。庄子再一次说明鹏之不自由,须有力大风托举,半途不能熄火,方能图南。
10、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蝉;“学鸠”,小斑鸠;“决起”,疾飞而起;“抢”,冲到,触碰;“枋”,一种树,一说即紫檀;“控”,投,落;“奚以”,何以,有何必之意。
庄子举“二虫”何意?庄子用障眼法,似乎欲说小巫见大巫也。庄子之文似登山赏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层层翻出意料,不“观其大略”,整体把握,不能窥其全貌。
1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莽苍”,指近郊;“果然”,饱腹的样子;“舂”,捣米;“何知”,知何。
不自知“图南”与“决起而飞”均需“所待”,五十步笑百步也。又用障眼法,似在抑“二虫”,扬“鲲鹏之志”。
小大之辩
1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也,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晦朔”,晦,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朔,阴历月初的一天;前不知晦,后不知朔,生命短暂。“蟪蛄”,蝉的一种,俗称金蝉。蝉只活一夏天,不知什么叫春暖花开,也不知道秋高气爽,“寒蝉”一“凄切”,就到逝去之时了。“乃今”,至今。“特”,独。
何谓“小知不及大知”?与大鹏比,蜩与学鸠自然是小知,而大鹏就是大知吗?庄子所谓的小知大知都是在相对的条件下比较而言的,这是“齐物论”的观点,没有参照物,无所谓大小。
何谓“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一、人生短暂,人类历史更是宇宙中的一瞬。在战国的庄子号召保命全生。二、认识到短暂,则悟人的渺小,要有自知之明;反之,则愈骄傲,愈可悲。
13、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汤之问棘”,贤君商汤问贤人棘。重言也。“穷发”,不毛,苦寒不生草木之地。
此段与前文大体相同,庄子不断以“重言”申述自己言语非虚,欲使人信服也。前引书籍,此引名人,殊途同归。此处鲲鹏关系与前文稍有不同,此处鲲为鲲,鹏为鹏,似未相变化。推测庄子意图:引商汤事强调所据事实,自行写作则大开大合,艺术加工之。
四境界
14、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效”,胜任。“比”,合,顺合……心意。乡,行政区划,周制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合”,同比,顺合。“而”,课本注通“耐”,才能; 一说通“能”,义同。
第一类人,眼界与斥鴳无异,他们如斥鴳,有一技之长的人,便觉得很了不起。却知大道。此始渐入人事,逐渐正襟危坐,谈论正事。
15、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泠然”,教材注轻快的样子;一说清凉。意谓御风而行,皮肤感受清凉空气,感到舒适。“致福”,(刻意)追求、创造幸福。”所待者”,指所御之风。
列子腾云驾雾犹不合庄子的意,看来庄子要得道飞升了。无怪乎后代之人把庄子认作南华佬仙,成为天界人物。
1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若夫”,假如说。
所谓“天地之正,六气之辩”,一言以蔽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自然”(自然而然)是也。
“恶乎待哉”,“无待”,不是什么也不依凭,而是依凭“无”,即待“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此道即顺应万物自然而言的规律。
理想人格的三个标准。
无功、无名:忘却功名。分两个阶段,一,对万物有功,但不邀功,不把追求功名作为终极目的,有惊人的定力。二,绝对不求功名。大家都混沌如动物世界,都无为,那就都幸福了。
这之中,无己最重要。
无己,抛却自我为中心,与万物齐一,从自然之理。
庄子无己就是要对自私心灵进行否决,从根本上取消自我个体的存在,建立一个清新的生命,清新的世界,把人从自我中心中拉回到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谐关系中,生命的意义将重新被确立在一种健全的、合理的世界之中。
所以,逍遥游不是追寻自身的悠游自在,而是使自己,他人,这个世界,进入到清新的生命、清新的世界之中。(结束)
写作特色
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知识迁移
(2018 浙江杭州二中高二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劝:规劝。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穷发:不毛之地。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数数然:急迫的样子。
D.若夫乘天地之正?????????????????? 乘:顺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谨拜表以闻
B.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C.汤之问棘也是已?????????????? 不知老之将至
D.而征一国者?????????????????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去今之墓而葬焉
C.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D.襟三江而带五湖
参考答案
1.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A项“劝”:勉励。(1.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说。~解(jiě)。~导。2.勉励:~勉。~学。~业。~善。)
2.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助词,……的人;语气词,表引出原因。
3.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名词作状语;C 使动用法;D名词的意动用法。只有B为名词作动词。
拓展阅读
匠石之①齐
【题解】
以无用为大用,是庄周处世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栎社树,商丘之大木,“支离疏者”,均以“无用”而全其天年。此段文字借栎社见梦之语,较充分地阐述了这一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虚无”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原文】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②,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③,以为柱则蠹④。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⑤。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⑥得之,为予大用。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⑦,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⑧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⑨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⑩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注释】
① 匠石:匠,木匠;石,其名。之:往。
② 絜(xié):用手臂匝量。百围:“围”指五寸或一尺,“百围”即五丈或十丈。
③ 液樠:流脂液。“樠”即松心,多脂。
④ 蠹(dù):虫蛀。
⑤ 泄:散失,被抛弃。
⑥ 乃今:直到今日。“乃”言其得之难也。
⑦ 而:你。
⑧ 诊:通“畛”,告,诉说。
⑨ 诟厉:辱骂、嫌弃。
⑩ 翦:斩除。
【译文】
匠人石去齐国,来到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干,足有头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八十尺处方才分枝,用它来造船可造十余艘。观赏的人群像赶集似地涌来涌去,而这位匠人连瞧也不瞧一眼,不停步地往前走。
他的徒弟站在树旁看了个够,跑着赶上了匠人石,说:“自我拿起刀斧跟随先生,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先生却不肯看一眼,不住脚地往前走,为什么呢?”
匠人石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不能取材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有如此寿延。”
匠人石回到家里,梦见社树对他说:“你将用什么东西跟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那楂、梨、橘、柚都属于果树,果实成熟就会被打落在地,打落果子以后枝干也就会遭受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丫被拽下来。这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鲜美果实才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自身招来了世俗人们的打击。各种事物莫不如此。而且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住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你这样看待事物怎么可以呢?你不过是几近死亡的没有用处的人,又怎么会真正懂得没有用处的树木呢!”
匠人石醒来后把梦中的情况告诉给他的弟子。弟子说:“旨意在于求取无用,那么又做什么社树让世人瞻仰呢?”匠人石说:“闭嘴,别说了!它只不过是在寄托罢了,反而招致不了解自己的人的辱骂和伤害。如果它不做社树的话,它还不遭到砍伐吗?况且它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与众不同,而用常理来了解它,可不就相去太远了吗!”
基础知识
1.选出下列加红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北冥(míng) 尘埃(āi) 坳堂(āo) 抟扶摇而上(chuán)
B.鲲鹏(kūn) 夭阏(yān) 蓬蒿(hāo) 学鸠(jiū)
C.晦朔(shuò) 泠然(líng) 宿舂粮(chōng) 决起(jué)
D.蟪蛄(huì) 榆枋(fāng) 蜩与学鸠(tiáo) 数之然(shuò)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B.复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C.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D.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3.选出加红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4.对下列句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
③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④ 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与“则芥为之舟”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鲲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以百岁为春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6.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2018 河北邢台一中高二上学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小题。
触蛮之战,蜗角之争
庄 周
魏莹与田侯牟①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②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③,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⑥戴晋人于魏莹。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⑤。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 ①莹,魏惠王名。田侯牟,齐威王名。②犀首:武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④胥靡:服役的人。⑤管,一种乐器。剑首:指剑鼻环的小孔。嗃(xiāo),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吷(xuè),细微的声音。⑥引荐
7.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莹与田侯牟约???? ?????约:结盟
B.善言伐齐者,乱人也????? 伐:攻打
C.王与蛮氏有辩乎????????? 辩:辩论,争辩
D.臣请为君实之??????????? 实:证实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孙衍将军对魏莹准备刺杀田侯牟的做法感到很可耻,他认为田侯牟是万乘大国的国君,不能用老百姓的方法去报仇。
B.季子听了公孙衍的议论认为公孙衍的做法可耻,他认为公孙衍是个挑起战乱的人,他的话不能听。
C.华子感到公孙衍、季子的观点都很不好,他劝君主但求自然之道就是了。
D.惠子听说了这件事,把戴晋人引荐给了魏莹。戴晋人给魏莹讲了触蛮之战、蜗角之争的故事,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豁然开朗,心中的不愉快全都消失了。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2) 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二、阅读下文,回答11-13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1.解释加红的词。
(1)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
(2)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__
(3)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______
(4)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文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A.① 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B.① 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C.① 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D.① 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13.对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参考答案
1.D
【解析】A项抟扶摇而上“tuán”;B项夭阏“è”;C项决起“xuè”。
2.C
【解析】A徒—徙,B复—覆,D辨—辩。
3.B
【解析】A项,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项,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项,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4.C
【解析】①②句两个“虽”字都是“即使”的意思;③④句两个“且”字分别是“况且”和“将要”的意思。
5.C
【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作为,当作”的意思。A项可译为“是,叫”,B.表反问语气, D项译为“替”。
6.优游自得的样子 鲲鹏 无己 无功 无名
7.C试题分析:辩,分别,通“辨”。
8.D试题分析: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9.D试题分析: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恍惚,若有所失。
10(1)它们时常相互为争夺地盘而挑起战争,战斗中倒伏在地上的尸首就有数万之多,战胜者追逐败兵往往十五天才返回。(2)尧、舜是人们所赞誉的圣人,但在戴晋人面前提起尧舜,犹如一声细微之音而已。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相与”“逐北”“旬有五日”“反”“道”“譬犹”。
【参考译文】
魏莹与田侯牟订有盟约,而田侯牟却违背了盟约。魏莹十分愤怒,准备派人去刺杀他。
公孙衍将军听说后,感到这种做法很可耻,便对魏莹说:“君主您是万乘大国的国君,却用老百姓的方法去报仇。我恳请受命率领二十万披甲士兵,为您攻打齐国,俘虏他的人民,牵走他的牛马,让他因恚愤而背生痈疽,然后占领他的国家。等齐将田忌出逃,然后抓住他,鞭打他的后背,折断他的脊梁。(这才是大国的风度,光明正大的做法。)”
季子听了公孙衍的议论认为公孙衍的做法可耻,他说:“譬如要修筑十仞高的城池,已经修筑了十仞之高,却又去把它毁掉,这可是服役之人的辛苦劳动啊!现在不用兵打仗已经七年了,这是王业的基础啊。公孙衍是个挑起战乱的人,他的话不能听。”
华子听了这些议论之后,感到这些观点都很不好,便说:“鼓动攻打齐国的人,是好乱之人;鼓动不要攻打齐国的人,也是好乱之人;议论攻打与不攻打来搅乱人心的人,又是一个好乱之人。”君主说:“那么怎么办呢?”华子回答说:“君主但求自然之道就是了。”
惠子听说了这件事,把戴晋人引荐给了魏莹。戴晋人说:“有一种小动物叫蜗牛的,君主知道吗?”魏莹说:“知道。”戴晋人接着说:“有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左角上,人称触氏;还有一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右角上,人称蛮氏。它们时常相互为争夺地盘而挑起战争,战斗中倒下的尸首就有数万之多,追逐战败者往往十五天才返回。”魏莹说:“唉!这不是虚妄的言论吗?”戴晋人说:“我请求为君主证实这些话。君主认为天地四方有极限吗?”魏莹说:“无极限。”戴晋人接着说:“知道自己的思想在无极限中遐想,再返回人迹所到之处的狭小的国家,是不是感到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呢?”魏莹说:“是的。”戴晋人又说:“在这人迹所到之处的狭小范围内有个魏国,在魏国之中有个梁都,在梁都之中有个君王,(试问)君王和蛮氏有分别吗?”魏莹说:“没有分别。”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恍惚,若有所失。
客人走后,惠子觐见。魏莹说:“戴晋人真是位德才超群的人,像尧、舜这样的圣人也比不上他。”惠子说:“吹奏管,尚能发出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吹奏剑首,就只能发出细微的声音罢了。尧、舜是人们所赞誉的圣人。但在戴晋人面前提起他们,则犹如一声细微之音而已。”
11.(1)胜任 (2)使……到来 (3)界限 (4)拼命追求
12.A
1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