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4、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也是其中之一。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其所请。
解题?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课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信。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
(2)九岁不行,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3)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蓐,通“褥”)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一词多义
(1)命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名词,任命)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名词,生命、性命)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名词,生活、生存)
(2)终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于“又”)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动词,结束、度完)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动词,终了)
(3)薄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形容词,浅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动词,迫近)、
(4)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副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动词,看见)
古今异义词???????????????
(1)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星火 古义:流星的火,比喻急迫
今义:微小的光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奔驰 古义:急速就职
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 古义:申诉<苦衷>
今义:(1)受害人向法院告发;(2)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4)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这里指柔弱
今义:不可以
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 古义:不久
今义:寻找
除 古义:授予官职
今义:去掉,不计算在内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辛苦 古义:辛酸悲苦
今义:身心劳苦
(7)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婴 古义:绕
今义:婴儿
(8)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今年 古义:现在年龄
今义:说话时的一年
词类活用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外面,在家里)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微贱,形容词名用,微贱的人;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闻,动词使动,使……闻)
(4)臣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5)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名用,不幸的事)
(6)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故老,形容词名用,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7)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形容词动用,加重)
(8)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废远,形容词动用,远离)
(9)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疾病,名词动用,生病)
文言虚词
(1)以
①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介词,因为)
②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介词,凭)
③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介词,用,拿)
④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连词,而,来)
(2)则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连词,表转折关系,但)
(3)于
①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介词,对)
重点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中之人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非”,副词,帮助表判断)
今臣亡国贱俘……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意念被动)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意念被动)
状语后置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以表具闻)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急)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本文述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述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作者首先陈述祖母早年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对自己的依赖之情;其次表明作者对州郡、朝廷屡下征举的感激之情和眼前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表明心迹,不奉诏出任并非别有希冀,反复述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最后申明所说一切都是实情,希望晋武帝予以体察。文章极力渲染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悲苦,反复陈述祖母年老多病、危在旦夕的情景,读来令人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理清结构
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自诉。写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部分(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的处境。进,无以报答;退,不能回报。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部分(第3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由于李密是蜀汉降臣,为避免晋武帝的猜忌,这段一开始他就援引武帝“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作为上表陈情的依据,接着歌颂新朝“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德政,作为上表陈情的铺垫,紧接着委婉表明自己在蜀汉做官的态度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深深感激晋武帝对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知遇之恩,最后正面提出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还是祖母病重。
第四部分(第4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的主旨。
作者首先用44和96两个年龄的对比,表明自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提出解决问题两全其美的办法。写到这里,作者才明确地提出陈情的目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结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暗合上文“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之意,以生死必报大恩的保证结束了全文。
把握重点
【最难写的一封信——《陈情表》析读开始】
《陈情表》,一封微妙的信
《陈情表》是西晋初年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信,收信人与写信人的关系非常微妙。
1、收信人是皇帝,这就太麻烦了。
在君主专制时代,皇帝就是法律本身,他的个人意志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杀予夺,无需证据,更无需法律程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是人家自己的,所以,他自然可以支配一切。
2、这个皇帝姓司马。
司马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皇帝圈中口碑最差的一伙,连他们皇帝自己都感到羞愧,东晋魏明帝和大臣在一起聊天,大臣叙述了司马氏的发家史(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明帝听到后“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3、写信人李密。
李密被征召做什么官?“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当太子的属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属于未来皇帝的直系官僚成员。可见,司马炎很看重李密。
其实,这不是李密主要的为难之处,他最担心的是之前他曾经在蜀汉做过官,他是蜀汉的遗老。如果不为司马氏做事,显然有顾念旧国的倾向。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维护自己天下的正统地位非常看重,对于“人心”问题甚至神经质。李密必须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猜忌心理,这是李密第二个麻烦,也是必须解决的麻烦。所以,这封信写起来非常困难,必须写好,既不能得罪晋武帝,又必须达到推掉朝廷任命的官职,太难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动之以情——打动晋武帝的心
苏轼曾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李密的尽孝对象有点特殊,是他的祖母。文中说——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祖母病重,我必须在床前伺候,不能远离,这是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祖母是抚养我长大成人的至亲,这个关系实在是不同寻常。
为什么祖母会“躬亲抚养”?因为“夙遭闵凶”。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出生六个月父死。鲁迅在十几岁时候父亲去世,他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养活全家的重担,给鲁迅一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李密比鲁迅还惨,在襁褓之中父亲就离自己而去。父亲死去,已经对李密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阴影,母亲又在他四岁时改嫁。
(2)体弱多病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幼年的李密体弱多病,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痛苦的;对于年迈的祖母来说,更是操心费力。祖母比李密大五十二岁,祖母在母亲改嫁时五十六岁,开始抚养苦命的孙子。五十六岁,即便在今天,年龄也已很大,况且是平均年龄四五十岁的晋代。五十六岁,是人的晚年了。人的晚年,精力体力均大打折扣,但又必须需要年迈的祖母抚养,不用多说,我们也能想象这个情形。祖母白发苍苍,小孙子年幼多病,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一对组合。
(3)家道衰微
表现一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李密的父亲是单传,如果祖母还有其他的儿子,还可以借以依靠,可是没有。李密又没有兄弟,所以,奉养祖母的责任只能自己来承担。
表现二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如果家境很好,有钱有势,以上的因素都可忽略,但李密家恰恰又是门庭衰微。李密的祖父曾经做过太守,是官宦之家。祖父、父亲这些男丁一个不存,不家道中落还有什么结果呢?家道中落,不但给李密祖母抚养李密带来了经济困难,而且带来了生活困难。
李密以字字泣血来告诉晋武帝,我的祖母应该也必须由我来躬亲奉养,让祖母安度晚年,这个孝道一定也必须尽到。
晓之以理——堵住晋武帝的嘴
1、祭出晋国的治国口号
打败对方的最高手段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李密深谙此理,他祭出晋朝的治国口号——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招可谓是稳准狠。
稳:晋武帝宣扬以孝治天下,李密是孝子,如果剥夺其孝的权利,就是搬石头砸自己脚。李密非常有把握地判断出,晋武帝一定不能反驳自己的这条理由。
准:李密知道,晋武帝希望自己为其所用,为国尽忠。但他偏偏不提为国尽忠这个事。因为晋武帝不能提,也不好意思提。司马氏皇帝宝座是对曹魏政权不忠篡夺而来的。所以,忠是司马氏的疮疤,所以李密就只提孝道。
狠:孝和忠在古代是不分的。在家尽孝是起点,为国尽忠是其终点。中国封建王朝历来就是扩大版的家庭,皇帝叫君父,其余的都叫子民,皇帝与臣民的关系就是父子关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打着“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根本目的就是“以孝劝忠”。
李密明知司马氏打出“以孝治天下”旗号的目的,却偏偏把两者割裂开来,因为他看到了司马氏的软肋——只能提孝,不能提忠。晋武帝看到此也只能哑巴吃黄连。表面上称赞,内心恨得牙根痒痒。
2、剖白自己的政治倾向
晋武帝不仅关心李密能否为自己所用,服侍太子。还有对李密的一个重要考察——是否还怀恋旧国蜀汉,是否承认新的政权。
(1)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蜀国已经是过去时,是“伪朝”。李密一家几代都是在蜀为官,不可能对故国没有眷恋。况且李密在蜀汉又是名士,工作干得风生水起。所以,李密必须在信中直接贬斥蜀汉,让晋武帝放心。
(2)自贬名节。
他不但要贬斥蜀汉,还要贬斥自己,自毁形象。
第一,对自己过去名节的自贬。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我李密原来在蜀汉任官时便想着做大官,发大财,与所谓的清高是不沾边的。李密在蜀汉做官,绝不仅仅是为了宦达,这里他隐藏了为国尽忠、实现自己人生理想抱负的因素。这种隐藏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我们知道,李密是名士,名士最爱惜的不是官位、不是财富,而是自己的羽毛——名节。李密在此自贬名节,这对他是多大的痛苦!
第二,对现在名节的自贬。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期冀。
李密对自己的称呼是“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这对于一个爱惜自己羽毛的名士来说,是莫大的自我侮辱。因为中国文化中对臣子的道德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好马不配二鞍,忠臣不事二主”。蜀国虽亡,蜀国子民尽归西晋,但其民心并不代表着就完全归附西晋。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必须打消晋武帝的这个疑虑。李密说我对故国没有半点希冀,想到新朝廷做官没有半点犹豫。
(3)文章的最后,李密再一次表明心迹: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我誓死效忠新朝廷,绝无二心。
诚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注意:“犬马”两个字极其丑陋。这是一个有气节大名士应该说的话吗?但是李密就是说出来了。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俯首在地的士大夫,诚惶诚恐地乞求宽宥的背影。
我们在为李密的卑躬屈膝慨叹之余,也看到了高高在上的封建帝王——晋武帝是何等令人毛骨悚然,因为他们不但有让你做官的这根胡萝卜,更有打死无数人的大棒。
在封建王权高于一切的社会里,个人的独立自由都被无情得挤压到阴暗的角落。
我猜想,晋武帝看到此处,肯定会龙颜大悦。李密你来与不来都不是问题了,你已经不足为虑了。因为你在精神层面已经妥协,已经服软认输。
我们知道,占领分两种。一种是占领土地,一种是占领人心。蜀国的土地已经占领了,这是硬占领。打垮精神是软占领,像李密这样蜀汉有代表性的大名士一旦自贬名节、服软认输,他们投降了,晋武帝对蜀汉的征服就彻底完成了。
所以,李密的这一番说辞正中晋武帝下怀,李密在痛苦地贬损自己之后暂时获得了不去做官的资本。
3、给皇帝台阶下
李密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因为他“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在家尽孝就不能为国尽忠,为国尽忠就不能在家尽孝。
经过上面分析,我们知道,李密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已经把矛盾化解了。
但是晋武帝毕竟是皇帝,毕竟姓司马。你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皇帝也不一定买你的帐,李密必须给足晋武帝一个理由,给他一个台阶下。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这里很明显,我祖母已经九十六了,还能有多少时日呢?我为您服务的时间长着呢,我才四十四岁啊!
这个数学题谁都能算出来,可以说,这明显是李密给晋武帝台阶下。我总之都要去的,你就再容我几天吧!
晋武帝心满意足,说,李密啊,真是个名不虚传的大名士啊,不来就先不来吧!在家尽孝吧。送钱去,送两个使唤丫头服侍老太太。
这封最难写的信终于写完了,也终于达到了不去做官的目的。事情的后续是什么样呢?
九十六岁的祖母很快去世了,李密服丧完毕后还是老老实实去了洛阳当他的太子洗马了。李密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他朝中无人,最后被罢官,死在家中。■(结束)
写作特色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文章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知识迁移
(2018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二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选自《陈情表》有删节)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③。”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改嫁。醮,结婚时以酒祭神的仪式。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用来指有才华的人。③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大意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得不到安宁。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舅夺母志??????????????? 夺:改变
B.终鲜兄弟??????????????? 鲜:少,这里指没有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 察:观察
D.周门人方之游夏????????? 方:比拟,比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复以洗马征至洛
B.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弗之劾也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
D.诏征为太子洗马??? ??????????????????????出为温令
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B.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C.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D.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情表》开篇作者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C.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因而未能回到京城任职。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C.“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教太子政事,文理。
D.史传类作品当中经常有关于官职变动的词语,常见的“拜”、“除”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而直接含有升迁之意的词语有“陟”、“升”,含有贬谪之意的有“擢”、“黜”。
参考答案:
1.C察:考察。这里是推举的意思。
2.D A以:因为/凭借……的身份。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C则:表转折/表顺承。D为:动词,担任。故D项正确。
3.A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4.D。D项李密不能回京为官是因为朝中无人作后盾。
5.D。“擢”是升迁。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武阳县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给皇上上书《陈情表》。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氏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从事,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从事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
拓展阅读
传统经典:白话二十四孝故事
元代人郭居敬编撰《二十四孝》概述了我国古代二十四位著名孝子的孝行故事。情节生动,文字简炼,内容多是宣传我国劳动人民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孝悌,流传甚广。
当然,由于时代所限,这些故事是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选编的,有的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但作为青少年,了解一下先贤行孝的故事,对于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道德水平,特别是以德治国的今天,对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还是很有帮助的。
一、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诗赞: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二、戏采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烂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诗赞: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闱。
三、鹿乳奉亲
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乃免。
诗赞: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四、为亲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诗赞: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五、啮指心痛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诗赞: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六、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以衣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诗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七、亲尝汤药
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诗赞: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八、拾葚供亲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诗赞: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九、埋儿奉母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诗赞: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十、卖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诗赞: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十一、刻木事亲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诗赞: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十二、涌泉跃鲤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诗赞: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十三、怀桔遗亲
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诗赞: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十四、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诗赞: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十五、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诗赞: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十六、闻雷泣墓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
诗赞: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十七、哭竹生笋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诗赞: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十八、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诗赞: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十九、扼虎救父
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才得免于害。
诗赞: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谗口中。
二十、恣蚊饱血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诗赞: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二十一、尝粪心忧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诗赞: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诗赞: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二十三、涤亲溺器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诗赞: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二十四、弃官寻母
原文: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诗赞: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红的字注音全错的一项是 ( )
① 门衰祚(zuò)薄 ② 外无期(qī)功强近之亲
③ 茕(qióng)茕孑立,形影相吊 ④ 除臣洗(xǐ)马
⑤ 责臣逋(pū)慢 ⑥ 非臣陨(yǔn)首不能上报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⑥
2、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夙遭闵凶(一向) 躬亲抚养(亲自)
B、晚有儿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C、逮奉圣朝(及) 除臣洗马(除去)
D、臣具以表闻(准备) 刘病日笃(病重)
3、从下列各组句中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加红的词
① A、慈父见背 B、路转溪桥忽见
C、府吏见丁宁 D、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与[ ]同
② 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圣朝以孝治天下
C、但以刘日薄西山 D、谨拜表以闻
[ ]与[ ]同
4、对下列各句中加红词的不同含义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
A、诏书特下(特地)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特别)
B、猥以微浅(低微) 听臣微志(小)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 何乃太区区(见识小)
D、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推举) 杀人如不能举(残酷)
5、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夙遭闵凶 B、零丁孤苦
C、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6、下列句中加红词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有别,试分别写出它们的古今义:
①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 今
② 非臣陨首不能上报 古 今
③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 今
④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 今
7、下面各句分句间关系相同的是( )和(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母子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8、下列各句未用比喻的一项是 ( )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9、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我)既没有伯父叔父,兄弟又很少。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我)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C、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我因为没有人来供养,辞谢而没有接受任命。
D、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我有一段时间在蜀国为官,后来又在晋朝做过郎官。
阅读理解
(2018 四川广元中学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使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撑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称逋慢,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0.对下列句子中字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以险衅?? 衅:罪过
B.慈父见背?? 背:背离、抛弃
C.终鲜兄弟?? 鲜:少,这里是没有
D.辞不就职?? 就:接受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 常以身翼蔽沛公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2.下列与文段相关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一段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为下文的“愿乞终养”做了铺垫。
B.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身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特下”“切峻”“则臣”“催臣”一系列词语的运用,说明李密不顾自身安危,也要坚守封建士大夫“忠臣不事二主”的人生信条。
C.文章第三段进一步阐述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关系,目的是想让晋武帝能被自己的遭遇所感动。
D.选文中李密反复的推辞赴命,客观原因确实是祖母体弱多病,无人服侍,主观上也有李密对前朝的忠心,但为了免遭杀身之祸,李密在文中大量的运用贬低自己的话,实属无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3、下列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犹蒙矜育 (怜惜) B、过蒙拔擢(过去)
C、臣少仕伪朝 (任职) D、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1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乌鸟私情: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5、请用原文回答作者陈情的原因和目的。
陈情的原因:
陈情的目的:
16、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密不接受晋武帝的任命,是因为他想保持自身的名誉和节操。
B、李密挑明自己曾经“少仕伪朝”,是为了表明自己不是不想就职,而是心有惧虑之情。
C、贯穿选文第二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开头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结尾说刘氏“保卒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的,说的入情入理。
D、面临忠孝难全的处境,作者指出了祖母和自己的年龄之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尽孝后尽忠。
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A夙,早时;C除,授予官职;D具,详细
3、① A、C ② A、C
4、D
【解析】第二个“举”是“尽”的意思。
5、D
6、① 成人自立;(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 报答皇上;向上报告。③申诉(苦衷);说给人听④辛酸苦楚;身心劳苦。
7、A D
【解析】均为因果关系。B并列关系 C假设关系
8、A
9、B
10.D D项“辞不就职”的“就”是“就任”。
11.C C项均为“没有用来......的方法”;A项前句是“因为”,后句是“用”,介词;B项前句是结构助词“的”;后句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 D项前句为连词,表转折;后句为连词,表顺承。
12.B B项李密不顾自身安危也要坚守封建士大夫忠臣不事二主”的人生信条”错误,是希望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并非怀有二心,只是为了奉养祖母。
13、B
14、(1)乌鸦反哺之情。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
(2)活着拼死报效,死后也当结草报恩。
15、除臣洗马 愿乞终养
1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