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8讲 “古代抒情散文”综合应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8讲 “古代抒情散文”综合应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5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复习与巩固
学习目标:
1.归纳总结本单元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把握文言文诵读背诵方法。
知识积累
字词汇总
古今异义
1.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家中亲属。父母为“亲”,与父母有关的亲属为“戚”;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2.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记恨,仇恨。
3.所赖君子见机 见机 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4.穷且益坚 穷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穷困,经济拮据。
5.阮籍猖狂 猖狂 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而放肆。
6.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 古义:游动的雾气;今义:动物的名称。
7.海运将徙于南冥 海运 古义:海动;今义:海洋运输望。
8.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两个词;今义:连词,与“但是”连用。
9.众人匹之 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多数人。
10.腹犹果然 果然 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副词,与所说的相符,也当连词。
11.之二虫又何如 虫 古义:泛指动物(大虫一般指老虎);今义:虫子。
12.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 古义:寿命短;今义:①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②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很慢的年份。
13.至于成立 至于 古义:到;今义:程度副词。
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有根据,站得住脚。
14.除臣洗马 除 古义:授予官职;今义:除去。
15.告诉不许 告诉 古义:申诉;今义: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
16.臣之辛苦 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17. 九岁不行 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
18.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报 古义:报答皇恩;今义:向上级报告。
1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 古义:拳拳;今义:数量少,不重要。
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
2.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
3.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
4.云销雨霁 “销”通“消”
5.接孟氏之芳邻 “接”通“结”
6.北冥有鱼 “冥”通“溟”
7.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8.此小大之辩 “辩”通“辨”
9.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
10.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11.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通“又”、“反”通“返”
12.夙遭闵凶 “ 闵”通“悯”
13.常在床蓐 “蓐”通“褥”
14.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
词类活用
1.策扶老以流憩 名词用作动词,拄着(拐杖)
2.园日涉以成趣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在园子里
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4.携幼入室 形容词用作名字,儿童,孩子
5.眄庭柯以怡颜 使……开心
6.襟三江而带五湖 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
7.徐孺下陈藩之榻 使动用法,使……放下
8.腾蛟起风 使动用法,使……起舞
9.屈贾谊于长沙 使动用法,使……委屈
10.窜梁鸿于海曲 使用用法,使……出走
1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名词用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12.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俊杰
13.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下,往下
14.而后乃今将图南 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1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名词作动词,南行
16.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使动用法,使……满意;使……信任
17.彼于致福者 使动用法,使……到来
18.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9.但以刘日薄西山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20.历职郎属 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2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22.猥以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重点句式
被动句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纤歌凝而白云遏。
3.怀帝阍而不见。
4. 而刘夙婴疾病。
宾语前置
1. 复驾言兮焉求?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乐夫天命复奚疑。
4.童子何知?
5. 彼且奚适也?
6.之二虫又何知?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农人告余以春。
2.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
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4. 臣具以表闻。
省略句
1. 僮仆欢迎,稚子侯(于)门。
2. 翱翔(于)蓬蒿之间。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它却能独出机杼,在内容上一扫魏晋玄学佛理的虚渺空幻,代之以清新淳朴、淡远洒脱的文采和精神风貌。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句式特殊。可从课文里选择几种频繁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句式,仔细体会揣摩。文辞工整富丽而气韵生动,感情基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要注意通过诵读体会这点。
《逍遥游》全篇由寓言组成,表达的思想新奇而深奥,加之作者在论述时思维跳跃,语言怪诞不经,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在理解文章大意后,再把握作者所使用的寓言的用意。这篇文章表达的思想非常富于启发性,可展开讨论。
《陈情表》是一个“亡国贱臣”向新朝皇帝坚辞官位的表章。如果措辞不当,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作者以至情至理的的言辞申述祖母的养育之恩和自己“终养”祖母的愿望,打动了晋武帝。这篇文章是“动之以情”的典范之作。
把握重点
诵读文言文“三注意”
1.读准字音,注意异读
读准字音是文章诵读的最基本要求,特别是文言文中的异读现象。异读包括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破音异读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的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在文言文中很普遍,应引起高度重视。
2.注意停顿,读对节奏
在诵读停顿时,要注意避免现代语言思维的习惯定式,不能读破句。只有准确的停顿,读对节奏,才能有效把握与领会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主旨,才能在读中培养语感,从而收到熏陶和教育。
3.注意音节与文势,读出韵味
语言除意义外,还追求它的声调、色彩、波澜、感觉。语言文字的的音乐美,不但可以让读者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可以增强作品艺术的感染力量。
背诵文言文“五抓”
1.抓关键词
一种是句段的领头字;一种是容易联想背诵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把握住关键字,不但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今后对材料的提取和运用。
2.抓句式
文言文中的段落,有的既有整句又有散句,有的运用骈句。抓住句式的特点,能加强记忆。
3.抓特点
有的文章或段落,其行文很有特点.理解并把握行文的某些特点,对背诵很有好处。
4.抓层次
有的文言文段落层次非常清楚,背诵这样的文章可以运用抓层次法。
5.抓顺序
这是根据文章的写作写作顺序背诵的一种方法。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知识迁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杜公讳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也。其为大臣,事其上以不欺为忠,推于人以行己取信,故其动静纤悉,谨而有法。
公少举进士高第,治吏事,如其为人。其听狱讼,虽明敏而审核愈精,屡决疑狱,人以为神。其簿书出纳,推析毫发,终日无倦色。至为条目,必使吏不得为奸而已;及其施于民者,则简而易行。始居平遥,尝以吏事适他州,而县民争讼者皆不肯决,以待公归。知乾州未满岁,安抚使察其治行,以公权知凤翔府,二邦之民争于界上,一曰“此我公也,汝夺之”,一曰“今我公也,汝何有焉”?
夏人初叛命,天下苦于兵。吏缘侵渔,调发督迫,至民破产不能足,往往自经投水以死。于是时,公在永兴,语其人曰:“吾不能免汝,然可使汝不劳尔。”乃为之区处计较,量物有无贵贱、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以次输送。由是物不踊贵,车牛刍秣宿食来往如平时,而吏束手无所施,民比他州费省十六七。至于缮治城郭器械,民皆不知。
公多知本朝故实,善决大事。初,边将议欲大举以击夏人,虽韩公[注]亦以为可举,公争以为不可,大臣至有欲以沮军罪公者,然兵后果不得出。契丹与夏人争银瓮族,大战黄河外,而雁门、麟府皆警,范文正公行将宣抚河东,欲以兵从。公以为契丹必不来,兵不可妄出。范公怒,至以语侵公,公不为恨。后契丹卒不来,众始服膺。二公皆世俗指公与为朋党者,其论议之际盖如此。
公自布衣至为相,衣服饮食无所加,虽妻子亦有常节。家故饶财,诸父分产,公以所得悉与昆弟之贫者。俸禄所入,分给宗族,赒人急难。至其归老,无屋以居,寓于南京驿舍者久之。卒时,戒其子殓以一枕一席,小圹庳冢以葬。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全集》,有改动)
[注]韩公:韩琦,宋代名相、名将,以能准确判断战争形势著称。
1.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听狱讼 听:打听、打探
B.尝以吏事适他州 适:到……去
C.由是物不踊贵 踊:跃升、飞涨
D.大臣至有欲以沮军罪公者 沮:阻止、阻挠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红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及其施于民者,则简而易行;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①今我公也,汝何有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虽韩公亦以为可举; ②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D.①戒其子殓以一枕一席; ②以乱易整,不武。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虽明敏而审核愈精,(故)屡决疑狱。
B.(民)往往自经投水以死
C.范文正公将宣抚河东,欲以兵从(夏)
D.二公皆世俗指公与为朋党者,(然)其论议之际盖如此
4.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杜衍为人精明谨慎,恪尽职守,办案公道,深得民心,曾引发凤翔、乾州两州争抢他的“怪事”。
B.国有边患时,杜衍明里推脱责任,暗地里却精心统筹,减轻永兴百姓负担,使他们摆脱官吏的巧夺豪取。
C.当契丹与西夏发生冲突时,杜衍对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并坚持原则,毫不退让,甚至让好友感到不快。
D.杜衍出身平民,为官清廉,看淡名利,能济人急困;其年老回乡后,久居驿馆,临终又告诫儿子简葬。
参考答案
1.A(听:处理、判断。)
2.D〔D项“以”均为介词,“用”。A项“则”①为连词,“却”;“则”②为连词,“就”(一说“与下句‘则’连用表对举)。B项“焉”①为代词,“之”(一说为疑问语气词);“焉”②为兼词,“于此”。C项“虽”①为连词,“即使”;“虽”②为连词,“虽然”。〕
3.C(不是让士兵跟从西夏,而是跟从自己)
4.B(原文没有“推脱责任”的意思)
译文
杜公讳名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他作为大臣,侍奉上级时把不欺骗视为忠诚(的标志),推及百姓则以坚守原则做好自己而取信,故此其动静细致周全,严谨且有法度。
杜公少年高中进士第,治理公务,就像他为人那样(严谨)。他处理案件时,虽然他精明敏锐但还是审查核对更加精确,所以多次解决疑难案件,(以至于)人们都认为他是神明下凡。他记录案宗,推究分析微小之处,整日无疲惫之色。至于制定法令规章务求让官吏不能做奸猾之事;但是等到实施到百姓身上,却简单易行。开始时杜公任职于平遥,曾经因为公事到其他的州去,然而县里的打官司的百姓都不肯同意做出判决,来等着杜公回来之后处置。在乾州任职未满一年,安抚使考核审查他的政绩,让他暂时掌管凤翔府,乾州与凤翔的民众在州界上争抢杜公(任自己的父母官),一方说“这是我们的大人,你们干嘛要夺他”,一方说“现在是我们的大人了,你们有他什么呢?”
西夏人刚刚背叛我朝的命令(作乱)时,天 下苦于战争,官吏们也借此侵夺牟利,(极尽)征调派发监督逼迫(的事情),都到了让百姓破产丧家都不能供给的程度,(那些穷苦百姓)往往上吊投水而死。在这个时候,杜公在(湖南)永兴任职,对这里的百姓说:“我虽然不能使你们免除劳役,然而可以使你们不再劳苦(成这样)。”于是私下里为他们筹划安排,考量东西的有无贵贱和运输路途远近等问题,宽限他们交付的日期,使他们按照次序输送。因此物价没有出现飞涨的情况,牛马车辆粮草住宿饮食等和平时一样,但是那些官吏束手无策没有可以施用(搜刮手段之处),百姓比其他州县的费用节约了十之六七。至于那些修缮整治城池器械的事情,百姓都不知道有这回事。
杜公知道很多本朝的旧事,善于决断大事。开始时,边关的将领商议要大举进攻西夏,即使是韩琦这样的人物也认为是可行之计,只有杜公坚称这样不可以。大臣中甚至有想以阻碍军务之罪责罚杜公的,但是军队最终还是没有调发。(后来)辽国与西夏争夺银瓮族,双方在黄河以西大战,但是雁门关、麟府等地都保持警戒状态,正赶上范仲淹公要去安抚巡视河东一带,想带军队前去。杜公认 为辽国(契丹)人一定不会到河东来,不可草率带兵前往。范公大怒,到了用言语冒犯杜公的地步,但杜公并不以此为恨事。后来契丹果真没有来,大家这才衷心信服。韩、范二公都是俗人所认为的与杜公结党的人,(但是)到了这样决议大事的时刻也大体如此(坚守原则)。
杜公从平民到卿相之位,衣服饮食没有什么变化,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有固定不变的操守。 家里本来富有家财,叔父伯父们分家时,杜公把自己的所得全部给了那些贫穷的同族兄弟们。俸禄得来的收入,分配给宗族,救济他人急难。等到其退职之后,没有房屋来居住,在南京的驿馆里借住了很久。临去世前,告诉他的儿子用一枕一席入殓他,用矮小墓穴埋葬他。
拓展阅读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有一年,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这个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专门假借太守的名义到处发号施令。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陶渊明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后人就用“不为五斗米折腰”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少年奇才——王勃
王勃幼时即通贯九经,诗书满腹,有“神童”之誉。他十四岁从山西去看望贬到交趾为官的父亲,路经千山万水。
当他坐船行至长江马当山下时,忽遇狂风巨浪,船将倾覆。满船的人尽皆恐惧,唯有王勃端坐在船头毫无惧色,朗朗读书。舟人奇怪问道:“满船之人死在须臾,为何你毫无惧色?”王勃笑道:“生死在天,有何可避?大家勿慌,我当救此数人之命!”说完写一首诗掷于水中,须臾云开雾散,风浪俱息。其诗曰:“唐圣非狂楚,江渊异汨罗。平生仗忠节,今日任风波。”此时,满船人相贺到:“少年真是奇才,能动江神,解诸人水厄之灾。”
庄子敲盆唱歌送亡妻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庄子却正岔开脚坐着敲打瓦盆唱歌。
惠子说:“(您的妻子)和你做了一世的夫妻,养大了孩子自己年老过世,人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打瓦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样的。这是她刚刚死了,我难道能不为此而感叹吗!推究起来,人最初本来没有生命,不仅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仅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元气。她混杂在无可捉摸之间,变得有元气,有元气又变得有形体,有形体然后有生命,现今又变而为死,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她将要安然歇息于天地之间了,而我却要凄凄徨徨地守着她哭,我认为不合乎常理的(不通达天命的),所以(我)没有哭哭啼啼。”
典故—衔环
衔环,又作“结草衔环”,也作“衔环结草”。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这个典故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东汉杨宝小的时候,在山林中见到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黄雀。杨宝见它可怜,便带回家中精心照料。等小黄雀的伤完全养好后,杨宝就把它放了。当天晚上,杨宝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黄衣童子,口中衔着四个玉环,说是送给杨宝的礼物,并祝愿杨宝子孙几代都做大官。后来,杨宝的儿子、孙子、曾孙果然都做了大官,享尽了荣华富贵。
单元写作
写作引导
古人提倡写文章要做到“凤头、豹尾、猪肚”。“猪肚”,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内容要充实。要达到充实的要求,必须写文章不能空洞、抽象,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具体到不同文体,充实又有不同的表现,在写作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1.充实体现在记叙类文章中,就是叙述描写具体、细节丰沛、形象饱满。
从内容上看,选材要具体、典型、有个性,要从生活出发,选择鲜活的事例;从写法上看,要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并将感情贯注于叙述和描写之中,避免行文的干瘪空洞。
2.充实体现在议论类文章中,就是要论据翔实,理由充分,说理酣畅。
议论文要理据丰富,有个人见解,且观点明晰:写法上,要摆事实、讲道理,注重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而不能凭空生发议论。
3.充实体现在抒情类文章中,就是要情感真挚,抒发自然,饱满动人。
抒情文要感情真挚、饱满,情文并茂;要以叙述描写为基础,把情感赖以产生的“故事”写足、写实,抒情才来得自然、感人。否则,抒情就容易显得虚假矫饰、无病呻吟。
范文导引
母爱的点、线、面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你在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个面上,都能体会到母爱的至高、至善、至美。
   ——题记
母爱的点
  六岁。爸爸因为意外去世后,和妈妈相依为命的我便没有了花裙子和漂亮的玩具,生活过得拮据艰难。少不经事的我看见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去学校,回家吵闹着,缠着母亲要去学校。妈妈难过得抹眼泪,因为家里实在没有办法给我准备报名的钱,更没有办法给我准备新的书包和学习用品。母亲带着我一遍遍的请求校长让我先读书,学费随后再补,却饱受别人的奚落和白眼,品尝到了人间的人情冷暖。不过后来我一直名列前茅,所以还意外得到了不少关照。为了给我攒学费,母亲抓紧时间做了不少的布鞋、鞋垫,还有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用来换取我的学费还有文具钱。就是妈妈这些点点滴滴的爱,铺就了我的求学道路。
母爱的线
  十三岁。因为数学成绩非常突出,我被学校选为重点培养的苗子,周末接受了额外的培训,培训点是在另外的一座城市,于是我和妈妈就走上了周末跑学的道路。此时我的学费,却依旧是妈妈的心头病。学费尚且如此捉襟见肘,更别说生活费了,经济不宽裕的我们常常是自带着茶叶水和馒头咸菜上路,然后满身风尘的回来,说不尽的艰难,到不完的疲惫,还有没完没了的被挖苦,还有面对着的焦灼而不确定的未来。这是一条异常艰难的求学道路,对我是巨大的考验,可是在妈妈的鼓励下,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周而复始的铁轨线上,我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好学生,而母亲的眼角已经悄然爬上鱼尾纹,而腰间已经明显的看出年龄的痕迹。原来,母爱的每个点,都连成了一条充满爱意的线条,给了我平淡而真实的幸福。
母爱的面
  十七岁。我开始学会的叛逆,学会了讲究名牌,学会了看不起那些工作卑微的人,学会逃学、打游戏、上网聊天、夜不归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母亲一次次的将我找回来,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教育我,我是桀骜不驯的,我开始看不起母亲,和母亲吵架,离家出走……母亲悲伤的眼泪没能阻挡我堕落的脚步,我越来越看不起她。每一次和母亲吵架后,母亲伤心的哭声总会不经意的碰撞到我的耳膜。为我难过的时候,母亲总是用头去撞墙,斑斑驳驳的墙壁上,渐渐的有了凹凸不平的痕迹。那一面墙壁,就好像无言的老师,诉说了妈妈对我的最无私的爱。也许母爱的力量真的很神奇吧,我终于体会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习渐渐的赶上去了,没多久就又重新成为了优等生,而母亲那紧锁了很久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了……
也许你会看不起自己的母亲,也许你也因此看不起别人的母亲,但是,亲爱的你,一定要学会体会到母爱的心细如发,博大精深。因为母爱是至高、至善、至美的。母爱的细微有多少,母爱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都不重要,因为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有值得记忆的事件。就是这些琐碎的点,紧密的连成了一条长长的线,然后是宽广的面,让我牵挂,并且无限的想念。
【名师点评】“母爱”的确是作文中永恒的话题,但本文作者面对所给的几何学上这则抽象材料,能以时间为线索,从母爱这个角度去立意,让人出乎意料。行文中,我们感受到了潺潺流淌的母爱。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徙(xǐ) 草芥(jiè) 泠然(lǐng) 覆水难收(fù)
B.险衅(pàn) 日笃(dǔ) 盘桓(huán) 北冥神功(míng)
C.希冀(jì) 拔擢(zhuó) 晦朔(shuò) 五尺之僮(tóng)
D.万仞(rèn) 舂粮(chōng)陨首(yǔn) 太子洗马(xǐ)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此小大之辩也; B.旬有五日而后反;
C.祖母今年九十有六;D.愿陛下矜悯愚诚。
3.下列加红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水击三千里; D.包举宇内,席卷天下。
4.下列各句中的加红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野马者,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B.蟪蛄不知春秋;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5.下列加红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之二虫又何知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臣以奉养无主
C.以五百岁为春 不足为外人道也
D.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皆出于此乎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奚以知其然也;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7.下列对文学常识及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后人以“内篇”“外篇”“杂篇”分之。
B.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写给国君的奏章。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这种文体。《陈情表》的作者李密是西晋人,曾在前朝做蜀汉之官,入晋后,不再为官。
C.庄子宣扬完全超然而神秘的境界和不要任何客观条件,不受任何客观限制的所谓“无待”的自由。
D.《陈情表》成功的将描写和抒情相结合,深深的打动了晋武帝,从而摆脱了官场的苑囿。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8.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古今意义。
(1)臣以供养无主 古义: 今义: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 今义: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 今义:
(4)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古义: 今义:
9.下列加红的词语均属于古代升降官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D.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10.下列加红字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微至陋,过蒙拔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亲贤臣,远小人
D.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2—16题。
秋水?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1.对下列加红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辩:通“辨”,辨别
B.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小看
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懒惰
D.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语:告诉或谈论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B.吾非至于子之门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D.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望洋向若而叹曰
1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不然,籍何以至此也?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中有两个“于是焉”,第一个“于是焉”的“是”指代“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埃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第二个“于是焉”的“是”指代“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第二个“于是焉”与第一个呼应,使文章结构缜密。
B.庄子以寓言的形式,塑造了河伯和海神若两个形象,通过两个人的对话,流露出作者“凡事无涯”的思想。
C.作者引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的目的是让河伯自我批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D.作者塑造的河伯和海神若两个形象,是对立面,作者对海神若持肯定态度,对河伯持完全否定态度。
作文
15.有一次,朋友送了他一把精致的椅子作为礼物,以表示对他的肯定。几天以后,一群人到柏拉图的家里作客,看到了那把漂亮的椅子并问明来处之后,其中一个人突然跳上了那把椅子,疯狂地乱踩乱跳。并一边嚷着:“这把椅子代表着柏拉图心中的骄傲与虚荣,我要把他的虚荣给踩烂!”
众人,包括柏拉图在内都吓了一跳。只见柏拉图不疾不徐地回房里拿出了块抹布,温和地把被踩得脏兮兮的椅子擦拭干净,并请那位激动踩椅的朋友坐下,诙谐但具深意地说:“谢谢您帮我踩掉心中的虚荣,现在我也帮您擦去心中的嫉妒,您现在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和大家喝茶、聊天了吗?”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立意行文,文体自拟,题目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1.C(A泠—líng B衅—xìn D洗—xiǎn)
2.D(A辩—辨B有—又反—返C有—又)
3.A(A为名词活用作动词,BCD名词作状语,分别翻译为“一天天”、“在水里”、“像包一样、像席一样”。)
4.A(B春秋:古义是四季,今义是春天和秋天。C不行:古义是不能行走,今义是不可以。D海运:古义是海波动荡,今义是海洋运输。)
5.B(A前者动词,到,往;后者代词,这。B都是介词,因为。C前者动词,当做;后者介词,向。D前者代词,它;后者副词,表揣测。)
6.C(ABD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C为判断句。)
7.D(“描写”改为“记叙”。)
8.(1)古义:无人主持;今义:没有主人。(2)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统称。(3)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4)古义:催促;今义:强迫。
9.D(D为降官,其他为升官。)
10.D(A均为形容词,低微;B均为介词,表比较;C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离;D前为介词,因为,后为连词,常与“无”连用,和在一块译为“不能够”。)
11.C(殆:危险。)
12.D(A前者为介词,表被动,后者介词,表比较。B前者助词,“的”,后者代词,大海。C前者动词,认为,后者介词,“把”。D均为连词,表修饰。)
13.B(B为宾语前置,其它为被动句。)
14.D(“完全否定”不妥,河伯虽然开始狂妄自大,但很快觉察到自己的丑陋,说明其还有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15.审题立意指导:材料中两个人物,一个是柏拉图,一个是他的朋友。立意时可以从某一个人发生的事件入手。柏拉图面对朋友对自己的伤害,理性的处理,这是一种宽容;而朋友看到柏拉图精美的椅子,妒火中生,如何看到别人的优点成就?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而从材料的整体看,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与别人的矛盾,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加强个人的修养,都是立意的角度。
优秀范文
在心中盛开宽容之花
你一脚踩扁了装满鲜花的花篮,而花却留给了你满脚的芬芳,这就是宽容。
——题记
“谢谢你帮我踩掉心中的虚荣,现在我也帮你擦去心中的嫉妒”,看着柏拉图宽容的面对朋友对心爱的椅子的践踏,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材料引得自然,接得顺畅是啊,宽容是穿越时间,穿透人性的基石。让我们都在心中栽种宽容之花吧,让宽容之花的芬芳稀释矛盾,让宽容引领我们走向更美丽的人生。
闭上眼,想到了曼德拉,想到了他邀请对他进行百般折磨的监狱看守人员,参加他的就职仪式的惊人之举。在就职仪式上,他说:“我要感谢这些看守,在狱中的这些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日子,他让我学会了很多,尤其是‘宽容’。”我很钦佩曼德拉——这位黑人的领袖,是他的宽容稀释了与仇敌的矛盾,也让他拥有了美好的人生。他的宽容之举,冥冥之中似乎也在激励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去栽种宽容的花树,迎接美好的人生。(缘事抒情,情有所依)
抬起头,想起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段“我们”对总理的敬爱之情,溢于言表。一次周总理去一个理发店理发,接手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总理见他很紧张,于是便和他交谈起来,可紧张的小伙子吓得手冒冷汗,不知所措,低头等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然而总理却温和得告诉他:“不要害怕,是我的咳嗽犯的错,怎么能怪你呢!”正是这样一位宽容的总理,让中华儿女看到了温暖和希望,也因他的宽容之心让我们永远尊敬他。(“抬起头”与“闭上眼”照应,抒情最忌滥情和虚情,此处言不多,而情真挚)
事物的两面性是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的经济在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现实的一幕幕却令人心寒:大街上为了一点碰撞而使马路水泄不通,校园里为了一点小摩擦而大打出手,为了芝麻绿豆般的小事而争个你死我活……难道宽容之心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退了吗?我们真的需要好好思考。(联系实际增强了现实针对性)
宽容是灵魂的庙宇,少了他的庇护,心灵将不再闪光。没有哪一个时代不需要宽容,而今是个性十足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宽容。让我们都在心中栽种宽容之花吧,让宽容之花的芬芳稀释矛盾,让芬香传到四面八方。
【名师点评】本文是一篇抒情议论类的散文,围绕“宽容是人性的美丽”这一主题,选取了曼德拉、周恩来个人的事例。他们的宽容之举,宽恕之心,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人性中熠熠的光辉,同时也感染激励着我们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