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论说类文本阅读”综合应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论说类文本阅读”综合应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5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说类文本阅读”综合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艺随笔的有关知识;
2.把握论说类文章的阅读技巧。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文艺随笔
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本单元文章都属于文艺随笔。
字词汇总
字音
垂涎(xián) 锱(zī)铢(zhū) 尺牍(dú) 付梓(zǐ) 招徕(lái)
征戍(shù) 万应锭(dǐng) 窸(xī)窣(sū) 精髓(suǐ)
一蹴(cù)而就 轻鸢(yuān)剪掠 颦(pín)蹙(cù)
成语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回肠荡气: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空中楼阁: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咬文嚼字》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篇评论语言形式的文艺评论。文章选择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运用语言文字应有严谨的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
《说“木叶”》一文,通过对“木叶”和“落叶”的比较,深入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提出“诗歌语言有暗示性的问题”这一观点。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根据自己的一篇讲稿节译而成的。文章通过中国诗和外国诗的比较,分析了中国诗含蓄、“富于暗示”的特点。同时,谈了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对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进行了有力的批评。
把握重点
文艺随笔鉴赏方法
1.质疑解难
研究探讨和深入领会的前提和关键。在阅读过程中,不但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要积极研究,认真探讨,而且对看似懂了的,实际上没真正弄懂的问题要考究其“言外之意,文外之旨”。质疑有两种:一是遇到不懂或理解不透的地方,把疑问提出来;一是不同意作者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
2.研究探讨
研究探讨是手法,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文章主旨的研究探讨;二是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研究探讨;三是对句子深层含义的研究探讨;四是对重、难点句子的研究探讨;五是对遣词用语的研究探讨。做到深文浅读,浅文深读。
3.深入领会
深入领会是目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文章中的每部分内容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后,需要进一步把全文各部分的内容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什么是主要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最终把握全文的精神实质。二是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文艺随笔答题技巧
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做到三点。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论说类文章的兴趣,精读精品。认真揣摩语言,体味语意,把握作者的深层用意,反复品读,把文章读懂读透。养成及时标记、批注的习惯,把自己的主观感悟及时记下来。
2.多角度进行比较,勾画出选项的异处。然后进行比照、过滤、推理、选择,筛选出答案。比较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等。
3.摸索解题的步骤。
1)集中精力,通读全文。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全文的内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
2)精读原文,注重整体阅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社科类文章往往是内容上较深奥,结构上有较强的逻辑性,从结构分析入手,能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的整体认知。
3)细读试题。认真读懂题目要求,根据出题者的考察思路进行思考。题文对照,找出阅读的区域,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词语。
4)再读题目。一定要分析运用相关的材料,充分利用相关的信息。认真拟题,进行严密的语言整合,保证要点全面,表达简明、有序。
5)社科文的一些主观表达题,要认真组织语言,拟出要点词语,然后进行组织,力求用准精确而简明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全面。最后耐心进行复查,字斟句酌。
知识迁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和再现了诗人所创造的形象。
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几乎未作任何描写与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却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吧……”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为了说明这种再创造,我再举徐志摩短诗《沙扬娜拉一首》以为佐证: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表现着婀娜的娇羞,诗人借此形容这位日本女郎的温柔缱绻。我们欣赏这首诗,首先是从诗人提供的形象上展开我们的想象活动的。从这一朵水莲花出发,想象那女郎的美丽、多情、柔情似水又充满了离别的轻愁。为什么说这是再创造?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来。这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当受到鼓励的。这种想象活动,可以使欣赏者自己,或由此联想起来的其他人物“移入”他所再创造的那幅画面中去——他可以把那一位水莲花似的女郎想象成自己的女友或爱人,也可以在一声充满“蜜甜的忧愁”的“沙扬娜拉”中,寄托着自己与心爱的朋友道别时的那一份眷恋之情。就是说,他可以把自身想象为诗中的人。
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它的特点在抒情。因此作为读者,我们只能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有改动)
注释:文中的“沙扬娜拉”即日语“再见”的意思。
1.从第一段的文意看,作者为什么把“诗歌的欣赏活动”看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长干曲》“整首诗几乎未作任何描写与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对《沙扬娜拉一首》所作的欣赏中,具体地指出了“再创造过程”的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第三段中的语句作答)
4.作者为什么说“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最后一段的文意上看,“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实际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参考答案
1.因为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和再现了诗人所创造的形象。
2.因为整首诗只有四句,其中既没有关于人物、环境方面的描写,也没有故事情节的叙述。
3.第一个步骤是:从诗人提供的形象上展开我们的想象;第二个步骤是: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
4.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
5.了解诗人的感情 寄托自己的情思(或:重温自己的情感经历)。
拓展阅读
朱光潜名言
1.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
2.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3.消遣就是娱乐,无可消遣当然就是苦闷。世间喜欢消遣的人,无论他们的嗜好如何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强旺生命力。
4.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5.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6.中国的问题,并不全是因为制度问题,大半是由于人心太坏。  
7.慢慢走,欣赏啊!
8.不完美才是美。
9.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己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10.我像离家的孤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恢复了青春。
评价林庚
秋日送别春天的心(缅怀诗人林庚)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北京大学校园网   
我承认在我的所有习作中,写得最好的,还是我学习林庚先生的那些诗。林先生也许并不知道,在我心中,他始终是我的诗歌启蒙者和引路人。 ——谢冕   
皎如白雪,煦若阳春。六十年来,实钦此心。——吴组缃   
手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吴小如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钱钟书名言
1.人生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2.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 3.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4.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5.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好的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 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6.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单元写作
本专题重点学习如何将文章写得有文采。有文采就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写作引导
要使文章有文采,需做到以下几点:
1.作文用词要贴切,要求我们写作时用词要准确恰当,表述要与事实相吻合。如“岭南的风郁热,塞北的风凛冽,而北京的风,和煦而清爽。”和“苏州的雨细软,成都的雨淫绵,而北京的雨,轻灵又不失厚重。”作者不仅能体味到各地“风雨”的特征,还能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使文句呈现出细致贴切的文采之美。
2.句式要灵活多变,要求我们写作的句子既要整齐协调,又要富于变化,不可呆板单一,生硬做作。如李密的《陈情表》,全文以四字为主,但又不机械呆板地使用。还有三字句,及杂以多字的对偶句。全文骈散相间,舒缓有节,音节铿锵,形成庄重而灵动、沉稳而有力的文势。
3.恰当的运用排比、借代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文采,,使其音节和谐,气势淋漓。如《谈意气》中的句子:
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近千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千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千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片丹心,苏武的一根汉节,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这段话连用排比、借代,列举历史上的感人事迹,显示作者思路开阔、知识渊博、立论稳妥,形成酣畅的气势、激荡的情感,产生撼人的力量。
4.恰当的引用前人的文句,也可以增强作品的文学色彩,还可以使作品变的厚重。如《问灵魂》开头写到:
到底什么是人的灵魂?说白了,就是人的某种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元帅的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的魂;“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杜甫的魂。
多出引用前人的文句,引得得体。表现他们的精神,准确简洁,增强了作品的蕴含,提升了作品的品位。
5.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也要求我们作文的语言形象生动,有弹性,读来有回味的余地,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如有一篇《放飞安逸的梦》有这样的句子“不知有多少人向我抱怨高中生活的繁忙与单调,但又狠狠地强迫自己看书,为的是收到掌声和鲜花。我告诉他们,没有人会鄙夷你对鲜花的向往。只是在失意后想想李白理想破灭后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爽,想想苏轼被贬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超然。因为他们懂得等待他们的将是悠闲的自然生活,他们可以在休息中欢度下半生。前半生他们匆匆而过,不着清闲,现在终于可以轻装上阵了。”这段话语言就简练准确、生动形象。
范文导引
捻亮点点心灯
即使“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点点落红,也会轻舞生命,殒入泥土。
即使“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点离情,也要肝肠寸断,泣泪伤人。
即使“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点点滴滴,也将落入灵魂,燃放豪气。
点的人生是平凡的,无数点的汇集却也能成就伟大,让我们捻亮那点点心灯!
花魂
潇湘竹影,幽馆莹香。那倦倚西风的身影已然黯淡,而点点滴滴散落心间的残红却以最美的姿态留存世人心间。
感叹红楼一梦中花落无奈,香殒无踪,而黛玉的影子终究是挥之不去。众人眼中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生活,于她不过是寄人篱下的苦楚,不过是“青灯照壁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凄冷。
一直觉得她的生命就像一枝秋海棠,沐诗之唐风,浴词之宋玉,出落得纤尘不染,蕙心兰质,纵使身世凄零,也仍有诗情对月吟,“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该是多妙的佳句!咏菊诗夺魁,秋雨夜填词,那生命里点点滴滴的笑与泪、情与思都成了文字。
终是逃不过“冷月花葬”的宿命,但那短暂平凡的生命爱过怨过笑过哭过便也无悔,至少,心灯常明。
柳梦
折扇轻摇,衣袂飘飘。那一袭潇洒的身影,缓缓沿着历史的杨柳岸踱步。
谁都赞他是一代才子,诗情飞扬,然而进士出身的他终也只得“奉旨填词”,自由多情的他又何难为呢?忍把浮名,换了低酌浅唱。生命原本是平凡的一点,却在点滴的岁月中得到了拓展。他在宋词的领域发展了诗体,改造自制了新调,音韵优美,成了北宋前期最有影响的词人。
烟柳一梦,仍旧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淡雅,仍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念,点点心灯,梦境绚烂。
雨思
踏着朝代的兴衰走来,历经风尘、雨雪。我深深地凝视他的斑髪,该是怎样的风刀霜刻。他永远是与百姓并肩的,心中盛满的是对民生的忧虑。
一介布衣,衣食无着,他却“穷年忧黎元”;已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他依旧想的是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自己身陷敌城,悲的却是“四万义军同日死”。
诗句乘云而来,骤雨风风洒落,淋湿我无边的思念,而在心中,雨恨云愁不复存在,只有那不逝的灵魂与点点心灯仍旧“风雨不动安如山”!
没有哪一种胭脂能涂抹“点”的平凡,没有哪一种服装能掩饰“点”的平凡,没有哪一套古籍能装潢“点”的平凡,将层层叠叠的梦堆在角落,捻亮那点点心灯,点点滴滴成就伟大!
【名师点评】本文开头、结尾恰当运用排比,语言酣畅淋漓,气势充沛。主体精选林黛玉、柳永、杜甫这三个人构成排比结构,使文章有文化底蕴,大气厚重。在作者笔下,散文诗一般的语言,让文章有诗一般的意境!句式散整相间,长短错杂,语言灵动。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红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乘(chénɡ) 烟榻(tà) 逻辑(jí) 锱铢必较(zì)
B.流弊(bì) 箭镞(zú) 辞藻(zǎo) 不离不即(jì)
C.蕴藉(jiè) 倒涎(xián) 斟酌(zhuó) 清沁肺腑(xīn)
D.窸窣(sū) 憎恶(zēnɡ) 精髓(suǐ) 轻鸢剪掠(yuān)
2.下列词语都出自典故,请查阅词典,解释意思
①学富五车:
②才高八斗:
③端木遗风:
④柳岸灞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具有文学良心和________力的人像________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②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________的好习惯。
③张宇同学的解题思路既新颖,又________,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鉴别 严正 必需 简捷;B.鉴赏 严肃 必需 简洁;
C.鉴别 严肃 必须 简捷;D.鉴赏 严正 必须 简洁。
4.下面句子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两句是( )
①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版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②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③尺牍是书信的代称,因为古代书简大约长一尺,所以叫书简。
④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⑤中国诗歌的发展与西方诗歌的发展一样,都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南宋诗人、诗歌评论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
⑦“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引用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话,说的是平淡而又含蓄的诗风。
⑧拜伦是法国浪漫主义诗人,著名诗篇有《唐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等;惠特曼是英国诗人,诗集有《草叶集》《桴鼓集》等。
5.在横线上填写诗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欲辩已忘言。
④美人卷珠帘,________________,但见泪痕湿,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
⑥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
6.“‘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对于“撩人”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谢榛的诗论,阅读并回答问题。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与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①,司空为优。
注: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①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8.“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谈谈本段文字里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中国的章回小说中,每回结束必写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难道作者不怕这样一下子把读者从故事里拉出来,明白这故事原是他编造的吗?
同样,在京剧《三岔口》中,任堂惠与刘利华的全部“夜战”,竟然都是在灯火通明中进行的。为什么没有观者指责这种不真实已经近乎荒唐,反倒看得更加津津有味?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一根马鞭便是一匹千里神骏,几个打旗的龙套便是浩浩三军,抬一下脚便是进一道院或出一道门。西方人面对这些可能惊奇莫解,中国人却认可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中国艺术家为什么敢于如此大胆地以假当真,将读者与观众“欺弄”到这般地步,非但不遭拒斥,反而乐陶陶地认同?我想,中国的艺术家更懂得读者与观众的欣赏心理——假定这是真的。
其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没有任何一个读者或观众会把一部小说当作真实的事件,把一幅画当作真实的景物,把一出戏当作真实的生活场景,只不过东西方艺术家对此所做的全然是背道而驰的罢了。
西方戏剧家从易卜生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在努力使演员进入角色,演员在舞台上必须忘掉自己,舞台不过是“四面墙中抽掉一面”的生活实况,观众好像从钥匙眼里去看别人家中发生的事。然而,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刚好相反,《空城计》中诸葛亮唱完后,轮到司马懿唱时,诸葛亮可以摘掉胡子,用手巾擦擦汗,喝口茶水润润嗓子,因为他完全清楚观众知道这是唱戏。戏是假的,只有演员的艺术水准和功夫才是货真价实的。这样,东西方的剧场也就截然不同。在西方的剧场里,观众不敢响动,甚至忍住咳嗽,怕破坏剧场的气氛,影响真实感;但在中国的剧场里,观众却哄喊叫好,以刺激演员更卖力气。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种剧场高潮往往比戏剧更能得到满足。
西方的古典画家同样把真实视为最高的艺术法则。他们采用焦点透视、光线原理与人体解剖学来作画,尽力使观众感到物像的逼真如实,而中国画家却用墨色描绘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了表达的自由,他们将泰山松、黄山云、华山石、庐山瀑超越时空地集于一纸,这种透视不是依据眼睛,而是依据心灵(现代美术理论家称之为“散点透视”,他们甚至还把诗文图鉴都搬到画面上来,与画中种种形象相映成辉。因为中国画家知道观者要看的,不是生活中有的,而是生活中没有的。比如画中的意境、品格、情趣以及笔墨的意蕴。至于小说,更是如此。
西方的小说家着意刻画他笔下人物皮肤的光泽、衣服的质地与眼神种种细微的变化,努力把他的读者导入如实的感受和逼真的情境中;中国的小说家则只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熊腰虎背,声如洪钟,力能扛鼎”之类的套话来形容一位美女或英豪。因为中国的小说家知道读者更关注的是这些人物超乎意料的行为,以及故事怎样一步步更牢牢地抓住他们向前发展。
以假当真,不是艺术家非要这么做不可,而是读者与观众需要这么做。
中国的艺术自始就立在这一点上。因为艺术家深知艺术不是重复生活,而是超越生活。艺术,也正因为它是生活中没有的,所以才更有存在价值。
10.第三自然段“欺弄”一词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概括中西方小说家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
西方小说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方小说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只不过东西方艺术家对此所做的全然是背道而驰的罢了”,结合全文,理解“背道而驰”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13.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旧东西,它经历了时间,也经历了人事。在它们身上往往能看到很多东西,能引发人的很多联想和感触。它们连接着的也许是人,也许是故事,也许是声音,甚至可能是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根据以上材料写篇作文。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含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D (A“辑”读ji“锱”读zī;B“即”读jí; C“沁”读qìn。)
2.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端木遗风:指孔子的弟子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柳岸灞桥:古都长安的送别之地。
3.A (鉴别:辨别真假好坏。常用于对艺术作品的分辨识别;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严正:严肃正直,严格公正;严肃:庄敬,庄重,使人感到敬畏;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必需:非有不可的,不能少的;简洁:指(说话、行为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直截了当,简便快捷。)
4.⑤⑧(⑤中国没有史诗;⑧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是美国诗人。)
5.①袅袅兮秋风;②澄江一道月分明;③此中有真意;④深坐颦娥眉、不知心恨谁;⑤路漫漫其修远兮;⑥悠然见南山、飞鸟相与还。
6.作者用“撩人”一词意在说明这四句诗表达含蓄,使人产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7.①这三句诗都人树并写,以景衬情,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 ②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形象更加具体鲜明,表现了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使读者感受更为真切。
8.读异国的诗都会使人对本国的诗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认为中国诗的内容作风与西方诗暗合。
9.大量运用比喻,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形象生动
10.表特定含义;编造故事,以假当真
11.着意细微的变化,力求真实感;粗线条描绘,侧面烘托
12.西方艺术家把真实视为最高的艺术法则,无论是戏剧、绘画还是小说,都力求真实性;而东方艺术则更懂得读者和观众的心理,大胆地以假当真,超越生活。
13.优秀范文
思恋——昔日家园
 每每心情烦躁不安时,我就低头不语。这时候我就想起了那座桥,和那桥下的泛着清波的流水。因为那流水里融有我儿时的欢乐······
初春,还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我们就溜出家门。毫不理会屋后未化的积雪与缸里漂着的块块冰碴子。在我们眼里,只有那破冻的潺潺流水和水面上不怕冷的野鸭子。于是我们嬉笑着,追逐着,疯玩儿在河边绿油油的麦田里。有时牵着心爱的风筝与那顽皮的狗儿在绿毡似的麦田里跑啊,跑啊,全然不去理会功课的烦恼,更不曾因全球变暖而担忧。满心里只荡漾着笑,如同河面上只荡漾着野鸭子的叫声那般。
待到春暖花开随昨日日记翻过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便相伴漫步在河岸,希望能看到有人下河游泳。有人游泳这就说明夏天来了。一般来说,我们是不拘泥于日历表的规定的,只是心里难免对春水的冰冷略有所畏惧罢了。知道夏天真的走近了,却仍未见有人下河。于是我们都按捺不住了,相约脱了衣服,嘴里喊着“一,二,三,跳”,可喊是喊了,身子却都往后退缩着。谁缩得厉害我们就把谁先扔下河去。只见被扔下河的那个,他扎一个猛子,再探出头来朝着岸上高喊“不冷,不冷”,又在不经意间抓把泥巴丢向我们。无奈,我们只好咬着牙,学就义烈士一样奋勇地跳着钻进河里。等进了水里,才发觉河水真的已经很暖和了。
就这样我们在水里笑了一茬又一茬,水流了一拨又一拨。于是,夏天的暖就随河水悄然流走。紧接着随河水飘来的是清凉的秋。秋天的河水俨然成了婷婷少女,端庄,娴静,有时空中的飞鸟迷恋她的美貌而偶尔亲吻一下,她便羞得满脸通红。然而,这样羞涩的少女她却从不会拒绝我们这群孩子和她的亲密。当然了,我们也会去做些有诗意的事儿:撑一枝长篙,向着水草深处漫溯,等我们再次出现在河面上时,我们拎了一窝的鸭蛋,这时已是夕阳余晖和河水吻别的时间了。我们举着鸟蛋,放歌在晚霞映红的河面。四周的水草和岸边树林中归巢的鸟儿们也都随我们在欢乐地歌唱。回家的路上,不经意间摸了装鸭蛋的口袋,“咦!鸭蛋呢”,这时才发现鸭蛋已丢,只剩下口袋上的一个破洞。大家都懊悔不已,想着回家一定补好口袋,可是蹦着蹦着到家了就忘了。于是贪玩的我们不仅漏掉了鸭蛋,还有整个秋天。
漏掉了秋,就真的只剩下冬天了。凛冽的北风呼呼地叫着,企图把我们困在屋里。可我们不怕,我们冲出家门,依然奔向河岸,又跑到冰封的河面上飞来飞去,别提多快活了。只是我们这样的快活引得岸边路过的大人们都大叫,可他们却又不敢下来去抓住哪个。不知是冰太薄还是他们的心太厚,竟然还想着来终止我们的快乐。
是呀,我和我的小河都有近30年没有接触过了,毕竟她和幼时的我有段共同的生活。那生活充满着欢乐。可是现在呢?只剩下了回忆。有时,偶尔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路过那曾经充满欢笑的地方,桥还是那座桥,河水却变成了黑色,麦田已被冒烟的厂房所覆盖,偶尔看到几只鸭子,却也是漂在河面上的尸体……
别了,我的童年生活,我思恋着的恬静家园,如今我只能将你回忆。有谁能告诉我,我何时才能再次见到你的昔日绿色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