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2讲 “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应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2讲 “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应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4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相关文学常识与语言特点。? 2.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3.学会分析科普作品的脉络和表达的观点。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科学小论文的特性: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字词汇总
墁(màn)地 帷(wéi)幕 混(hùn)凝土 屋脊(jǐ) 潜(qián)力
戗(qiàng)兽 鳟(zūn)鱼 拱券(xuàn) 毗(pí)邻 鲱(fēi)鱼
隘(ài)道 坍(tān)缩 辐(fú)射 逃逸(yì) 倚(yǐ)重
课文精要
把握重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能体会到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是什么?
【明确】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梁思成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作为生物的社会》
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 【明确】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宇宙的未来》
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常常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事理。下列两个比喻句各自说明了什么道理?   ①“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明确】用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即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②“这有一点像是再投胎。如果有人声称一个新生的婴儿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如果该婴儿没从他的以前的生命遗传到任何特征或记忆,这种声称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可以同样地讲,它是完全不同的个体。”   【明确】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宇宙在大挤压处终结后,并不是任何发生在“之后”的事件都是另一个相分离的宇宙的部分。   (解说:此题旨在引导学生领会、学习作者善于用比喻来说理的技巧。)
写作特色
《中国建筑的特征》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概括时,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步步深入,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2.作者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规律,把建筑的规律比作文章的文法,建筑如同作文章一样,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各民族建筑之间也有“可译性”问题。用这种方法说明问题,介绍事物非常清晰明确,通俗易懂。
《作为生物的社会》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宇宙的未来》
这篇讲演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讲演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单向度的,如果不注意讲演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篇讲演,除了推理严谨外,语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幽默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使所阐发的事理更容易为听众接受。如谈到轮赌盘的旋转具有混沌性质,作者说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不能计算出它“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混沌现象;如文章最后一句话:“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兼有讽刺与幽默,对宇宙未来命运的判断采取了审慎态度。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4.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答: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D项见文本第六段,原文是“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A项在第三段,原文是“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B项信息在原文第二段。C项信息在第三段,“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据原文,建筑内中木构造成的应是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B项信息在第五段末。C项信息在第六段。D项根据文中对建筑“文法”的相关阐释可知。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原文信息的理解推断能力。据原文第一句,再结合“主要建筑物”“附属建筑物”等概念可知D项正确。A项“一个庭院”不对,原文还有“或若干相连的院落”。B项原文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而非阳光花木。C项“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说法过于绝对。
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建筑“文法”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抓关键词句作答。第四段为过渡段,据其中的“还包括”的内容可以推知本文阐述的建筑“文法”。
【答案】梁架做法(斗拱组合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青绿点金法)、院落组织法。(答出任意3个即可)
拓展阅读
神奇的黑洞之旅
如果将宇宙比作一个无边无际的浴盆,那么黑洞就是这个超级浴盆的下水道。它那巨大无比的引力,形成了一个极强的旋涡,任何靠近它的物质都会被统统吸进去。黑洞犹如一个神秘的监狱,它将所有的东西牢牢囚禁在里面,甚至连光线也无法逃脱。黑洞就像一个永远吃不饱的魔鬼,它不断地吞噬物质,将它们压碎,自己则慢慢地长大。
实际上,将宇宙比做一个浴盆是很恰当的。对于一个微小物体来讲,水管是一个房间的浴盆通向其他房间浴盆的惟一通道。而黑洞则是我们的宇宙与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无数其他宇宙间联系的惟一路径。任何物理定律在黑洞中都全部失效,质量也非物质化。黑洞的边缘是个有去无回的界限,物质在被吸入时会发射出极强的X射线,如同临终前发出的绝望哀叹。也正是这绝望哀叹才使我们“看见”黑洞。
假如有魔法使一个宇航员能乘飞船安然无恙地钻到黑洞内部,那他就会给我们讲述许多惊人的事。由于场面是一个旋转着的黑洞,那他讲述的就可能是经过能层的情景,在那个区域中的一切运动都按黑洞旋转方向转动。钻到这个地区后,飞船也可能会不停地上下升降,从这个区域进进出出。当然这要有足够的燃料。
如果我们倔强的宇航员决心再往前走,一直钻到被称为视界的第二个界面,他会发现,在某些条件下,由于极强的离心力,飞船会留在那里永远旋转而不再下沉,但也没有出来的可能性。这一情形类似露天游乐场转动的大圆筒,它把人挤压在筒壁上,只要圆筒一直旋转人就无法移动。
黑洞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物体,它像一台失控的计算机,可以吞下任何信息同时又能把掉进去的任何东西的内容毁坏。我们能收集到的有关黑洞的物理特性只有三个,即质量、角动量和电荷。其余则是一堆无用的信息,它们对弄清黑洞内部的物质特性毫无帮助。在奇点,即黑洞中心密度无限大的点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由此而推导的时空定律将全部失效,不再具有“公民”的权利。
但是伟大的黑洞理论家、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以巧妙的脱身之计在视界找到了关于黑洞胃口的宝贵信息。黑洞吸进的物质越多就越增加它的质量,越扩大它的视界。这是一个如此快速的能量交换场面,连大自然都难以察觉。
和不转动的施瓦西黑洞相比,转动的克尔黑洞的内部结构要复杂得多。它的奇点是一个平躺在赤道面上的圆环,而不再是一个点。如果宇航员穿过这个环就到达对面的区域,那里有一个白洞,它像一个弹射器,能把宇航员立即“发射”到有待发现的外部世界,即另一个宇宙中。另外,在克尔黑洞的真实视界以内还有着第二个视界(内视界)。这个球形面包围并“保护”着圆环状的奇点,内、外视界间的区域不受奇异性的影响(指从奇异环发出的信号不可能逃出内视界)。随着黑洞角动量的增大,内视界膨胀而外视界收缩,二者趋于重合。
单元写作
写作指导
本单元学习“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有创新”是对文章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它包括下列四点要求: ?? 1.见解新颖。对同一事件或事物,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与看法,要能发掘其中最新、最有特色的内涵;要能挖掘出问题中隐含的更新、更有现实意义的观点。 ?? 2.材料新鲜。写进文章的事件或资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感和新颖度。要尽量避免选用大家都熟知的材料、事例,从现实生活中积极发现最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材料,通过思考发现与新生活、新事物、新思想密切相关的新材料,或从“旧”材料中发掘出新精神、新意识,选用身边的那些活生生的材料,以真实、独特体现出“新”。 ?? 3.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事物,对问题和社会生活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特见解,有思考、有探索、有观点、有思想。 ?? 4.有个性特征。文章立意角度、结构安排、材料选用、语言特点方面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思维误区】
?? 1.只注重事物的一个方面 ?? 事物总有着两个方面,这也是事物矛盾对立的统一,这也是近几年高考二元性话题的要求。但作文时学生往往使用所谓的“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忽略了事物的整体,只从偏向方面入题。比如高考四类文《且慢讲诚信》这样写到:“诚信”害死人,俗话说,兵不厌诈,诸侯争霸时宋襄公讲诚信,结果落得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列举今天讲诚信吃亏的例子,试图证明“诚信”未必真需要。虽然语言简练典雅,但让人感到有些强词夺理。这种执著一说,看似新颖,如果立场不正确,反而弄巧成拙。 ?? 2.忽视生活的积累 ?? 有位外国资深编辑曾说过:任何一篇作品到他手上,他都能一下子看出作者心中是否充满对人生、对世界的爱。可见,文章难也不难,关键看你的知识和情感积累。有了知识和情感积累后,要多读优秀作品,学习他们的表现方法,使自己的文章结构精巧,表现力强。但一些学生刻意创新,忽视积累,语言晦涩,让读者如堕云里雾里。这种抛弃了知识和情感积累的创新是难以获得读者的认可的。 ?? 3.为创新而创新,忽视真实 ?? 作文需要联想和想象。但学生作文的创新过程中,有的同学胡思乱想,甚至乱用术语,胡编乱造,贻笑大方。例如杜撰名人名言,企图蒙混过关,特别喜欢外国名字,主人公都是“露司”“乔”或者干脆是英文,然后开始杜撰主人公的惊险生活和动人故事。 ?? 4.杂糅各种文体,忽视问题特点 ?? 谈到创新,有的同学还试图在文体上创新,有的杂糅戏剧、小说、诗歌和散文,写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文章,让人莫名其妙。其实,高考作文的改革,实行话题作文的第一年对文体的要求是“不限文体”,第二年就改为“文体自选”。只改了两字,意义不同寻常。文体自选,要求学生能自选一种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文体。这种方法能促进个性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学生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掌握文体的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写出文体的“个性”。这本身就是创新。
范文导引
话题示例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一只蚂蚁想往玻璃墙上爬,可一次次都失败掉了下来,可它依然执著地往上爬。一个人看到后,感慨地说:“多伟大的蚂蚁,失败了毫不妥协,继续向目标前进。”另一个人看到后也感叹地说:“多么可怜的蚂蚁,太盲目了,假如它改变一下方式也许很快就到达目的地。” ??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是执着追求,还是果断放弃? ?? 请以“执着追求和果断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 注意:①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话题分析 ?? 人生总是在追求中生存,我们总是感叹那些有毅力的人,面对困境艰苦卓绝,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小的,有时放弃何尝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比如壁虎在遇到危险时,放弃小的尾巴,为自己赢得生命。 ?? 人生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可以从执着追求的角度如笔,歌颂这种精神,同时也要顾及到果断放弃的智慧。也可逆向思维,从“放弃”的美好切入,写放弃的伟大,其实,放弃更是一种进取,更是一种执着,是退一步的追求。
佳作示例
在放弃中追求 ?? 海燕,放弃了怯懦,才得以在另一种追求里,把一种毫不畏惧的勇敢放任在暴风雨袭来的海上。 ?? 荆棘鸟,放弃了舞动在花香里的快乐,才能够在不懈的追求里,在尖刺穿破心脏的刹那间用尽生命的力量唱出世界上最美妙动人的歌行。 ?? 火凤凰,放弃了森林里伙伴深切的召唤,才终于在烈火中燃烧,释放出追求的火焰。让一腔热血在追求里沸腾,让一生的希望在追求里闪亮!(以三只鸟在放弃中追求的两面性切入话题,保证了文章的全面性。语句简洁,有感召力。) ?? 追求是人生路上最美的诗歌,果断地放弃便是那诗行里的平平仄仄,放弃只为让这最美的诗歌在宽阔的天地间更嘹亮的唱响! ?? 你是否感受到汩罗江边三闾大夫那幽深的目光?只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呐喊,只为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心痛与心伤,只为了“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那份“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理想,他毅然放弃了“江风静,日高未起”的闲逸安适。他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昂首高吟“怨灵修之浩荡兮”的诗行,在人民敬仰的目光里,高高的矗立!是放弃成就了他的另一种追求。(用史实证明,有说服力。) ?? 你又是否听到林肯在屡屡的失败后,依旧面带微笑:“这不过是滑了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追求的内涵在他屡仆屡起的身影里得到了见证,放弃的身影却在那夸父般的追求里悄然飘逝。追求,像老渔夫桑提亚哥一般的执着,在骨子里浸透了甜甜的蜂蜜。即使精卫填海的坚持得不到报偿,即使蜗牛爬出的精神得不到嘉奖,世间也会留下曾经耕耘的痕迹,白云也能见证曾经因追求而奔波的疲惫的身躯。 ?? 追求里也可以有放弃的果断,放弃里也能有追求的永恒。 ?? 追求是巍峨的高山,放弃便是一架云梯。 ?? 追求是浩瀚的海洋,放弃即是一叶风帆。 ?? 追求是飘渺的梦幻,放弃就是揭开梦幻的真实劝言。 ?? 追求是无底悬崖,放弃就是那悬崖上的一片蓝天。 ?? 勇敢追求,果断放弃,在生命的大道上一马平川。(用诗一般的语言总结全文,照应题目。)
赏析品评 ?? 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题目设计巧妙,用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放弃”和“追求”组成介宾短语“在放弃中追求”,一方面确定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照应了话题“执着的追求和果断的放弃”。题目的指向性好,确定了文章的走势和选材的确定性。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红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厦 (shà) 两栖(xī) 混(hùn)沌 轮廓(kuò)
B.流域(yù) 梵(fàn)文 蜂窠(cháo) 细胞(bāo)
C.墁(màn)地 暴涨(zhǎng) 轴(zhú)线 分娩(miǎn)
D.鲱(fēi)鱼 膨胀(zhàng) 接榫(sǔn) 蒙昧(mè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瓦当 激奋 琉璃 富丽堂黄?
B.振动 木屑 点缀 苦口婆心?
C.糟糕 慧星 穹宇 慈祥谦和?
D.霎时 崩溃 贯例 耗尽燃料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能防止蚜虫 作物。?
(2)急剧的时代 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是当今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体验到的生存现实。
(3)冯老师的“码根码”汉字输入软件已进入电脑市场,他的生活 也有所改善。
A.侵害 变迁 境况? B.侵犯 变革 境况?
C.侵犯 变迁 境遇 D.侵害 变革 境遇
4.下列各句中加红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解决建筑公司拖欠民工工资问题,赵记者跑东跑西,找民工调查,找有关部门协调,甚至直接找市长请求关注,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B.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场面火爆,演唱会正在进行。她的歌声珠圆玉润,受到热烈欢迎,赢得阵阵掌声。
C.他这个人善于伪装,直到被捕那天还在廉政座谈会上夸夸其谈反腐倡廉的经验体会。
D.读书多年,与书相濡以沫,便觉得与书为友既是雅事,也是乐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代表们从尚法守信、励学思进、务实求真、勤奋实干等方面对如何更好地体现首都精神风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B.历史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制定了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轻重,按年成的丰歉定纳粮的多寡。?
C.为什么我们应该认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
D.时隔两日,在距离这一地点40公里的林场,又一只野生东北虎出现,并把一村民咬成重伤后死亡。
阅读理解
(一)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作为生物的社会》
6.第一段加红的句子是怎样强调蚂蚁结构的简单的?
7.“某种活的计算机”在这段话中的含义是什么?数百蚂蚁将被破坏的蚁丘修复为原样,这一材料为了说明什么?
(二)
古罗马历,一年月亮绕十个圈;
当时把这个数奉为至尊至上,
或者因为我们习惯了用手指来计数,
或者因为妇人怀胎十个月方才分娩,
再不然,就因为数字增到了十,
便回过头来,从一开始循环。
——奥维德(OVid),《岁时记》(Fasti),第三卷。
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就已经具有一种才能,这种才能,因为没有更恰当的名字,我姑且叫它为数觉。由于人有了这种才能,当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增加或者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他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他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计数似乎是很晚以后才有的一种收获,由后文可以知道,它牵涉到一种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另一方面,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至少,有权威的关于动物行为的观测家持有这种主张,而且有很多实例支持这种理论。
例如,许多鸟类是具有这种数觉的。鸟巢里若是有四个卵,那么可以安然拿去一个;但是如果拿掉两个,这鸟通常就要逃走了。鸟会用某种奇怪的方法来辨别二和三。但是这种才能不仅限于鸟类。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最惊人的例子要算叫做“独居蜂”(solita-ry wasp)的昆虫。这种母蜂在每个巢里下一个卵,并且在巢里面预先储藏了一批活的尺蠖,作为幼虫孵化后的食料。使人吃惊的是,各类独居蜂每巢里所放的尺蠖数目都是一定的:有些类放5条,有些放12条,多的甚至于有24条的。最特别的是一种叫做蜾蠃(eumenus)的蜂,这种蜂雄的比雌的小得多。母蜂能用神秘的方法辨别孵化出来的幼虫是雄的还是雌的,并且据此相应地分配食品的数量;它并不去改变捕获物的大小和种类,只给雄卵储存5条尺蠖,给雌卵储存10条。
——《指印》
8.开头选用奥维德《岁时记》中的一段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9.“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中的“数觉”是什么意思?
10.为了说明“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具体解说。
参考答案
1. D( A.两栖qī,B.蜂窠kē,C. 轴zhóu线)
2. B(A.富丽堂皇C.彗星D.惯例)
3. A(“侵害”指“侵入而损害”,而“侵犯”是非法干涉别人,损害其权利;“变迁”指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转移,多用于“人事”“时代”,而“变革”指“改变事物本质”,多用于“社会制度”;“境况”多指“经济上的状况”,而“境遇”指“境况和遭遇”,词义范围大。)
4. B(A.“无所不用其极”为贬义词,C.“夸夸其谈”不能带宾语,D.“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用极其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
5. A(B.“肥瘠”与“轻重”搭配欠妥,缺少宾语中心语。C. “暗物质”后应是逗号。D. “死亡”主体的表达有歧义。)
6.思路解析:注意这几句话谈到蚂蚁时所用的科学术语和修饰限制语。
答案:为了强调蚂蚁结构的简单,作者采用了两种方法:一、使用极其简单的科学术语——“神经元”“神经节”;二、使用了修饰限制语——“那么几个”“几根”“不过是一段”。
7.思路解析:解答前一题既要注意“活的计算机”的词面意义,又要注意其语境意义。解答后一题要联系该段的说明中心和“作为生物的社会”这一标题来思考。
答案:“某种活的计算机”在这段话中的含义是,从蚂蚁的群体活动中仿佛看到它们的“思考、筹划、谋算”。数百蚂蚁将被破坏的蚁丘修复为原样,这一材料为了说明:有些生物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8.思路解析:解题时联系这段话中的“十”“用手指来计数”等信息和标题名称来思考,还要联系表达效果来思考。
答案:开头选用奥维德《岁时记》中的一段话,既与题目“指印”暗中相扣,又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思路解析:理解“数觉”,既要注意“数”与“觉”这些语素的含义,也要注意“数觉”的语言环境。
答案:“数觉”的含义是,动物对数的朦胧的简单的感觉。
10.思路解析:“鸟会用某种奇怪的方法来辨别二和三”,既是举例说明,又是数字说明。蜾蠃蜂“只给雄卵储存5条尺蠖,给雌卵储存10条”,既是数字说明,又是比较说明。解题时还要注意“请具体解说”这一解题要求。
答案:为了说明“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作者采用了举例说明、数字说明、比较说明等方法。如,蜾蠃蜂中的母蜂能依据幼虫是雄的还是雌的,来分配食品的数量,给雄卵储存5条尺蠖,却给雌卵储存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