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教学设计+视频朗诵)

文档属性

名称 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教学设计+视频朗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6 11:56:37

文档简介

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品味优美语句,提高鉴赏能力。
4.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重点)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难点)
3、品味优美语句,提高鉴赏能力。(难点)
4.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重点)
学习内容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猜猜看:这副对联写的是谁?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明确:三苏
苏轼的成就——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________,号________,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与父亲______、弟弟_______皆以文学名世,世称_______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诗现存于世的约340余首。
“三苏” 与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___________,即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_______词风,同杰出词人_________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________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_________。
明确: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三苏”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豪放、辛弃疾、黄庭坚、“宋四家”。
苏轼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关 于 古 代 的 几 种 文 体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事 。如《桃花源记》
(2)说:是一议论性的古代文体 ,大多就一事 一 物或一种 现象抒发作者感慨。如《爱莲说》。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陋室铭》。
(4)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又叫“尺牍”或叫“信札”,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如《答谢中书书》。
3、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4、背景链接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的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寄居于承天寺。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80字的短文真实的记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听读朗读】
1、听读课文
2、读准字音——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解衣欲睡(jiě) 遂至承天寺(suì) 怀民亦未寝(qǐn)
水中藻荇(zǎoxìng) 盖竹柏影(bǎi)
3、读出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全班齐诵读课文
要求:全班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初步感受月夜美景。
四、【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
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资料链接: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五、【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将文章分为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明确:记叙(1-3句)记承天寺夜游?——寻伴夜游
描写(4句)——庭中月色
议论(抒情)(5-7句)——月下感叹
2、找出记叙部分的六要素?
明确: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六、【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明确: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乐者”——有点遗憾
“遂”“寻”——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闲适
3、本文的写景句子最为传神,请找出来加以鉴赏。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1)虚实结合的写法
景物:月光以及竹柏的影子——实景
清澈的水以及水中的藻荇。——虚景
(2)修辞
修辞
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比喻
积水空明
月光
表现月光的皎洁透明
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藻荇交横
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用
月光如水,想象奇特,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资料链接: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4、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分析其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领悟文章主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天下不乏良辰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人生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潇洒人生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闲人
“闲人”既有被置闲之悲,又有得闲之喜;有傲视尘俗的自豪,又有启人深思之理趣。
试想一个胸有大志、才智过人之士,却被迫成为投闲置散之人,只好放情山水,借江上风月化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实在可悲!但正因为贬谪,使他被抛出了名利是非场,才有了闲暇的时间与机会,尽情欣赏这绝色美景,因此又是因祸得福。
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游目骋怀”,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足以自豪自傲。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不止的人,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无所见,茫然无所得。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辱的物累之中解放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资料链接:苏轼的一生是贬谪的一生
? 他在遭贬途中怡然自得,一路享受自然风光,人情风物。
? 初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 通判杭州时沉浸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中(《饮湖上初晴后雨》);
? 远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食荔枝》);
? 流放海南时仍高歌“枝头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巩固练习】
1、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B)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5、解释划线的字词:
(1)相与步于中庭 一同,一起
(2)欣然起行 高兴、愉快的样子
(3)念无与乐者 考虑、想到
(4)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5)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6)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罢了
6、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八、【拓展延伸】
1、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示例: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2、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整理苏轼的诗词名句。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57张PPT。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新知导入猜猜看:这副对联写的是谁?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苏轼(1037-1101),字________,号________,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与父亲______、弟弟_______皆以文学名世,世称_______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诗现存于世的约340余首。走近作者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三苏” “三苏” 与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___________,即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_______词风,同杰出词人_________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________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_________。“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豪放辛弃疾黄庭坚“宋四家”苏轼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
《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体知识 关 于 古 代 的 几 种 文 体 1、记:2、说:3、铭:4、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事 。如《桃花源记》是一议论性的古代文体 ,大多就一事 一 物或一种 现象抒发作者感慨。如《爱莲说》。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陋室铭》。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又叫“尺牍”或叫“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如《答谢中书书》。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的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寄居于承天寺。背景链接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80字的短文真实的记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听读朗读要求:全班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初步感受月夜美景。例句如下: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准字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jiěsuìqǐnzǎo
xìngbǎi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 轼疏通文意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 轼照进门高兴、愉快的样子重点句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于是到(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资料链接: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睡,睡觉共同,一起散步,漫步院子里重点句二: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交叉错杂大概是重点句三: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清闲的人罢了重点句四: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哪像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将文章分为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结构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记叙(1-3句)描写(4句)议论(抒情)(5-7句)——寻伴夜游——庭中月色——月下感叹2、找出记叙部分的六要素?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本文的写景句子最为传神,请找出来加以鉴赏。
4、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分析其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领悟文章主旨。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闲适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本文的写景句子最为传神,请找出来加以鉴赏。景物:月光以及竹柏的影子,
清澈的水以及水中的藻荇。实景虚景虚实结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本体喻体表达效果积水空明月光表现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月光如水,想象奇特,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4、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分析其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领悟文章主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 …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潇洒人生“闲人”双关: 自嘲 无奈 悲凉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闲人”既有被置闲之悲,又有得闲之喜;有傲视尘俗的自豪,又有启人深思之理趣。 试想一个胸有大志、才智过人之士,却被迫成为投闲置散之人,只好放情山水,借江上风月化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实在可悲!但正因为贬谪,使他被抛出了名利是非场,才有了闲暇的时间与机会,尽情欣赏这绝色美景,因此又是因祸得福。 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游目骋怀”,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足以自豪自傲。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不止的人,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无所见,茫然无所得。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辱的物累之中解放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主旨归纳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他在遭贬途中怡然自得,一路享受自然风光,人情风物。
初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通判杭州时沉浸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中(《饮湖上初晴后雨》);
远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食荔枝》);
流放海南时仍高歌“枝头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苏轼的一生是贬谪的一生课堂练习1、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B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B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A4、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 。
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5、解释红色的字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4)积水空明
(5)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同,一起高兴、愉快的样子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交错纵横 原来是只是;罢了6、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课堂总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记承天寺夜游叙事——赏月缘由月色入户怀民相与贬居寂寞写景——庭下月景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景色宜人抒情——触景生情处处皆景闲人得赏闲情雅致热爱生活
旷达乐观板书设计拓展延伸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搜集整理苏轼的诗词名句。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