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8-26 19:3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水去哪儿了呢?通过让学生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丰富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
【学生分析】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的作用很大,但大部分学生较少注意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并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水的问题。
本课的探究活动通过比较两个装有等量水的杯子(其中一个有盖,另一个无盖),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水量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课外拓展通过观察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料盒中的变化,研究水去哪儿了。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水蒸气的特点。进一步理解“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
学生观察这个湿的字。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教师用湿抹布板书课题“水”,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埋下伏笔。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将话题引向水的形态。
二、探索
提问: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师生小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是一种蒸发现象。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我们看不见水蒸发的过程。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很多蒸发的现象,让我们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吧!
师生交流: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样的透明水杯,向两个杯子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
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当学生观察到盖有薄膜的杯子塑料薄膜上有水,水位下降较少,而没有薄膜覆盖的水杯里水位下降较多时,很容易想到水从杯子里“跑”到空气中去了。
提问: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用实验进行探究。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两个实验一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蒸气的特点,二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最后一个部分是基于对水和水蒸气的理解,利用维恩图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研讨
提问:在第一个实验中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教师继续提问:在第二个实验中,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小水珠,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水蒸气。
师生小结: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提问: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
师生小结: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水蒸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等。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观察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实验内容和相应知识点,适时引导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
【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
蒸 发:水 水蒸气
常温 慢慢地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维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的地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圈的方式将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这样就填好了课堂活动记录表。
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个是指向颜色特征,一个是指向透明度特征。彩色的物体也可以有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