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质量检测卷及答案(安徽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质量检测卷及答案(安徽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8 16:1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安徽版)
说明:1.本试题根据2019年安徽中考语文试卷模式编写。
2.本试题满分150分,其中包括5分卷面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
①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浣溪沙》)
②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采桑子》)
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朱敦儒《相见欢》)
④ ,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⑤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既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又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 , 。
⑥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 。
⑦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螳螂,这样一种凶狠恶毒、有如魔鬼一般的小动物,它的食物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其它种类的所有昆虫。螳螂的气概虽然特别神圣,但是,或许你想不到,因为这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事实上,螳螂还是一种自食其同类的动物呢。也就是说,螳螂是会吃螳螂的,吃掉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且,在它吃的时候,面不改色,心不跳,十分泰然自若,那副样子,简直和它吃蝗虫,吃蚱蜢的时候一模一样,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并且,与此同时,围绕在食同类的螳螂旁边围观的观众们,也没有任何反应,没有任何抵抗的行动。不仅如此,这些观众还纷纷跃跃欲试,时刻准备着,一旦有了机会,它们也会做同样的事情,也同样地毫不在乎,仿佛顺理成章似的。然而在事实上,螳螂甚至还具有食用它丈夫的习性。这可真让人吃惊!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雌性的螳螂会咬住它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这真人难以置信。螳螂真的是比狼还要狠毒十倍啊!
(1)以上文字出自科普作品《 》,作者是 。(2分)
(2)“天经地义”的意思是 。(2分)
(3)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2分)

(4)请结合原著回答:(6分)
①作者为什么说螳螂是“一种凶狠恶毒、有如魔鬼一般的小动物”?


②上段文字说的是螳螂的缺点,请结合原著说两条螳螂的优点。


3.某校举行以“读书与辩论”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13分)
(1)活动中,同学们收集了丰富的材料,发出了“拓展阅读通道”的倡议,呼吁更多的师生读好书、深阅读。(9分)
【新闻摘录】
随着书香社会的到来,目前各地组织了形式各异的读书会,给各类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读好书、深阅读成了读书会追求的目标。标准的读书会自然让人受益良多,然而,不拘形式的读书探讨也是读书会的另类体现,甚至地铁上、单位餐厅里乃至同学聚会时,都可以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听听别人的读书妙招儿。爱书人之间的交流,会让每一本读过的书真正鲜活起来,藏在脑海深处,让人受益无穷。爱书人之间的交流,

【调查数据】
本校师生中喜欢读书者占55%,有良好读书习惯者占15%,乐于把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别人交流者占8%。
【学者感言】
读书辩论最大的好处是通过参与者对同一本书的不同品鉴,让人从中受益。阅读者身份不同、经历相别、学养不一,谈出的感受截然不同。一个人容易受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的束缚而缺少创新式阅读升华,而读书辩论则能让人跳出阅读泥潭,思维活跃起来。
【读者留言】
【A】参与读书辩论,其系统性和思辨性让我的阅读质量得以大幅度加快,也让我倍享读书妙趣。【B】在与读友的交流中,让我获得了更多的现实考量和思想之果。
班级举办《红岩》读书辩论会,同学们通过讲述各自的感悟,相互启迪拓展对书的理解,不知不觉中都多了一些认识。
①仿照示例,从上述材料中,再提炼出两个要点作为倡议书的内容。(2分)
示例:学校要经常组织读书会,让大家参与讨论;

②仿照材料中的画线句,在横线上补写句子。(3分)

③【读者留言】中,【A】处画线句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应该把“ ”改为“ ”。
【B】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语病,可以把“ ”或“ ”删掉。(4分)
(2)本次活动中,德育处马主任准备在后天下午两点请九(12)班班主任刘老师针对“拓展阅读通道”倡议的落实进行经验介绍。马主任本想电话通知刘老师,可刘老师的电话一直占线。此时,马主任恰好遇见了你,想让你把这一通知转述给刘老师。第二天,你见到了刘老师,你该如何说?(4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18分)
小满
●鲍尔吉·原野
节气到了小满时分,荒野长满了青草。寂静的耕地长出一层比青草颜色更浅的禾苗。
夏天的河流挤满了大地的河床,这是茂密的青草和树叶。能插进脚的泥土上都长满了植物,再想生长的花草只好等待明年。春天走远了,初夏也走远,小满揭开了盛夏的帷幕。植物的童年与少年时期已经远去。蒙古栎树的叶子已经长到最宽,柳树细长的叶子也长到最长。所有的植物都褪去了童年的嫩黄,野草和树叶在小满时节进入了成年。
与它们对话要用跟成人对话的口气,如“野草君、柳树君”。草木的光阴就是这么短,被风吹吹,被雨浇浇,就成年了。它们未必愿意长这么快,只是秋天不允许草木倦怠,那是它们生命的终点。草木是怎么知道世界上有秋天的呢?是谁告诉它夏天之后是秋天,然后是万物萧杀的冬天?渺小的青草竟知道自己的大限,人却不知道。
小满里,树叶子已长得密不透风。风从树里穿过,无数树叶为它们打开了绿门帘子。从树下往树里看,什么都看不到,叶子里边藏着更多的叶子。在沈北空旷的大道两旁,栽种着杨树、槭树、国槐、丁香、银杏和松树。乔木膝下是连翘,甚至有绵延几千米的玫瑰花丛。
开得嘟噜一串的玫瑰花在无人的大道上散出浓烈的香气。我闻到一小部分,其余都被风吹走了。路上偶有汽车驶过,但没人停车闻闻再走。小满是节气里的富人,它应有尽有,雨水、草木、花香全堆在了夏天。跟小满比,立春和春分都是流浪汉。
我印象中的鸟啼多在早晨和傍晚,而小满时节有一种鸟从早上叫到晚上。它不仅在树上叫,还在房顶叫。边飞边叫——布谷,布谷,声音传得很远。每当它叫“布谷”,我在心里说“地早种完了”。它又叫,我再说一遍,但我发现终于拗不过它。布谷鸟又名杜鹃,古人送它的名曰子规,爱把蛋下在别的鸟巢里。它的啼声如木管乐,挪威作曲家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的起句,即模仿杜鹃的叫声而非模仿它下蛋。“咪哆,咪哆,咪索索米哆咪来”,发展成了一首曲子,因此,我听到空中的“布谷”时,心里亦接续“咪索索咪哆咪来”,比“地早种完了”高雅些。
小满青蛙叫,这是就我住的地方而言。楼前有树,树后有彩钢板。彩钢板后面是啥不知道。傍晚传来青蛙的合唱。青蛙的叫声既非独鸣,也非颤音。呱——好像它舌头是折叠的音囊,又像它在吹一个大泡,还像用小槌划过搓衣板。呱——青蛙叫得好,渲染田园静谧,使星星看上去白净。呱——假如布谷鸟学会青蛙的唱法,变成“呱谷——”也很动人。
小满的风是夏季的热风,干燥疾猛。阳光照下来跟盛夏一模一样,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清晨,石板上已有露水。草叶里藏着针一样的露珠和光芒。地里的庄稼和青草满了,树上的树叶也满了,天空中云彩也满了。
4.作者选取了小满时节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这个时节怎样的特点?(4分)

5.本文描写景物时的顺序是怎样的?(3分)

6.文章最后一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7.请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所有的植物都褪去了童年的嫩黄,野草和树叶在小满时节进入了成年。

(2)小满是节气里的富人,它应有尽有,雨水、草木、花香全堆在了夏天。跟小满比,立春和春分都是流浪汉。

8.读过本文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对小满时节情怀?(4分)


【二】犹记儿时书香年(19分)
●刘小兵
小时候,每到过年时节,父亲在办完年货之后,都会到新华书店为我买上几本课外读物,让我在浓浓的书香里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记得七岁那年,离春节只有半个月的光景了,父亲瞧着我每天做完当天的寒假作业后,只知道到外面疯玩,便严厉地制止了我。言毕,他让我跟他一起到新华书店去。一开始我还噘着嘴,以为父亲嫌我寒假作业太少,又要给我买什么习题集之类的书籍,后来听说是买小人书时,才转怒为喜地跟着父亲一起到了新华书店。那次,父亲一口气为我买了《西游记》《闪闪的红星》《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五六本小人书。那个春节,我一边品着母亲做的各种美食,一边翻看着父亲给我买的各类小人书,整个假期都过得既丰富又充实。
此后,每年过年,父亲为我买书就成了一种约定和习俗。后来,我家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父亲买书也变得越来越大方起来。随着我的年岁渐长和学历的增长,他不再给我买小人书了,而是把目光瞄向了古典名著。十岁那年的春节,一个正月的日子,恰逢我的生日。在家人的祝福声中,父亲满怀慈爱地给我送了一本精装本的《三国演义》,乐得我当即高兴地跳了起来。
那年春节,我哪儿都没去,天天守在家里,一做完作业,就捧起它,睡觉前还要偷偷在被窝里看上几页,才恋恋不舍地睡去。有一次,看到“空城计”这章,躺在被窝里反复想着书中的情节,惦记着司马懿会不会杀进西城活捉了孔明。越想越不踏实,睡到半夜,还是放心不下,索性穿衣起身,打着手电看完了整章,才心满意足地睡去。
在书香里过年,滋味悠长,充满了无穷情趣。那些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作为每年父亲送给我的“年礼”,为我单调而乏味的寒假生活注入了一丝温馨和甜蜜,也以其浓郁的文化品味,为我清贫而寂寞的春节增添了无穷的人文乐趣。犹记得,多少个欢快而闹腾的年节,在氤氲的喜庆里,在艳艳的花灯下,在喧闹的鞭炮声中,我一边沉醉在春节的欢天喜地中,一边手捧一本本“年书”,沉浸在物我两忘的境地里。那是一场愉悦身心的欢度,更是一场陶冶性情的畅游。每天,我端坐在泛着油墨香的书房里,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对联下,津津有味地摊开一本本或优美、或深沉、或隽永、或沉郁的书籍,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着,汲取着先贤的智慧,咀嚼着哲人的思想。一年年里,借着春节这一短暂的休息时光,我不但看完了《红楼梦》等四大名著,还跟亲朋好友或借阅或换阅地看完了《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等外国经典名著,使我的知识面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又到春节,在书香里过年的一幕幕场景又鲜活在眼前。虽然,人到中年的我,在春节时已很少再买书,但当年父亲为我买书的记忆却一直长存在我的心中。
那些书香,让我年少时所度过的春节变得格外温暖,那些慈祥的父爱萦绕在心中,给了我向上的力量,也成了我一生中最美的念想。
9.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我”关于“儿时书香年”的记忆。(6分)
小时候,每到过年时节,父亲都会为“我”买课外读物;→七岁那年, ;
→十岁那年, ;→人到中年的“我”, 。
10.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

1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那年春节,我哪儿都没去,天天宅在家里,一做完作业,就捧起它,睡觉前还要偷偷在被窝里看上几页,才恋恋不舍地睡去。

(2)虽然我已人到中年,在春节时已很少再买书、但当年父亲为我买书的记忆却一直长存在我的心中。

12.请结合情节,分析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3.人到中年的“我”,春节已很少再买书,为何还念念不忘“儿时书香年”?(3分)


【三】 (18分)
列宁三次打断报告
●樊琦
十月革命胜利后,人民委员会开会讨论彼得格勒的工业复兴计划。
战争期间,彼得格勒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机床破烂不堪,原料十分短缺。城市和农村,尤其是农村,连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很缺乏。所以,这次会议首先讨论的是解决农具生产的问题,包括讨论如何为老百姓生产铁钉、布匹、鞋袜等问题。
报告人开始了他的报告。大家都期待他能谈到怎样又好又快地组织彼得格勒各个工厂的生产工作,列举一些说明问题的数字,提出完成任务的一定期限。然而,他却只字不提,只是 A :“我们面临着伟大的目标,今后在整个人类世界,将不会再有资本家和形形色色的阔佬寄生虫,今后只有在童话故事里,才会碰得到这些妖魔鬼怪般的家伙,这种时代一定会到来。”
列宁静静地听着。
报告人侃侃而谈,嗓门越来越粗。他的话 B ,如潮水一般:“苏维埃政权,是的,苏维埃政权是世界上最好的政权。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列宁听着,皱起了眉头。
报告人继续讲道:“正是工人农民自己掌握着国家的命运。一切为了工人,一切为了农民,他们是当今的神仙和皇帝。”
列宁打断了报告人的话,说道:“请讲一讲,彼得格勒各工厂铁钉生产的情况怎么样?”
“我们正在生产铁钉,列宁同志。”报告人爽快地答道。
“具体情况如何呢?”列宁继续问道。
报告人窘住了,想了想说:“请原谅,列宁同志,我手边没有必要的材料。”随即又大谈起世界革命。
列宁稍待片刻,又提出一个问题:“给老百姓生产布匹的情况怎么样?”
“会有的,列宁同志,会有布匹的,我们的工人一定会提供。”接着,他又重复起苏维埃政权是世界上最好的政权之类的话。
列宁第三次打断报告人的话:“请讲讲,铁犁头生产的情况怎么样?彼得格勒各工厂的条件如何?农村多久才能得到工人的援助?”
报告人住了嘴,竭力回想什么,可是回想不起来。
“请原谅,列宁同志,我不记得这些数字了。”他用手掩住了嘴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嗓子,又 C 地大讲特讲将来如何如何,报告人壮志凌云地说道:“我们面临的是伟大的目标,我们一定能跨进遥远而美妙的未来……”
列宁站起来,说道:“跨不进去的,亲爱的同志,跨不进去的。”
报告人茫然不知所措。
“跨不进去的。”列宁重复了一句,接着说道,“这样的工作,是得不到什么好结果的。我们的铁犁头,布匹,铁钉在哪儿?你什么时候给农村生产出这些东西来?怎么保证做到?对苏维埃政权的力量,工人和农民早已经深信不疑,现在决定成败的不是词藻,而是实干,是生龙活虎地踏实地干。”
会后,有人认为列宁对报告人的批评太严厉了:“您讲得有点不妥吧,他是个负责同志,这样会损害他的威信。”
“没有什么不妥,完全妥当。”列宁严肃地答道,“负责同志?他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晚上,列宁把体会写成了一些东西,其中一篇是《从演说家到组织家》,后来定名为《苏维埃的当前任务》。
14.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三次打断报告人的的报告?(4分)

15.把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到文中画横线的A、B、C之处。(3分)
①口若悬河 ②滔滔不绝 ③慷慨陈词
A: B: C:
16.第二段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4分)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列宁和报告人各是怎样的人?(3分)

18.“负责同志?他是个不负责任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人。(4分)

三、作文(60分,含卷面分5分)
19.著名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他的书中写道:“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能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我等待着奇迹。”
上面的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1)①去年天气旧亭台 ②绿水逶迤 ③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④常记溪亭日暮 ⑤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⑦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1)昆虫记 法布尔(2)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3)它们又怎会不做同样的事情?(4)①螳螂吃同类,甚至连自己的丈夫都吃,所以螳螂是“一种凶狠恶毒、有如魔鬼一般的小动物”说②螳螂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螳螂有美丽的外表,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
3.(1)①示例:每个人都应养成阅读、讨论、交流的习惯学校或班级应定期举办名著阅读辩论赛
②示例:会让每一本读过的书真正沉淀下来,变成自己的素养,让人信手拈来③加快提升在……中让
(2)示例:刘老师好,昨天马主任遇到我,让我转告您一件事,他让您明天下午两点去作一个针对落实“拓展阅读通道”倡议的经验介绍,您可别忘了啊!
5.影视创作应该拒绝假流量,锻造好品质。(或: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才是影视创伤的不二法则。)
二、【一】
4.作者选取了夏天的植物、鸟啼、蛙鸣等这些小满时节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表现了这个时节最突出的特点—“满”。
5.先描写植物,再描写动物。
6.总结上文,突出小满时节“满”的特点。
7.(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节令与人的成长阶段相勾连,形象地表现了小满时节的节令特点——植物的生命力进入一年中最旺盛的时期。
(2)将小满与立春、春分比较,形象地说明小满是一年中雨水、草木、花香最旺盛的时节。
8.感受到了作者对小满时节自然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
9.父亲一口气为“我”买了五六本小人书父亲送给“我”一本《三国演义》精装本常因怀念儿时的“书香年”而内心格外温暖
10.①总结上文,告诉读者,父亲为“我”买书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坚持如初;②概括父亲买的书带给“我”的乐趣和精神享受,为下文怀念“儿时书香年”作铺垫;③引出下文“我”过年痴迷读书和不断进步的内容;④衬托父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11.(1)“宅”“捧”“偷偷”“恋恋不舍”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我”读书的痴迷,从侧面反衬出父亲对“我”的影响和疼爱。(2)儿时过年父亲为“我”买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回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12.示例:①儿时家庭条件并不好,但父亲没有特意给“我”买习题集之类的书籍,而是给“我”买小人书看,由此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尊重孩子的天性、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的有心人;
②随着“我”年岁的增长和学力的提升,父亲开始引导“我”读古典名著,由此可见,父亲懂得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调整阅读内容,是一个很有教育智慧的人。
13.示例:①儿时读的书给了“我”温暖和方向,改变了“我”,成就了“我”;②儿时过年读书的经历让“我”的精神逐渐富足,让“我”的童年多姿多彩;③儿时父亲为“我”买书的情景是“我”生命中最温暖、最深刻的记忆;④父亲别样的爱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我”万分感激。
【三】
14.因为报告人的报告偏离了大会的主题,夸夸其谈,唱高调,没有涉及到实际要解决的问题,与大家期待相差太远。
15.A:③ B: ② C:①
16.为后文写列宁三次打断报告人夸夸其谈偏离主题的报告作铺垫,这是列宁打断报告的原因。
17.列宁是一个工作务实、敢于批评他人、关心民众生活、善于总结工作经验的领导人形象;报告人是一个工作浮夸、不务实、不脚踏实地夸夸其谈的干部形象。
18.对待工作和学习不能夸夸其谈,要脚踏实地,针对工作出现的问题要敢于面对,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19.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